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林
宜賓學院體育與大健康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據考證,宜賓縣觀音鎮張家灣古城址即為唐代歸順縣城遺址,有學者認為小彩龍即于唐代興起。西晉左思曾書及宜賓龍池風物,宋代龍風在宜賓也盛行。時至明清,城鄉集鎮多有龍舞走街串巷,營造祥和、熱鬧氣氛。隨著社會的發展,從開始在田間地頭挨家挨戶給人拜年的龍燈表演,也慢慢成為紅白喜事、商家開業上的商業演出。20世紀80年代以后,農村文化生活逐漸恢復,1983年柴進權和弟弟柴進水等十余人組成了龍燈隊(后稱聯盟組龍燈隊),農閑期間便組織鄉里20名愛好者進行訓練,鄉間節慶和紅白喜事就到附近參與演出。他們將龍舞套路與雜技技藝融合后,邊演出、邊創編、邊完善,成就了現在這樣獨具特色的龍舞藝術,深受觀眾喜愛和歡迎。柴進權、柴進水為省級傳承人,其曾祖父在清光緒年間就組織龍燈隊,龍由稻草編成,主要用于天旱及節慶時祈雨、祈福;后曾祖父將龍舞技藝傳授其祖父柴元清,民國初年再由祖父傳授其父親柴朝陽,這時的龍已改用經久耐用的麻布制作,龍舞動作也較單調。柴進權自幼受祖父柴元清舞龍的熏陶,自父親柴朝陽的從藝過程中學習舞龍。曾一度中斷的龍舞技藝依然在柴氏家族中傳習。
宜賓小彩龍以小、巧、靈而稱絕于世。小彩龍體量不大,長約4至5米,以竹編和彩布制成,考究而輕便,此謂之小;它糅合了民間雜技、武術動作,獨創托舉、掛腰、站肩、盤頸、吊臂等疊羅漢式的力量型技巧,造型有金錢吊寶、青龍過海、二龍戲珠、鉆天入地、鯤鵬展翅、盤根錯節等,此謂之巧;表演時,場地要求可寬可窄,人員少則3人多則8人,機動靈活,此謂之靈。近年,在宜賓市雜技團專家的幫助下,非遺傳人柴進全和隊友們創新出三官騎大馬、頂羅漢、三層樓等50多種高難度動作。[1]
2.2.1 宜賓小彩龍的文化價值
宜賓小彩龍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體育舞龍項目之一,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深邃深摯的地方文化根基,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并且被政府列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2.2.2 宜賓小彩龍的教育價值
宜賓小彩龍對于增進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教育是促進學生直觀了解宜賓小彩龍民族文化的紐帶,這是其他學習和傳承的方式與高校課程所不能相比的。學生只有在全面、直觀深刻地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體會到這種文化的底蘊后,才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全面系統地領會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從而不斷地內化為自身的意識與行為。同時,歡慶有難度的舞龍比賽和表演,也是一種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勇于競爭精神的教育。
2.2.3 宜賓小彩龍的健身價值
健身價值是體育運動最基本的價值,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過剩的精神,國家法定時間的增多 ,人們更多地的追求身體的健康,宜賓小彩龍運動對于強身健體、調節情感有著重要的價值。體育運動是以身體運動的方式進行的,它需要人體參與運動達到身心愉悅。宜賓小彩龍運動著重耐力,強度運動會促使其在運動過程中 承受一定的心理負荷和體能消耗,促進人的體質健康,改善心肺功能,能提高人體有氧工作能力和呼吸肌性能,控制平靜時的心率,提升肌肉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宜賓小彩龍作為舞龍運動的一個項目,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改善發展的作用。所以得到大家的認同,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
2.2.4 宜賓小彩龍的交際價值
舞龍這種集體運動比單人的運動更能了解社會結構和分類,錘煉更為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宜賓小彩龍就是其中的一項,需要3到8人進行協作完成,在練習表演過程中還需要接觸大量的人群,這就促使大學生不得不進行人際交往。讓大學生參與到舞龍運動中,就相當于建立了一個交流平臺,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表現,舒暢的展現自己在訓練時學到的動作,培養了自己的自信,使學生更好的人際交往,人際交往的魅力就在于,當你付出好意也會收到對方的善意,甚至贈人玫瑰手遺余香,慢慢地就會發現,這個過程是如此美妙又令人愉快,于是,協助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當收獲三兩密友,心里的壓抑與不滿也有了表達的對象,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都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2.2.5 宜賓小彩龍的商業價值
宜賓小彩龍是一種表演性質的運動,可以進行商業例如賀年的龍燈表演、紅白喜事、商家開業、店慶上的商業演出,宜賓小彩龍的表演非常的喜慶,可以進行商業,也可以作為健身項目,也可以舉辦賽事來吸引商家贊助,對當地的經濟收入有拉動的作用。
3.3.1 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3.3.1.1 文化傳承
