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磊 (福建省龍巖市城鄉規劃設計院,福建 龍巖 364000)
“文脈”(context)最早起源于語言學的范疇,它其實是在特定的空間中逐漸發展了起來的一個歷史文化范疇,其往外延伸的范圍包含著極其廣泛的文化內容,從狹義上可以用“文化的脈絡”來解釋。美國人類學家克萊德·克拉柯亨曾對“文脈”一詞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將其定義為“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的式樣系統”。
城市文脈反映的是一個城市文明發展的歷史,是一個城市在長期的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的氛圍,是經過長期的積累而逐漸形成的城市個性。因此,城市文脈不僅指城市文物古跡和傳統文化街區等這些歷史上的物質積累,更是一代代人日常生活印記的歷史見證和文化智慧的結晶。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信息技術的進步和與全球文化交流的日趨頻繁,在現代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建設在發展中往往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忽略了現代城市與其歷史的密切關系,不再追求城市建筑與歷史文化彼此之間的和諧統一,而將城市建設變成一種盲目地塑造孤獨形象的建造游戲;②盲目地追求城市的外在形式,忽視對于城市文化內涵的體現;③城市中的建筑設計普遍缺乏創新的精神,未將城市文化、地方精神和多元化價值取向融入城市建設中。城市中的建筑往往會出現嚴重的“失語”現象,城市的形象漸漸地走向了趨同的一面。
在這個千城一面的困境之下,城市的文脈將是一個很好破局點。在城市的建設中融入城市文脈的因素,從民族、地域中重新尋找城市文化的亮點,在歷史的環境中注入新的血液,賦予建筑以新的文化內涵,使新老建筑之間協調共生,讓不同的城市建筑展現不同的面貌。就像古代北京的端莊大氣,上海的中西交融,杭州的古韻流長,既很好地傳承了中國城市的傳統文化,又深刻蘊含著屬于現代的新時代精神。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的《周禮·冬宮考工記》已經在城市設置了街巷,城市街區也伴隨著城市變遷從歷史中逶迤而來。
朝陽起,夕暮落,光景綿長。寬寬窄窄的小巷,平平仄仄的石板路,交錯縱橫的巷道;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老宅古厝,白墻灰瓦間,可憶起肩擔糖匠的聲聲鑼響!
歷史是那么的遙遠,遠得幾乎無力去陳述;歷史又仿佛就在眼前,與一塊一塊出磚入石的古墻對視。滄海桑田,城市變遷,老街、古巷等城市傳統街巷,帶著這些能夠較完整、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文物、建筑,承載這種氣質和精神,在歷史中走來,并向未來徜徉而去。老街、古巷構成的城市傳統街區以其真實延續的生命力和更替傳承的地方特色,凝聚著風土人情,承載著一個城市最厚重的記憶,慢慢形成了城市文化。過去的文化與現代的文化互相融合、更替繼承而成為傳統,傳統代代承襲就形成了城市文脈。
同時,城市文脈的延續需要人的傳承,為了延續城市場所記憶,讓文脈延續下去,有必要保留一座城市中最低限度的傳統街區,并將其作為物質性記憶要素,共同打造城市記憶空間。
《世界遺產公約實施行動指南》中指出:“真實性和完整性既是衡量遺產價值的標尺,也是保護遺產所需依據的關鍵。”歸納來說,當前城市傳統街區現狀遇到的問題,就是“完整性”和“原真性”遭到破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劇烈的變革,傳統街區內的許多傳統建筑缺乏維護和日常保養,慢慢地倒塌、逐漸消失。傳統街區內漸漸地擠進了一大批新建的現代建筑,傳統街區建筑風格的統一性和街區傳統景觀的連續性遭到了嚴重破壞。同時,由于人民生產和生活的方式、交通方式的改變。傳統街區內的傳統商業和手工業正在逐漸走向衰退,傳統街區被慢慢的邊緣化。
城市傳統街區是一種具有文化情感和歷史信仰價值的“活遺產”。文化的傳承是城市傳統街區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城市傳統街區的保護既要保護傳統街區的重要物質文化遺產,又要最大限度地保護這里的傳統人文居住環境,即保護與物質密切聯系的生活文化傳統和其生活習俗。城市傳統街區內,由于現有的建筑及其基礎配套設施不能充分滿足街區居民對改善其生活條件與提高其生活品質的基本要求,低下的街區環境質量,致使有的傳統建筑長期處于閑置,原住民被迫遷居他處。城市傳統街巷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應該是具有其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一個城市傳統街區,如果丟掉了其人文精神,失去了其傳統習俗和其生活方式,那么,它也失去了傳統街區作為一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
由于現代城市規模的擴張和城市開發建設力度的加大,以“舊城改造”的名義對城市傳統街區進行開發建設的事件常有發生。過度地追求傳統街區的經濟潛力和商業價值,隨意改變其功能,盲目地推廣商業業態,如將傳統住宅改為酒店、酒吧,將一些傳統的餐飲小吃街改為精品街,遷離了大量的原住民和傳統商戶,重新的招商投資,徹底改變了傳統街區的人文環境。這些對于傳統的街區野蠻、粗暴的城市開發建設,致使街區內的傳統社會網絡和結構遭到了破壞,延續已久的傳統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被嚴重破壞。傳統街區丟掉了原真性的生活,丟掉了地方特色與文化的傳承。
龍巖石埕巷位于龍巖老城區的上井社區,歷史底蘊深厚。《龍巖縣志》記載,巷內石旗桿林立,石牌坊多座,府邸聯翩,一座接一座。是歷史上龍巖城市“四門三山六嶺十八巷”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人才薈萃,明代時曾經出現過石應岳、蔡夢說、王命璇、柯元伯等歷史名人,有“一巷三尚書,回頭便侍郎”的美譽。

