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深林
(福建江夏學院 數理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0)
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截至2020年8月11日,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1 971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72萬例。在嚴控本土病例的發生、嚴防外部病例輸入的情況下,目前我國本土的新冠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防控的成功與對病毒的科研攻關、對政策的絕對執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2020年1月25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博士的團隊成員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文章中,首次確認本次疫情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1]。鐘南山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對1 099例患者的臨床檢測數據分析得出了新型冠狀病毒具有人傳人的特點[2]。根據本次疫情傳播的復雜網絡性,經典的疾病傳播動力學模型有SI模型、SIR模型、SIS模型和SEIR模型[3]。
SI模型將人群劃分為易感狀態(S)和感染狀態(I)兩類,由于該模型沒有考慮治愈病例和死亡病例,故而不適用于本次疫情。SIR模型[4]在SI模型的基礎上,增加考慮了病愈或死亡的移出狀態(R)。SIS模型[5]考慮了重復感染的情況。SEIR模型考慮了潛伏狀態(E)。由于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具有潛伏期長的特點,在后疫情時期,選擇包含4種狀態(易感狀態—潛伏狀態—感染狀態—移出狀態)的SEIR模型對疫情傳播進行分析。
基本再生數R0(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是傳染病學中最核心的指標之一,表示一個典型的傳染者(一代)在其傳染期內,在一個完全易感的人群中所能感染人數(二代)的期望。通常地,R0>1表示傳染病會流行;R0<1,則表示傳染病會逐漸消失?;驹偕鷶礡0的計算公式[6]為:
(1)

(2)
其中,b1,b2分別為從E,I的移出率。
代間隔(Generation Interval,GI)指一代病例被感染的時間到二代病例被感染的時間之間隔。由于被感染通常是難以感知的,在實踐中,通常以一代病例和二代病例的發病時間的間隔作為代間隔。
后疫情時期,人們意識到個人防護措施對新冠病毒阻斷的作用,會較多地采取戴口罩、減少聚集性活動等有效措施。在傳統SEIR模型的基礎上,將易感人群(S)分成采取有效防護措施者(M)和沒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者(U)兩部分,則時刻t的總人口N(t)=M(t)+U(t)+E(t)+I(t)+R(t)。
易感人群與基本再生數的關系[8]為:
(3)
假設參數p表示人們愿意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的概率,后疫情時期的SEIR模型建立如下:
(4)
其中,α是措施有效性系數,β是易感個體的感染率,ξ是對采取有效防護措施態度的轉變量,γ1為潛伏者的感染率,γ2為感染者的移除率,κ為態度轉變后的得失的敏感系數。
1.4.1 參數的設定

對于參數β、γ2和N的設定。采取啟發式算法,對于β和γ2,在[0,1]范圍內以粒度1×10-4隨機采樣。同時,對N也進行隨機采樣,粒度為1 000,單位為人。把隨機采樣代入上述公式,通過均方根誤差(RMSE)最小的約束原則與真實數據進行比對,優化得到該粒度下的最優解參數。
1.4.2 模型的結果
調整得失系數參數κ和措施有效性系數α,來模擬后疫情時期的情況。主要結果為。
(1)全國的新冠肺炎的基本再生數R0=1.4,與武漢市在2020年1月至2月間的新冠肺炎的基本再生數R0=2.5[12]相比較,下降了44%。說明該病毒雖然仍帶有傳播性,但是在積極有效的防疫措施干預下,人群感染的風險正在下降;
(2)每1 000人中,染病者小于0.01,與高峰期0.28相比較,下降了96%。說明我國已進入后疫情時期。
(3)人群提高防疫的認知(增加κ)和加強有效措施(減少α)可以有效遏制新冠病毒的傳播。
根據以上結果,本文給出以下防疫策略:(1)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各行各業在做好防范前提下,可逐步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經營等活動;(2)隨著各地的復工復學,一定伴隨著大量人員的流動,繼續加強健康碼的使用和管理,在疫情突發地區做好回溯和追蹤;(3)在各地抗疫的基礎上,保留一定數量的專業設備,包括應急床位和定點醫院,隨時應對疫情的反撲;(4)加強各地日常性的消毒工作,特別是人流密集場所;(5)規范信息發布渠道,以主動披露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傳達準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