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峰 ,曲占峰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1931年日本侵占中國東北,當時東北有大城市哈爾濱、沈陽。當時的長春只不過是剛剛起步的年輕城市,規模尚無法同其他兩座城市對比,而關東軍司令部和工商業者都在沈陽,偽滿洲國卻在1932年3月對外宣布定都長春,這令當時久居沈陽的日本人頗為不解。我國部分學者早已對此做出了解釋,在政治上,沈陽(奉天)和哈爾濱原分別為中國東北奉系政權和俄國經營的政治中心,有不可忽視的勢力影響。在經濟上,長春是地方城市,地價便宜便于收購。地理位置上,長春處于東北中心,與東北各地距離適中,交通便利[1]。加上滿鐵附屬地經營多年,這些都成為日本定都的主要原因。定都長春后,日本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并出臺了一系列的建設措施。長春也一度成為亞洲最先進的城市。
長春解放后,由原來日本建造的建筑并未消失,甚至成為了長春的城市標簽。而建筑作為特殊的歷史語言,在歷史中承擔了什么角色,發揮什么作用。對于城市建設角度來說還是社會發展上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長春被選為新京以后,長春的建設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呼應“五族協和”“新滿洲”“新國家”“新形象”的口號,開始在建筑設計中加入中國傳統建筑和日本傳統建筑的構件和細部做法等。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冠式建筑的倡導者之一的佐野利器受邀來到了中國東北。他對當時的長春的建筑和城市規劃提出了一份建議書,其中有一條對建筑的形式的建議:“任何一個官衙建筑,其內容應該求便利為原則,同時兼重外形和實質,更應常以滿洲的氣氛為準。”[1]作為當時建設局的唯一專家,他在長春建設上的建議就變得相當重要。而他的追隨者們更是對此理論倍加推崇,于是被稱為“滿洲式”建筑的建設便盛行一時。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官衙建筑設計委員會,主要負責政府廳舍等建筑設計,委員會主要由23名成員組成,其中僅相賀兼介一人為建筑技術人員,可見在建筑內涵和設計上的重視程度一般。1932年-1936年期間,順天大街(現為長春新民大街)等行政區域地段的行政辦公建筑被大量建設。行政辦公建筑的建設從偽滿洲國的第一廳舍和第二廳舍開始,陸續又建造了第三-十四廳舍和偽滿外交部、偽滿文教部、偽滿民生部等。其中大多數方案都試圖將中國傳統的建筑元素融合其中。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種以滿洲氣氛為準建造出的政治建筑,由于時間緊迫,設計上太過倉促,并沒有認真地考慮建筑的內涵和理念,僅僅為了適應政治的需求,即當時日本殖民者提出的“五族協和”“新滿洲,新國家,新形象”的政治口號。“滿洲式”建筑在建筑結構邏輯上與舊的屋頂的矛盾。仍然可以看出觀念的落后和政治主導的結果。“滿洲式”的建筑樣式并不是我國本土建筑的自然演變,而是日本設計師根據政治意圖強加給當地的。想用新的建筑樣式來塑造所謂的“新國家”面貌。所謂的“滿洲式”不過是日本“帝冠式”建筑的翻版,都含有強烈的政治意圖,“滿洲式”建筑更含有明顯的殖民建筑設計意圖。
無論是日本為了殖民所產生的“滿洲式”建筑還是帝國主義進行的文化侵略而打造的“民族形式”建筑,就是為了不被本土文化和社會所排斥。而“滿洲式”建筑也在形式上借鑒中國建筑元素,其目的無疑是用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來掩飾和補充其掠奪的暴力手段,欺騙人民的同時,更便于與殘留的封建勢力勾結。
1948年10月17日長春解放。解放后長春的偽滿建筑第一時間被各單位接管。偽滿洲國國務院、司法部、經濟部、軍事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大學接管并修復[5]。外交部由吉林省黨校接管。偽滿興農部、科教部由現在的東北師范大學接管。偽滿民生部由吉林省統計學校接管。
1952年4月,長春市計劃委員會發布了《長春市初步輪廓計劃》。1954年吉林省省會遷到長春,從此這座城市成為吉林省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直接推動城市向工業城市的發展[3]。同年長春市頒布《長春市總體規劃》,其中有關偽滿時期建設的內容:寬城子機場由于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不再使用,遷出市區。安置長春客車、機車車輛修理、國營機械等大中型廠的建設。將原卷煙、印刷、制藥、造紙、度量衡器等廠保留并改建為社會主義新型東北部工業區并將原由日本人和偽滿官員居住的“新市區”進行統一調控,嚴格用地審批,填平補實,留有余地,從內向外發展[5]。

