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法人》全媒體記者 彭飛
讓多種聲音發聲,要比只讓一種聲音發出,更能抵達事實真相。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發后,全國多家媒體機構陸續派出多路記者前往。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至少有財新傳媒、三聯生活周刊、北京青年報、中國經營報、中國新聞周刊、第一財經、南方周末、新京報、21世紀經濟報道、界面新聞、澎湃新聞、每日經濟新聞、中國青年報、財經雜志、GQ報道等20家媒體,前往疫情一線進行現場報道。目前來看,以財新傳媒和三聯生活周刊的系列報道最為搶眼。財經雜志后來居上,以一篇《統計數字之外的人:他們死于“普通肺炎”?》,全網刷評,叫好又叫座,點擊量至少以億次計。
與此相反,這次疫情報道中也有個別媒體出現了報道上的“滑鐵盧”。其中以新華社旗下新華視點發布的《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一文尤甚。這篇文章在深夜10點多發出,但快速廣泛傳播,并產生了強烈的社會應激反應。其后卻被證明是一出鬧劇。長久來看,必將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一次報道事故。
拋開這次報道事故不講,本次疫情暴發于2020年庚子春節來臨之際,盡管大批記者均已四散返鄉,但仍有不少專業媒體機構派出了多支配置精良的采編隊伍。
從目前的效果來看,他們從一線傳來的絕大多數報道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甚至直接推動了“疫情防控”機制的不斷校正和完善,極大地彌補了漸顯疲累的政府職能不足,再次向社會大眾證明了媒體機構和媒體人的專業價值及社會價值。
1月21日當晚,財新傳媒便派出副主編高昱、首席記者蕭輝抵達武漢。此外,針對本次疫情,財新傳媒共調動了37名記者,在5個國家、10個城市,同步聯動采訪。目前,以“新冠病毒何以至此”為專題的4萬余字全景調查報道即將付梓。其價值對后世而言,堪稱“典藏級”。
再說三聯生活周刊,盡管不比財新傳媒的陣容強大,但以副主編吳琪以及記者張從志、王珊組成的前方報道小組,通過敏銳的視角、細膩的筆觸,將疫情一線暴露出的醫院收治能力不足、疑似病例確診難、物資分配失序等深層問題,通過大量扎實的一手采訪,向讀者和盤托出。最終達到了篇篇刷屏、篇篇10萬+的完美呈現,再度向外界證明三聯生活周刊這家老牌文化雜志的深厚底蘊。
財經雜志雖然于1月30日才派出第一位記者信娜(據悉是信娜主動要求的)前往武漢,第二天財經雜志的另一位記者劉以秦也抵達武漢。到2月1日晚間,只用了短短兩天時間,財經雜志新媒體團隊便發出了全網刷屏、反響強烈的《統計數字之外的人:他們死于“普通肺炎”?》深度報道。筆者注意到,此文在騰訊新聞的評論量達到20萬+后評論關閉,并在鳳凰網、今日頭條、搜狐、網易等媒體平臺被大量閱覽、評論和轉發。初步估計,這一報道的全網閱讀量至少以億次計。
財經報道后的 2月2日,湖北省省長王曉東在督辦救治工作時強調,“檢測機構要立軍令狀,兩天內消化檢測存量”。應該說,是財經雜志的這篇報道起了作用。
值得強調的是,財經記者信娜、劉以秦均為長期關注醫療健康領域的專業記者。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此文只用兩天時間便產生“刷屏級”的影響,足可見專業記者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價值。
關于記者的社會價值,著名報人普利策曾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
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更能體現媒體的“專業價值”。在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報道中,我們切身感受到了,做新聞,尤其是做“好”新聞,是一個非常需要專業積淀的工作,甚至不輸正在防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
回頭再來說1月31日晚間10點多新華視點發布的那篇“事故”文章,開頭寫道:“記者31日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獲悉,該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盡管發布時已是深夜,但這篇報道仍然引發強烈的輿情反應。各大電商平臺上的雙黃連口服液一夜售罄,各地藥房門口連夜排起了長隊。一直到第二天冷靜之后,才開始有人對該文的真實性質疑。
其實,從新聞專業性角度分析,這篇文章開頭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就暴露這是一篇“瘸腿”新聞。為何這樣講?
該文作者稱,是從研究所“獲悉”的這一新聞事實。但怎么“獲悉”的?是拿到了最終的報告嗎?從下面的“初步發現”來看,顯然不是。既然不是,說明記者是從研究所相關人士處獲取的傳來證據。記者僅僅扮演了一個“傳聲筒”的角色,對于一項科研結論,在剛剛“初步發現”的情況下,就草草刊發文章,不僅不符合科研要求,同樣不符合新聞專業的要求。
最終,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新聞發言人于2月1日低頭表態,卻不肯直接認錯,稱“內容是準確無誤的”,“下一步還需通過進一步臨床研究來證實”,“目前正在開展臨床研究”云云。
但媒體并未就此放過。很快,人民日報發文稱“抑制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請勿搶購自行服用”;健康時報直接在標題中連發兩個感嘆號反駁《請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尊重常識!自重!》;財經雜志則發文直陳這是“一場鬧劇”。
在人民日報、健康時報、財經雜志等媒體的陸續跟進下,一場“雙黃連”引發的鬧劇就此收場。
新華視點的報道“事故”產生的影響在多家專業媒體機構的跟進報道后,逐漸扭轉糾偏,民眾漸趨理性。從積極一面來說,恰恰也說明了新聞專業性的發揮,離不開新聞自由的土壤:讓多種聲音發聲,要比只讓一種聲音發出,更能抵達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