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 朱朔熠
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教育的目的指明方向,“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因此,如何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只出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專業教育中只教專業知識,兩者彼此相互隔斷的問題,將立德樹人貫徹到課堂教學全員、全方位、全過程之中,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共進、筑就育人新格局,是當下學校教育噬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體育作為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也要聚焦自身開展課程思政優勢,積極挖掘體育的思政元素、發揮體育中特有的思政功能。[2]作為體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武術,蘊藏著豐富的思政資源,為更好地挖掘傳統武術的思政資源,服務好學校教育的思政教育,文章對傳統武術課程思政體系構建進行研究。
武術最早產生于人的生產生活活動,后來逐漸成一種具有保健功能身體練習。傳統武術千百年來不僅起到了強身健體、抵御外敵的作用,傳統武術豐富的俠者精神、義利觀培育著武者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讓古往今來的習武者為國家和民族的強盛為之承擔應有的責任。[3]
中國傳統文化是當代中華文化的總的根源,新時代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和浸潤。[4]傳統武術作為一種擊技術,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其形成、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也深受傳統文化的滋養與影響,烙上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烙印。傳統武術與各個時代的優秀文化相結合并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武術結合了哲學、中醫學、倫理學、美學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是獨具民族風貌的文化體系。當今提及中國的文化符號,漢字、中醫、武術當仁不讓成為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傳統武術作為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一般體育共有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教育。體育精神及體育道德包括集體主義與協作精神,公平競爭意識與進取精神、責任意識、組織紀律、法治觀與規則意識等,其對個人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推動價值。
此外,傳統武術還具有對人的教化功能,具有獨特的促進個人健全成長的價值。傳統武術原有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及“以武成人”“由技入道”武學精神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了精神與信仰源泉。同時,與西方體育更強調追求獲得勝利相比,傳統武術更注重個人武德修養,講究和睦團結,公平正義,互助協作;追求人的自我發展,講究“天人合一”,恪守中道;將仁、義、禮、智、信、溫、良、檢、恭、讓等作為評價個人武學修為高低的標準,這對習武者個人的健康成長有著極高的價值。
目前,盡管我國大部分各級各類學校都在傳統武術課中穿插了課程思政教育,但所采用的思政教育內容都較為簡單、陳舊。盡管傳統的思政課程的開展內容較為豐富,但由于很多內容設置都太過于簡單、陳舊,缺乏創新,導致在實際的課程思政的開展中教學效果不太理想。首先,沒有將武術特色元素同課程思政內容有機結合,例如,關于我國太極拳衍生發展的介紹可以將武術特有的文化背景適當闡述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但在教學中一些教師中只是簡單地帶過,沒有更多詳細的陳述。其次,教材內容中不能夠與時代精神很好融合,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沒有融入創新元素,明顯地缺乏新穎性,使得學生對現有的武術課程思政興趣度不高,影響了武術課程思政的實際效果。
一些傳統武術教學中課堂思政的開展依然遵循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方法的選擇、運用上過度關注教師的主體地位,而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關注不夠,課程思政開展淪為體育教師講解、學生聽講解。學生被約束在固定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能動性受到鉗制,學生無享受武術運動樂趣的自由,也就無法感受武術運動樂趣背后的思政教育。而且,在教學中一些體育教師,過于關注課程思政的形式,而忽視了育人的內涵,缺少對課程思政方面的細致深入,導致學生對課程思政內涵缺乏更深入的認識和把握,導致學生不知為何學,如何學,進而降低了學生對課程思政學習熱情程度。這就使得整個課程思政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開展武術教學課程思政的條件。
一直以來,學校武術課堂教學存在重競技、唯成績傾向,在教學效果上更多是以技術考核為教學好壞的主要標尺,而傳統武術理論知識的習得則不被重視,尤其是傳統武術背后的文化內涵。這就導致一線體育教師更關注技能的教授,這對課程思政的開展就極為不利。在現實的武術教學中,學生學習的內容以技能為主,而武術理論、與武術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則變得可有可無。這就導致課程思政的開展缺乏良好文化背景,直接影響武術教學中課程思政的開展效率。
課程思政的開展不是隨便的將“傳統武術課程”和“課程思政”隨意的疊加到一起,組成既無實際作用又讓學生反感的不知為何的課程,也不是在傳統武術課中選出一些時間單獨講授思政內容,而是要將傳統武術與課程思政內容有機融合。要避免將課程思政內容機械加入傳統武術教學的傾向,兩者應該是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體育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時,要緊緊把握開展課程思政的目的、內涵,并結合武術教學特點、規律,采用適當手段、選取富有思政價值的傳統武術內容,并重視激發學生在武術教學中參與思政教育的興趣,在學生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礎上,把課程思政自然滲入武術課程方方面面,實現潤物無聲的效果。
教師的育德意識及能力是影響傳統武術課程中課程思政開展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育德意識是指教師在教育中關注道德教育資源、時機,主動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意識。體育教師是傳統武術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組織者,是武術課堂課程思政實踐的實施者。因此,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新理念、新要求把握、踐行程度,是成功構造傳統武術課程思政新格局的關鍵。育德能力是指教師在學生品德培育過程中應具有的技能手段。體育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教授學生武術技術動作、使其熟練掌握,還包括對學生靈魂、品行、人格進行塑造。體育教師應針對學生成長特點,聚焦學生思想變化特點,把“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教育的第一要義,著力于傳統武術課中對學生道德素養的熏陶濡染,加強在課堂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正面引導,努力將思政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與傳統武術教學手段、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進而不斷增強傳統武術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長期以來,為了對武術教學的進行可量化評價,對課堂的評價逐漸演化為以數理統計為主導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變得單一、機械化。就課程思政評價的本身而言,課程思政評價的目的意在檢測授課內容對學生思想的正面引導效果,課程思政評價的內容更多需要將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等內容納入其中。因此,武術課的評價開展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和初心,為推進課程思政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應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評價角度多元的原則、制定出具體和全面的評價方案,以科學反映傳統武術課程中與課程思政開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