黃小花
四川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我國有著占全國總人口40%的農民,人口數量達6 億多,這足以體現農村體育發展和治理重要性。[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關注和對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也不斷增強。但就目前情況來看,由于大多數青壯年長期在外求學和務工,留在鄉鎮的人口多為老、少、弱、病、殘群體。因此,對于發展鄉鎮農村體育文化缺乏一定的引導性和接受性,從而導致鄉鎮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相對滯后。
在過去的五年間,我國經濟迅速增長,人均 GDP更是平均增長了10%左右,但是用于體育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的 投入狀況上,場地設施、體育人才、場地維護等方面的投入差強人意. 就目前而言,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利 用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體育文化建設的開展方面還欠缺,硬件設施的缺乏,導致眾多的村民體育健 身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如籃球場、足球場、體育室內活動室等較為匱乏,以大眾廣場作為村民們的主要健 身場地,體現出健身場所的單一特性;人們體育消費意識的淡薄,專業社會指導員的培養欠缺,使得體育 文化建設根本談不上更好的完善和傳承,這些都嚴重制約著村民體育活動的開展。[2]
首先,農民對參加體育鍛煉,強身健體的意識不夠強。由于很多農民常年干繁重的農活,認為自己的身體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鍛煉,恰恰需要的是休息,而且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參加體育活動了。其次,由于農村很多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的青年人外出打工掙錢了,家里剩下的勞動力往往是老、少、弱、病、殘群體,而這些人既要做家務,還要干農活,幾乎沒有過多的精力來參加體育鍛煉了。最后,農村中雖然還有一些人有較強的體育文化健身意識,但是在認知程度上還是遠遠不夠。如果要搞一些體育文化節目的編排和比賽就很難實現。這樣就嚴重阻礙了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越來越多,但還是有一部分農民沒有參與到體育健身中來,主要是因為農村的體育健身場地和設施不足,基礎設施也相對薄弱,甚至有的農村還沒有專門的文體活動室。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鄉鎮農村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而農村公共體育設施是農民參與體育鍛煉和健身活動賴以形成的條件和載體,由于鄉鎮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相對滯后與鄉鎮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鍛煉需求之間的不協調因素,是影響和制約鄉鎮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計劃的初級階段,鄉鎮農民群眾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大多數仍以自發性為主,組織一些中國傳統的體育文化活動,體育鍛煉的組織范圍和規模也較小,且農村體育組織管理機構不健全,鄉鎮農村體育組織管理的文化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制度,而體育活動場地的組織管理、人力資源以及經費保障制度都不夠健全。再加上社會體育指導人才的缺乏,這些都不利于鄉鎮農村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和鄉鎮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同時也阻礙了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目前,我國鄉鎮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和體育消費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但與城市人口相比較,鄉鎮農村農民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和體育健身消費水平仍然比較低下,差距依然很大。由于鄉鎮農村農民體育鍛煉的持久性不足和體育消費能力的薄弱,使得農村體育文化得不到有效的科學指導。另外,鄉鎮農村體育活動在體育設施的使用上重使用、輕管理,對設施的損壞現象也比較嚴重,這些都影響了鄉鎮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
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進行了現代化改革。為了實現農村脫貧攻堅戰這一宏偉目標,我國農村現代化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發展農村產業。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之一是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的要求。對于體育產業發展走向,在國家層面,國務院于2014年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在發展目標中要求 “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國家體育總局也在2016年制定的《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對于產業布局做出明確指示,強調利用“江河湖海、冰雪濕地、草原沙漠、森林山地”等特色自然資源來發展體育產業。由此可見,國家層面的體育產業布局已為農村相關產業發展指明前行方向。[3]
走體育制造產業化路徑,希望有效采取原產地與搬遷地聯合發展的方式,來扶持和幫助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發展,從而形成比較系統的體育裝備制造產業群。走運動休閑體育產業化路徑,休閑體育運動特色小鎮稱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新業態,這給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計劃和農村體育文化產業發展都提供了契機。主要依托休閑體育運動特色小鎮,將采取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與有關聯的次生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從而形成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產業體系。
我國農村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態環境。2018年6月24日正式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提出引導民眾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要求。此后不久,農業農村部于2018年7月13日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在意見中提出“突出綠色導向,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生態觀,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此,以“綠色低碳、生態文明、環境友好”為理念,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的合理保護與有效利用,促進鄉村體育綠色、低碳、生態與生活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3]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開創具有原生態的鄉存綠色體育文化環境,走鄉鎮農村體育綠色環保發展之路。適當開發對農村自然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體育比賽活動和體育健身項目,提倡發展低碳環保的綠色體育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社會治理的根基是農村體育文化發展,鄉鎮農村體育文化治理恰恰是農村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農村體育文化發展在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體育正是鄉村發展的薄弱環節。體育所具有的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精神,對鄉村社會治理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為解決鄉村體育文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應形成政府、社會組織與農民多元化治理主體參與的共治格局。政府作為公共權力應承擔治理的主體責任,發揮其主導作用,破解基層鄉鎮、村委會的財權與事權不對稱的瓶頸問題;以志愿性組織、公益性組織及非營利性組織為主,發揮農村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的主體作用的同時,勿忘草根類組織的挖掘與扶持;培養農民自治能力,以農民主體地位保證其體育議事權、體育政策知曉權、需求表達與反饋權,發揮農村體育文化能人參與治理的主體特性。[4]實行社會治理監控與反饋機制,并如何更好的開放學校體育設施,如何解決廣場舞擾民,賽事的違規等問題。
目前,由于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以及解決這些物質和精神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計劃。這些年來,國家在逐步制定和完善全民健身計劃路徑與農村公共體育健身設施。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在強調新時代全民健身的重要性,他指出全民健身是全國人民增強體質、擁有健康快樂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全國人民擁有健康的身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全體人民幸福工作和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要使人民有個健康幸福的生活,就離不開鄉村振新戰略下農村體育文化健身工程的建設,這也是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