圖1 偽滿交通部舊址現為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長春解放后,城市建設大刀闊斧地進行著,然而偽滿“八大部”仍被機關和學校使用。其原因首先是偽滿時期的建筑雖然有著殖民背景,但是一些建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仍然十分優秀,其使用的價值在當時遠超歷史價值。比如偽滿交通部舊址(圖1)現在被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使用,偽滿司法部舊址(圖2)被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使用,偽滿洲國綜合法衙(圖3)現為解放軍四六一醫院,偽滿軍事部舊址現為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等,這些建筑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各類人才。第二長春經歷文革以后,正在邁向工業城市,歷史的記憶點已經被轉移。而從經濟上肯定也不能支持如此大規模的重建。第三該時期我國興起了民族形式建筑的思潮,長春建設受到國內思潮的影響,也掀起了建筑的熱潮。偽滿時期的建筑采用了先進的建筑工藝,對我國建筑當時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影響。

圖2 偽滿司法部現為吉林大學新民校區白求恩醫學部
1980年開始,長春政府通過律法對破壞文物建筑的行為進行嚴令禁止。有關部門開始對文物建筑進行保護和修繕,其中就包括“八大部”[5]。1984年長春市內九處帝國主義侵華遺址被評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在長春出版的《長春文物》一書中就含有大量的偽滿建筑。其中偽滿皇宮、偽滿中央銀行、偽滿外交部、偽滿軍事部、偽滿民生部、偽滿經濟部、偽滿司法部、偽滿文教部、偽滿洲國國務院等舊址明顯已被列為文物。1999年,長春新民大街一帶被評為長春首條歷史文化街區。2002年我國將歷史街區、歷史文化村鎮納入法律內容,并修訂《文物保護法》。2004年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與長春電視臺合作,拍攝并播出《日本式建筑在長春》。同年長春市與清華大學合作,對長春歷史文化及城市紫線劃定進行研究工作并要求對歷史街區整體規劃。2006年長春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四有”的工作要求,對長春市偽滿洲國外交部等16處文物建筑申報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資料進行整理。2007年長春市頒布了《關于公布保護(第一批)歷史建筑名錄的通知》,其中就包含偽滿時期建筑,并明確涉及到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周邊的設計要求。同年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協助長春市文化局對當地偽滿建筑進行維修、拆除、改造。2012年,長春市新民大街獲得第四屆“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2016年《關于公布保護(第二批)歷史建筑名錄的通知》發布。2017年吉林省、長春市文物局將偽滿司法部舊址和偽滿國務院舊址兩棟建筑推薦參加2019年申報國家文物保護修繕優質工程評選。直到2020年8月4日,由中新網新聞消息,工人們仍然在小心翼翼地維護修繕著偽滿皇宮勤民樓。偽滿皇宮博物院工程部部長周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定期維護、修繕文物建筑,不僅能夠為建筑“祛病”,還能最大程度地恢復建筑原貌,讓歷史“開口說話”。
可以看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全國的戰略部署,長春已經把發展工業當作工作的重心轉到保護歷史和文物建筑上來。這些建筑得以幸存不僅取決于其優秀的施工工藝,還取決于我國城市建設和人民的態度。我們不得不承認長春本地居民和長春建設者多年來已經對其產生了情感。一方面偽滿時期的建筑已經和長春的城市建設、城市記憶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作為歷史建筑,不論其背景,它都應該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都是應該得到應有的保護。

圖3 偽滿洲國綜合法衙現為解放軍四六一醫院
建筑是歷史的語言,城市的歷史是通過建筑的存在得以儲藏和保存。就像大家認為的那樣,歷史建筑或者文物建筑可以展現出社會歷史的歷史性縮影,它再現了城市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也呈現了城市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樣態,使得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在每個時代都有了其現實意義。而長春的“滿洲式”建筑也加以印證。“滿洲式”建筑作為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根植于滿是政治氣息的時代,成長于新時代。無論從其建筑形式還是空間結構去研究,抑或研究其對周邊建筑、環境的影響,都能發現其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