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建立整體與和諧的空間觀念,就是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之間的一體化,使其無邊界、不對立地和諧共存于整體空間里。無論是傳統的建筑設計,還是如今建筑師熱情探索的非線性建筑里,美即是和諧,即在整體的空間之中,構建“平滑空間”的和諧空間形態。“平滑空間”理論為當代復雜科學數字技術背景下的建筑創作提供認識論依據和方法論上的指導,實現了空間形態中自然環境、建筑和諧共存,相互融合向共生轉化。運用“平滑”的方式,建筑融入到各種環境之中,并與之實現動態的相互聯系作用。雖在運動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差異性與多樣性的形態,但“平滑空間”在不斷實現建筑整體的內在轉化,實現和諧共存,在創作中產生更豐富的意義。在“平滑空間”中,是無精確的數量和具體值尺度的絕對區分,因為它們不是一種分析空間的物理屬性。“平滑”這個概念是一種與同一、等級、線性的理性思維不同的思想理念特征,它們有質的差別,不同的思想理念特征以同一種相鄰的,和諧的方式累積在一起。
建筑的周圍景觀設計力求使建筑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建立整體與和諧的空間觀念。比如馬巖松的“胡同泡泡”、筆者實地調研的無錫大劇院建筑、上海1933老廠坊等建筑在整體上保持與周圍自然環境及建筑和諧相融、共生的空間觀念,建筑向周圍建筑或自然環境相“平滑”延伸,自由游動,不受限制。
創造新穎的審美形態,換言之,彎曲的流線型、不規則的多種形態以及自由奔放的動態形態給人們傳達了強烈視覺審美,追求“平滑”的空間已經成為建筑創新的流行趨勢。為了當代建筑的創作思想的豐富多樣,在設計中使空間設計功能更符合人類多元化的需求,從工業社會向數字化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類生活方式從標準化不斷轉向個性化,在審美方式上從傾向現代主義的整體性,轉變為如今多元化的后現代主義的審美方式。在建筑設計上的體現,帶來了空間設計的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的各種發展過程。從而空間設計的形態也正經歷著從“理性建構”、“解構”到“生成”的各種不斷發展、變化過程。這種變化過程中是基于德勒茲哲學中的基本理論、思想理念,拓寬了設計師們的思考空間設計,創作出的思維空間,促進了適應新時代特征的新的建筑思想的不斷形成,德勒茲哲學思想中的基本概念是具備有一定可操作性、新穎的審美性,直接開拓了當代空間設計上的形式,創造出新的空間,創造新穎的審美形態,使當代空間設計審美形態呈現出多元化、動態性、生成性、非理性等特征,與此同時,使空間中功能更加符合人類多元的需求。
埃森曼曾經說過:“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建筑現實在媒體化世界的處境。這就意味著移換人們所習慣的建筑的狀態。換句話說,要改變那種作為理性的、可理解的、具有明確功能的建筑的狀態。”[1]“平滑空間”可以發展新的空間功能,在流動的空間中,光照、通風、采光、行走、交往等功能得到新的改善,實現新的空間功能的延展。如德國館的透光性的花籃肌理設計、芬蘭館頂部的碗狀開口設計,可促進自然通風。“平滑”思想的呈現,一方面促進了新的公共功能的出現,另一方面要求設計師們從公共性的角度,在重新審視規規矩矩的功能需求之外,同時不斷完善公共空間設計的功能。新的城市空間設計將由更復雜和更公共的空間功能構成。
西班牙館建筑外立面墻體非常圓滑游動,高低錯落,連綿起伏,與普普通通正方形或矩形的建筑外立面大有不同,由貝納德塔·達格利亞布艾設計。“運用藤編的結構設計方式,將16cm左右的高與室內空間中的中庭和其他三個展廳塑造成形態、體量不同的巨大體型的空腔。空腔是半透明形式的,那么光線從藤編的板縫隙里投射進去,地面、墻面以及結構性一些鋼管上的呈現出細碎交織的光影效果,撲朔迷離,充滿一種神秘之感。空腔與空腔之間則用曲型的塊面過渡,空間中呈現出‘平滑’、多變的形態效果。”[2]為了達到一種“平滑空間”的效果,建筑師們構思理念的創新,結合發展嶄新的功能方式,對空間設計的形態不斷深化推敲,進行深入的模型設計,運用柳編板之間的編織,將其有效的結合在一起,讓整個建筑形態舞動起來。讓參觀者自由、開放地游走在建筑外部與內部的動態空間之間。