圖1 龍巖石埕巷整治范圍
石埕巷存在歷史風貌遭受嚴重的破壞、人居環境品質差等的問題。針對石埕巷存在的困境,本案通過梳理石埕巷歷史文脈,追溯過去,尋找城市記憶,從而留住鄉愁,讓這些回憶融入城市中,規劃提出“注入明朝歷史印記,適當植入書畫名家的印章雕刻、龍巖老字號民間工藝”,協調城市開發、改善居民生活與傳統街區保護等方面之間的關系,保護石埕巷傳統風貌特色和空間格局,達到打造含石埕巷歷史街巷的目標。

圖2 龍巖縣民國九年城市圖
本文以石埕巷為切入點,以點破面,探析傳統街區的保護策略,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①保護好傳統街區內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

圖3 效果圖
城市傳統街區內蘊含了大量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歷史信息,我們對于傳統街區的保護除了應保護其中的建筑和街道,更應尊重先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高度重視對傳統街區整體風貌和傳統生活方式的保護。重點要保證傳統街區內生活方式的合理延續,在保護街區自身的同時,還要保護好其周邊的環境。
②保護好傳統街區內的人文居住環境
人文居住環境是與物質相密切聯系的一種生活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這也是我們長期以來普遍公認的一種社會文化氛圍。一個地方的鄰里關系、節日慶祝活動、風俗習慣和禮儀是這個城市社會文明的重要載體和靈魂。這些散落在城市的傳統建筑和街區內的日常生活和場景,在這個城市中逐漸形成了生動的城市文化印象。在這個街區里,打動你的不是這條老街和老巷本身,而是這個文化載體下一代人們的生活和故事。因為這些曾經的街道是大多數的城市居民居住和活動的場所,也是當時城市文化和傳統存在、延續必備的物質基礎。這些生活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蘊含著獨特的場所感和身份感。但更重要的一點是,文脈的傳承人是關鍵,必須擁有傳承文脈的人,有了這些人脈才能真正有文脈。人文居住環境的保護要充分依靠街區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維系。這些居住在傳統街區的原住民和代代相傳的特殊技藝或傳統手藝匠人,他們記錄了真實的歷史和生活,形成了獨特的傳統街道文化。這樣一代代逐漸形成的城市文脈,是一個城市文明的精神載體和靈魂,對于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③傳統街區保護應繼承文化傳統,體現時代特征
文脈的延續并不意味著它始終是不變的,由于現存的大部分傳統街區和歷史建筑都經歷了明、清和民國時期,在傳統街區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變化中,鄰里空間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街區內的居民也有可能在這種變化中逐漸產生了多樣的行為活動和生活上的變化。城市文脈的延續需要更多地關注在傳統街區本身和在傳統街區生活的人。把握這一內涵的精髓,就可以對傳統進行創造性繼承,探索傳統建筑中的文化結構及相應的表現形式,將傳統的創作理念和方法與現代城市生活中更加人性化的部分結合起來,倡導新舊和諧共生的理念,最大限度的保留城市傳統建筑的原真性,實現新舊和諧統一。同時,通過新的設計手段和材料,利用時間印記來表現傳統建筑的悠久歷史和城市文化的深邃和博大,進而形成當代人自己的城市風格和現代生活方式,達到保護和延續文脈的最終目的。
家族的傳承繁衍需要血脈相承,城市記憶和歷史文化傳統的延續也同樣需要其獨有的脈絡才能使其永續長存。城市傳統街區反映了一個城市整體的格局及其形態的變遷,與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城市歷史文脈傳承和延續的基礎性要素。歷史上形成的街區隨時代變遷不斷演變更迭,其間蘊藏豐富歷史文化內涵,是最重要的城市遺產。恰當的傳統街區保護策略,將為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留下生存空間,為城市的歷史文脈注入新的血液,賦予城市新的文化精神和內涵。這些對于城市特色和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