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瑪莉
廣東白云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在各類文獻書籍中,“武德”概念的定義有不同的描述。大多數學者認為,武德應該從“文化學”的角度進行界定,因為武德是精神領域的文化內容,或者說是一種道德文化,它是武術文化精神層面的核心。一些學者認為武德有兩種含義,[1]即民間武術組織和武術習練者的倫理道德。一些學者對武德的發展和演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武德的本質可以是倫理學和社會意識。[2]“武德”是指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背景下,武術習練者在社會關系中的思想規范和行為規范的總和。
武術教師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是對外彰顯武德內涵的表現方式。樹立為人師表的意識和規范武術教師言行必須把自我提升和職業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以武德的要求來鞭笞自己,提高思想覺悟。武德規范武術教師的途徑主要從三方面著手。禮儀、禮節、舉止和儀式行為都是教師在社會生活中應遵循的。提高處理與學生關系時所表現出的武德行為修養,即友愛、公平等對其他人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塑造良好的體形和身體姿態,通過“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身體鍛煉,提升自身的精神面貌,端正教師的站姿、坐姿等。
加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提高責任心和使命感,是武德的重要價值功能。教師對職業的態度以及學生的態度決定了他們自己以及學生未來的生活方向,高校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決定了教師必須肩負神圣的使命和承擔主要責任,即注意每個學生的成長需求和發展方向。做一名人民教師要有一顆忠心獻學校,一顆愛心獻學生,“以人為本,教書育人”將會成為每一名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在武術教育活動中,進一步學習、理解和踐行武德,并通過武德教育,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和教育他人來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憑借足夠的責任心和愛心,立足于崗位,腳踏實地,創新績效。
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倡敬業精神,孔子稱其為“執事敬”,朱熹解釋敬業是“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干一行、愛一行和專一行是教師立足崗位、愛崗敬業的體現。武術教師在自身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忠于職守,積極履行工作職能,從武德的視角上說,是身體力行地踐行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核心的師德建設內容,傳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本身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德所含蘊的民族精神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教師愛崗敬業、盡忠盡責的精神力量,是形成民族認同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動力源泉,是中國富強民主、昌盛繁華的保證。
因為有競賽任務,高校的武術教學中往往只注重武術套路、搏斗散打等技戰術的教學,而輕視對大學生進行武德教育。在高校武術教育的實踐教學中,絕大多數的武術教師都過于重視自身的武術教學技能,缺乏武德教育意識,淹沒武術教育的文化內涵--武德,所以導致了大學生對武術的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功能及精神體驗缺乏深度的認知與理解。這就形成了目前高校武術教育的普遍現象:武術教育的主體和重點是武術技能。事實是,武術教育不能過分強調武術技術教學,也不能壓制武德教育。如果武術是河流的話,武德便是它的河床,多強勁的武功就需要相應的武德來約束其威力。技擊是現代武術的本質屬性,所以武術定會伴隨著殺戮和暴力,為了避免殺生,武術要利用武德的約束,才能做到點到為止,以武會友,以“德”來規范武術習練者的言行舉止。武術與武德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以武技之能,行道德之舉”等武術諺語表明,武術和武德就像肉體和靈魂的關系一樣密不可分。因此,為了加強師德建設,有必要進行強調教師的武德教育,強化教師對武德教育的認識。
武德的教育價值在于直接影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價值取向以及理想信念的形成,武德教育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而武術教師的師德師風、政治意識和武德精神境界的引領作用更是無可替代。高校武術教師無論在思想認識層面還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輕視武德的教育價值,淡化教書育人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念出現偏差、師德行為欠缺。一部分教師在武術教學的過程中缺乏立足學生成長現狀的意識,忽視學生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在武德教育價值引領工作中淡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與體驗感悟性。武德教育所具有的價值引領作用,要求每一個高校武術教師必須時刻牢記身上所肩負的職責和使命,在開展教學工作、指導學生的同時,要將武德教育的價值觀融入生活和學習的全過程,實現道德規范與武德的有機統一。因此,高校武術教師應在教學中凸顯育才又育人的角色,令武德教育的價值發揮重要作用。高校的武術課程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有的價值理念和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武術教師是每一個學生成長路上的重要引領者。要發揮武德的教育價值,以獨特的育人經驗、教育心得和體悟是學生求真悟道的過程。
在高校實施武德教育的過程中,由于缺乏與武德教育相關的教材,教師在武術教學當中,武德教育是建立在個人武術經驗的基礎上,但是并非所有的高校武術教師都有豐富的習武經驗,導致部分高校教師缺乏武德教育的發展意識,沒有與時俱進與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而在武德教育的策略和教育方法上缺乏科學性和針對性,導致學生缺乏對武德和武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義的深刻理解,武德便起不到相應的教育作用。高校武德教育方式傳統而簡單,簡單一個“抱拳禮”就已經把武德所有的要求和內容涵括其中,不再對其進行過多的解釋和教育,這顯然不能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一些高校武術教師過分苛刻,甚至認為 “成績是出自棍棒之下”,追捧棍棒教育,相信學生的卓越表現是由“打”而逼出來的,一些教師則為學生提供物質刺激,學生在競賽中取得名次,均以物質獎勵。以上這些均是不科學沒有正面影響的武德教育方法。面對武德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不明確,大多數武術教師對武德內涵不甚了解,這種武德教育策略與方法、教材內容的缺失,是高校武德教育中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高校武術教師首先是一名以學生為中心,不斷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助力的人民教師,其次才是向學生教授武術的教練、師傅。在武術教學中,高校武術教師應具有良好的理論知識和武術經驗,這是武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有一部分高校的武術教師武術經歷薄弱,對武術,特別是傳統武術的認識還不全面和深刻,缺乏一套完整的武術理論認知,所以高校教師應提高自主學習意識,不斷學習武術相關的理論文化知識,這樣才能落實貫徹教育大綱要求,以學生的真實需求為導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同時,教師有著榜樣和先驅的力量,教師必須有為人師表的覺悟,以身作則,做好教師的模范表率作用,加強個人武德素質,從思想品德、行為規范、文化精神等幾個方面著手,提高武德修養。
制定武德標準是武德教育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信息反饋功能和考核鑒定功能。通過武德標準,武德教育內容不僅得到補充和完善,高校武術教師還可以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武德情況,獲得武德教育效果的反饋信息,從而分析武術教師自身的長處和不足,找出武德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明確以后工作的方向和目標,有的放矢地改進武德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水平。武德標準既是武德教育的目標,又是保證武德教育質量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武德教育質量的尺度。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高尚的師德是教師的必備素質,而武術教師的武德修養內涵和要求是建立在師德基礎上的,因此,高等學校應當加大處罰力度,完善問責制,嚴格執行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教師〔2018〕17號)。必要時,還必須建立專門機構來處理違反教師師德的行為,師德考核不合格者的武術教師,進行批評教育。同時,建立完善的表彰獎勵制度,武德激勵要與武術教師的切身利益掛鉤,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雙管齊下,在職稱晉升、崗位聘任、培訓進修、績效獎勵等物質激勵上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