“平滑”也可在建筑空間中實現新功能的創造,當代“平滑空間”的設計技法突破單一、規則的設計觀念,帶來富有節奏的動態連續性轉化的空間形態。又如大連國際會議中心、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大樓、徐州云龍湖畔音樂廳等建筑空間設計案例,其中不僅僅滿足空間所需的基本功能,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全球化背景下,基于動態性、連續性的建筑空間之間,建筑師必須在考慮新穎、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前提下,創造新建筑空間形態的功能引導與指向,不斷完善人的視覺、觸覺,激發了人們在知覺上對“平滑空間”功能的突破,以及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的空間形態連續轉化的感知。
隨著數字化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研究的成熟化,數字技術在空間設計中的領域蔓延廣泛,改變了計算機以往作為輔助工具的角色,成為了設計師們思維的擴展與延伸的介質。在空間設計的數字化過程中,強調空間設計中“生成”的方式與過程,也就是說通過運用計算機語言來描述各種影響空間設計的參變量,它們之間的模型關系,使設計形態呈現出自然和諧的形態,并通過改變參變量的數值參數來控制設計的整體性變形。空間形態設計的“生成過程”突出呈現,并使其可控、可視,改變了傳統的設計完全靠人腦想象來實現設計理念到最后設計結果的轉變,打破了空間設計形態的單一死板的變形過程。“林恩使用3D計算機輔助軟件Wavefront的粒子塑性技術(下圖),其具體原理是根據粒子之間相互吸引或者排斥的關系而聚合為新形式。”[3]如今,在不同的環境里生成不同的形態,建筑空間的形態在數字化興起的背景下,以“平滑空間”為代表的非線性建筑的科學發展,推動空間構建技術的變革,提供了建筑師新的認知基礎以及技術改革的發展。對于計算機數字化技術變革的興起,不僅快速、準確建構數字化成果,給建筑師帶來方便,給建筑設計帶來新的創新與新的發展前景與挑戰。

Wavefront的粒子塑性技術
當代建筑師用“平滑空間”的理論,最根本的動機源于一個破碎的秩序和慣性,挑戰平庸,拆解中心,打造一個具有個性,豐富的空間形式的理念,如香奈兒藝術館和韋茨曼店面設計。
“平滑空間”理論是為了非線性空間設計打破常規的空間設計的限制,不自由發展變形的形態特征,是為了空間中運動的形態的出現形式提供了可能。它不僅是德勒茲哲學思想與建筑創作理論的相互融合,更重要的是豐富空間形態的重要表現形式,使其具有開放性與多元性的特征。“平滑”思想在建筑設計、室內設計領域中廣泛應用,并在空間形態的應用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完善與提升。空間形態豐富多彩,給人以直觀、深刻的視覺盛宴,達到視覺上的“平滑”。“平滑空間”理論是以新的時間、空間觀念為主導的“平滑空間”建筑與建筑、建筑與周圍環境、建筑各不同組構空間、建筑與家具陳設之間的“平滑”,創造豐富的空間形態。
在《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一書中,文丘里提出:“建筑師再也不能被清教徒式的正統現代主義建筑的說教嚇唬住了。我喜歡基本要素混雜而不要‘純粹’,折衷而不要‘干凈’,扭曲而不要‘直率’,含糊而不要‘分明’……”[4]在此基礎上,如林恩、埃森曼等著名的建筑師、建筑理論家通過全面的研究得出,當代“平滑空間”背離傳統建筑空間構成的法則,達到外表和空間相對無秩序的呈現。因此,“平滑空間”為空間設計的空間形態提供了全新的認識,具有確立空間設計整體與和諧的觀念,創造新穎的審美形態,發展嶄新的功能空間,推動空間構建技術的變革以及豐富空間形態等重要意義。筆者從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等空間設計中的空間形態、空間觀念以及空間功能等多種視角對當代“平滑空間”探索的應用觀念與方式進行了延展分析與解讀,以期指導建筑師的實踐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