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陽 繆 柯
太原工業學院體育系,山西 太原 030008
2016年10月,中國中央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度,明確了建構健康中國建設的著力點、戰略重點、主要任務及保障措施,[1]為健康中建設提供了制度、組織保障,并指出:健康中國的建設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衛生計生、體育等行業要主動適應人民健康需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要素配置和服務供給,要大力扶持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傳統體育運動項目。[2]傳統武術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基于此,本研究從傳統武術當下的實際情況出發,指出傳統武術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支撐,重點分析當下的發展困境,厘清影響傳統武術發展的具體因素,并提出未來的發展策略與建議,希冀促進傳統武術在當下的發展以及更好地服務于健康中國建設。
傳統武術氤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系之中,經過數千年的社會實踐,以獨特的文化特點棲息于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以及人民大眾的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并與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相輔相成,交相呼應。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與傳統中醫相結合,共同服務于人民大眾的健康,傳統武術在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全民健康等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審視當下,尤其是以太極拳為代表的傳統武術在現代科學理論的支撐下,其健身、修身等功效不斷被證明,并逐漸被現代醫學所接受,國際 學 術 期刊 如《Lancet》《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學術期刊相繼發表相關研究論文,進一步論證了傳統武術的健身效果,進一步為傳統武術當代彰顯服務于社會的時代價值提供科學依據。
傳統武術在萌芽、產生、發展、成熟過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指導思想、理論學說等方面與中醫相互融合,并且形成了獨有的風格特點。在指導思想方面,傳統武術講究天人合一,與中醫遵循的整體觀不謀而合,即在修煉過程中講究身心合一,虛靈頂勁,內外兼修,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在勁力練習中遵循形神意力堅,發力在腰間的指導要求。同時,在實戰技擊中,要求周身力量發其一點的整體觀念,并按照起于腳跟,行于背,發于末梢的運動形式作用于實戰過程中。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貫穿于傳統武術修煉過程的始終,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心三方面的和諧統一,蘊含著整體的武術觀、統一的健康觀、和諧的天人觀。
中醫與傳統武術都講究精氣神。中醫認為,精氣神相互統一,是人體的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三個方面,整體作用于人體健康。傳統武術強調,練精化氣,練氣生精,精氣凝神,神零精氣的整體觀念。陰陽、五行學說中醫理論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中醫實踐中,把治病救人用陰陽、五行學說加以解釋說明。春秋時期,《吳越春秋》中越女的“手戰之道”首次把“陰陽”引入武技理論;明代唐順之在《武編》有“攻內有化,為斜。以金、木、水、火、土為正五行,……”的槍法論述,[3]五行學說與傳統武術理論相結合。形意拳基本拳法包括劈、崩、炮、鉆、橫,太極拳則強調陰陽,王宗岳《太極拳論》開篇則言,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同時,傳統武術在練習過程中注重人體經絡的疏通練習,即通過套路招式、功法意念以實現周身經絡的貫通,實現氣血的融通,四肢百骸的疏通。
當前國內外部分學者已經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證明,太極拳鍛煉對人體健康促進有很好的作用,具體包括通過太極拳鍛煉能夠增進人體肌肉力量,促進身體平衡,增強生理和心理健康。例如,有學者通過實驗研究:五位太極拳老師在力臺上表演太極動作,根據壓力中心位移和個體平衡能力的結果,開發出一個體化程序,10名社區老年人接受24個半小時的訓練,采用個體化太極拳鍛煉程序。測量干預前后的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計時跑(TUG)測試、前伸和膝伸肌力量。結果表明,通過BBS(p≤0.001)、牽引(p=0.004)、前臂(p=0.035)和膝伸肌力量(p=0.002)測試,參與者在平衡控制方面的表現有所改善。[4]另外,有學者在伊朗城市地區對132名老年男性進行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將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太極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66名)。干預前后采用Leiden-Padua生活質量問卷進行生活質量評價。研究表明,8周的太極拳干預對老年男性的生活質量有積極的影響。[5]
從已發表文獻來看,國內外在太極拳與人體健康促進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時部分學者進行了太極拳對人體疾病干預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慢性病、癌癥等疾病。例如,有學者將60例老年認知功能障礙I患者分為依賴虛擬技術太極拳鍛煉組和對照組,每周2次,連續6個月。記錄動作準確度得分和出勤率。調整后的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顯示,在6分鐘步行測試、30秒坐立測試、功能伸展、5米步速、抽象思維和判斷方面,有顯著的交互作用。總體而言,中到大效應大小(d=0.50-0.82)太極拳鍛煉組,前3個月的平均動作準確度得分顯著預測認知能力的改善(p=0.011)。[6]有學者采用多部位非等效對照組前后測設計,來自4個社區老年中心的160名60歲以上社區老年人參加了本研究。干預組(Gn=80)每周2節課,連續16周,采用陽氣式太極拳簡式訓練。每節課持續一小時。對照組(n=80)無治療方案,在研究期間照常加入社區中心的不同娛樂活動組。結果測量包括整體認知狀態和網絡成癮,使用一般估計方程(GEE)檢查兩組的每個結果變量。同時,計算最小可檢測變化(MDC)以估計消除結果測量誤差可能性所需的變化量。結果表明,太極拳可能是增強老年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認知健康和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策略。[7]