各種舞龍運動具有本土本方的民族特色,它與當地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一個地方人民對自己當地的風俗習慣、民族精神的一種表達與寄托。宜賓小彩龍的文化內涵,與當地民族生活、文化氛圍有密切聯系。把宜賓小彩龍引進高校能增加學生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識方面的學習和教育,增長學生對本地本方的民族文化更加直觀深入的認識,能激起民族的自強不息愛國情感;同時培養了學生因此,在高校開設宜賓小彩龍課程具有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加強民族文化教育的作用,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積極進取、任勞任怨的精神,這也是一種熱愛生活、拼搏進取的教育。學校的學生可以作為傳承的對象,這樣便于小彩龍的廣泛傳承,發揚。
3.3.1.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宜賓市委、市府高度重視小彩龍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弘揚發展工作,自1985年就作為宜賓市級傳統特色文化加以保護,1986年起正式為小彩龍定名為觀音小彩龍,2006年又為小彩龍申報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名為宜賓小彩龍,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宜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小彩龍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弘揚發展工作,申報并確定了柴進權、柴進水兩名傳承人,并給予民間參與傳習小彩龍的組織或個人生活補助經費。
3.3.1.3 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
開展舞龍舞獅運動會增加舞龍舞獅器材和衣飾的需求,還會帶動其他很多競賽的開展及相關經濟活動的進行,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與企業合作成立舞龍隊進行商業運營,聯系舞龍活動的商業和非商業的表演,企業進行宣傳和管理,逐步形成以龍養龍的良好發展局面。
3.3.2 教育教學
3.3.2.1 課程教學
宜賓小彩龍對于大學體育選修課的課程結構完善有促進的作用,宜賓小彩龍在校內體育課上可以進行教學,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進行表演,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而且可以參與社會體育活動,與社會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同時對于大學體育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有著重要的意義。大學體育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要求做好現有運動項目的改造和對新興、傳統體育項目的利用,開發運動項目資源。長期以來,由于人們的體育觀念滯后,階段運動觀、體質教育觀、競技體育觀根深蒂固,致使民族、民間體育在學校體育的開展舉步為艱,我國學校體育一方面重視體育和保健知識的傳授,另一方面也重視學校體育內容的文化含量,民族、民間體育既有很高的娛樂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把它引入學校體育,不僅是對學校體育內容的補充和發展,而且會極大地豐富學校體育課程內容,宜賓小彩龍對于場地的要求不大,3到8人都可以玩,對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及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具有深遠的意義。
3.3.2.2 體育教育專業開展
開設宜賓小彩龍在體育院(系)中具有良好的師資隊伍 ,不僅實踐能力強而且受過專業的體育教育與訓練,舉辦宜賓小彩龍、教練員培訓班,對老師以及一些社會從事體育的人進行宜賓小彩龍的基礎知識、技術理論進行培訓,培訓結束時進行理論考試和技術考核,并頒發教練員和裁判文憑。高校教師的研究創新能力較強,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體育學院專業課程的開展,鼓勵師生參與到舞龍文化活動,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體育專業實際教學的道路。讓學生對宜賓小彩龍文化有更多的認識,更好的傳承舞龍文化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鍛煉意識,主要方式是以專業選修課方式進行,不斷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
3.3.2.3 學校舞龍隊建設
舞龍運動比賽是一種團隊競賽,它比的是舞龍的技巧以及身體素質 ,這種團隊競賽活動需要隊伍的團結協作、集體智慧能力,高校的學生富有青春活力,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團隊合作的精神、文化知識與體育智慧 ,能較快領悟舞龍運動較好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在身體素質較好,并且文化精神學習能力比較強,通過專業培訓,在教師和教練的帶領下,可以進行較長時間的系統訓練,在配樂中齊心協力地把宜賓小彩龍舞得活靈活現,發展高校的舞龍隊和運動人才隊伍在高校開展舞龍運動能使宜賓小彩龍運動可持續發展,提高當代大學生對體育非物質文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