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謝昱航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方案”)公布,11 個港內重點園區隨后掛牌,中國最大的自由貿易港建設按下快進鍵。
建設自貿港,說到底是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以市場的“梧桐樹”,引來世界各地的“金鳳凰”。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自由便利……最高水平的自由、開放,有著企業茁壯成長的土壤和陽光,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所以說,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市場的自由和開放,需要法治做保障。市場是法治的起點,法治是市場的保障。經濟健康運行,必然要有高度發達的法治相隨。在良好的法治下,規則公開透明,權力規范運作;企業公平競爭,自由發展;市場規范有序,充滿生機。
建設一流營商環境,法治是首要的。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全球資本的中轉地。據統計,截至2018 年底,內地累計實際使用港資10992 億美元,占內地累計使用境外投資總額的54.03%。大量海外資本借道香港進入內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良好的法治保障。
方案指出,到2025 年,海南的營商環境總體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市場主體大幅增長,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風險防控有力有效,適應自貿港建設的法律法規逐步完善。這其中,法律體系的完善,是前提,是基礎,是保障。
為保證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順利推進,就必須健全完善法律制度,為自貿港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最根本的是要以海南自貿港法為基礎,建立自貿港法治體系。同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治理體系。
海南自貿港的法律體系構建和治理體系的完善,必須要有世界眼光,尊重國際規則,與國際慣例接軌,具備自貿港的基本要素。同時,又充分考慮中國實際,符合中國特色,堅持基本制度底線,讓開放的成果惠及全體國人。
海南自貿港建設,需經歷“破立結合”的改革過程。“破”,就是要破除一切不利于高度開放局面形成和一流營商環境建設的規則,在貿易、投資、財稅、金融、產業、人才、土地等多領域進行全面改革,創新管理制度。這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需要有全新的觀念引領。進步的觀念是人類之光。歷史上,每一次改革都先有新觀念的誕生。
變革,同樣要在法治軌道上進行,所以,海南自貿港建設,應堅持法治為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目前,海南自貿港法立法工作已開啟,立法調研全面啟動。法治的共識,為自貿港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氛圍,更為風險控制提供了條件。自貿港建設不能出現重大風險,這是 “自由”的底線。有效控制風險,最好的手段是法治。
無論是好的投資環境、市場環境,還是政治環境、社會環境,都以良好的法治為前提條件。法治興,則海南自貿港興,中國最大自貿港建設取得成功,首先必然是法治建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