傳統武術發展至今,始終遵循兩條路線,即搏斗技擊與套路功法,同時兼有健身、修身、益智等功效。格斗技擊是傳統武術的本質特征,是傳統武術在當下的安身立命之本,脫離這一本質內涵,傳統武術就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研究發現,從習練人群來看,主要存在2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大眾參與武術健身鍛煉的意識與興趣不足,二是習練人群追求的片面化。傳統武術屆存在著技擊弱化、套路盛行等浮夸特點,過分追求套路的運動形式,忽略了動作的技擊功能,習練套路以求健身成為當下習武的追求,極大地忽視了功法、技擊所具有的健身功效,追求的片面化極大地阻礙了傳統武術服務于當下的時代價值。
研究發現,當前阻礙傳統武術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經濟基礎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大眾參與武術健身鍛煉的場地設施缺乏,二是基層武術健身指導員數量不足。場地設施地缺乏主要表現在場地空間和練習器械的不足。研究發現,當前群眾練習的場地多為公園或社區體育鍛煉場所,缺乏專門的武術練習場地,因此就不能形成篤定的習練人群,場所的不確定性易使人員的流失加大。武術練習不同于其他體育鍛煉,需要專門的練習器械。例如,刀、槍、劍、棍、梅花樁等練功器械。練功器械的缺乏是當前武術健身不能大規模展開的重要原因。基層武術健身指導員的缺乏是阻礙傳統武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全民健身的開展,需要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輔導、推進。專業、敬業的武術社會指導員是促進傳統武術社會開展的重要因素,更是促進武術健身普及的重要方面。研究發現,當前的基層武術指導員年齡普遍偏大,數量不足,且教學手段單一。
傳統武術在長期的實踐中一直遵循著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以傳承者長期的實踐經驗為傳承方式,注重對被傳承者武德、武技的教育,加上自身理論知識的不足,導致傳統武術理論建設與實踐技能學習的脫節,過分追求技能的最優化,忽視了傳統武術文化理論體系的構建與傳承。傳統武術發展至今,其實踐經驗已經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并已被現代科學所證明,但由于其完善的理論體系尚未建立,理論與實踐不相統一,極大地阻礙了傳統武術在當下的發展。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作用于理論,二者相輔相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升華理論,并最終服務于社會實踐是當前傳統武術亟需解決的時代問題。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影響著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當代競技體育運動也對傳統武術文化生存空間進一步擠壓,使傳統武術面臨著消亡的危機。當代競技體育具有健身的時尚型、節奏的明快性、學習的簡單性、比賽的刺激性等特點,能夠極大地吸引大眾的目光,并逐漸占據群眾體育鍛煉的市場,對傳統武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同時,國外體育文化的強勢傳入進一步壓縮了傳統武術的發展空間,以高爾夫、足球、瑜伽、跆拳道等為代表的體育運動在中國愈發盛行,加大了習武人群的不斷流失,最終阻礙傳統武術的發展。因此,傳統武術的發展必須處理好與當代競技體育文化的關系。
政府職能轉變,合理配置武術資源,是解決當前傳統武術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關鍵所在。當前武術資源主要存在著城鄉差異、地區差異的不平衡結構性矛盾,政府應統籌兼顧,合理規劃武術資源配置。第一,要成立專門的政府部門,統一領導、宣傳、規劃全國性武術資源,并指導各級武術協會、團體開展工作;第二,要對全國性武術習練人口進行全面摸底,對合理配配置武術資源做好前期規劃;第三,要加強社區武術社團的扶持力度,促進全民共享武術健康;第四,要加大資金扶持,多渠道籌措資金,擴大武術資源規模。
完善的傳統武術理論知識體系是傳統武術實踐的重要依靠,更是傳統武術生存發展的現實依靠。要加大傳統武術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研究、挖掘、整合,構建全面、真實、合理的傳統武術理論體系,促進武術社會實踐活動的進一步開展。要全面對武術拳種、器械、功法、拳譜、門規戒律、武術史事等內容進行挖掘整理,提煉、整合傳統武術訓練體系、養生體系、格斗體系,加強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其他傳統藝術形式的對接力度,力圖多方面、多角度全面剖析傳統武術理論體系。
傳統武術助力健康中國建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需要借助科技快速發展的東風,增強傳統武術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力度和廣度。第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大力推行傳統武術線上教學、線上APP建設,整合全國性傳統武術教學資源,服務社區、服務大眾,定期舉辦武術名師線上教學、解疑答惑,讓普通大眾足不出戶就可享受武術名師的指點,又可以練習全國其他拳種,增加傳統武術受眾規模,加強傳統武術傳播廣度;第二,要借助現代科技多角度、全方位研究傳統武術的健身價值,加強與運動生理學、心理學、解剖學、生命科學等學科融合,為傳統武術助力健康健康中國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要加快傳統武術產業市場培育力度,做大做強傳統武術賽事品牌是增強傳統武術生命力的關鍵一環,加快市場開發,借助政府職能的轉變,順勢而為,探索適合傳統武術發展的市場道路。第一,要充分利用現有武術賽事的優勢,廣泛開展全國武術比賽,增加站點設置,增強普通群眾的參與意識,鼓勵企業贊助,加快武術市場開發;第二,要充分利用傳統武術獨有的健身價值與普通大眾健身的需求,充分利用全民健身日、世界太極拳日等節日,培育適合傳統武術發展的與民眾健身需求的武術產業市場,進一步服務于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人才是傳統武術發展的核心,人才的培養關系到傳統武術發展的成敗。第一,要重視對傳統武術傳承人的認定、保護和支持,鼓勵傳承人積極傳承武藝,支持傳承人研究武術理論;第二,要重視人才培養,支持高等學校設置武術專業,支持傳承人進行學校授課,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第三,要鼓勵民間武術社團的發展,提高全民參與武術的興趣,擴大習武人群基數,進而增加傳統武術的社會受眾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