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璐娟 劉珍英 董井秀 劉 燕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血管疝外科,江西贛州 341000
下肢閉塞性動脈硬化癥(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常見血管外科疾病之一,以肢體缺血、疼痛為主要表現,介入療法是治療下肢ASO 的主要方法,能夠緩解肢體缺血等臨床癥狀[1-2]。但下肢ASO患者普遍年齡較大且多合并心腦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后會因心腦血管疾病而導致病情呈進行性發展,加之出院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較低,易導致疾病復發[3-4]。延續性護理是將院內護理服務延伸至家庭及社區中,保證護理延續性,使患者在出院后也能得到完整且持續的照護[5]?;诖?,本研究對延續性護理服務在下肢ASO 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及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于我院行介入治療的ASO患者8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50~69歲,平均(60.50±3.49)歲;病程1~6年,平均(4.34±1.21)年。對照組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50~70歲,平均(60.56±3.54)歲;病程1~7年,平均(4.30±1.1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確診為下肢ASO,均行介入治療;②患者自愿參加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既往下肢動脈介入史、急性下肢缺血、凝血功能障礙者。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營造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下肢ASO 發生機制及治療目的;出院前囑患者定期復查,養成健康生活習慣。觀察組在常規住院護理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服務:(1)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由專業護理人員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加強對成員下肢ASO 疾病相關知識及延續護理理念培訓;出院前全面評估患者對介入治療的認知程度及護理需求等,建立患者個人健康檔案,分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依據評估結果制定出院計劃。(2)延續護理服務。①健康指導。每周進行電話隨訪,指導患者記錄每日服藥、飲食、睡眠及體重等情況;定期在醫院或社區舉辦下肢ASO 健康知識教育講座,邀請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觸摸足背頸動脈,觀察患側肢體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就醫;講解患肢保護知識,如在足跟部、骶尾部墊海綿墊,穿著寬松舒適的鞋襪,足部涂抹凡士林預防皸裂等;增加互動環節,耐心解答患者疑惑及問題。②建立微信交流群,便于患者間相互交流;于每周三、周六晚8:00~9:00 開展護理人員線上答疑活動,及時解決患者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定期推送ASO康復視頻,增強患者康復信心;囑患者定期門診復診,檢查下肢血流動力學恢復情況。③定量運動護理。指導患者進行站立行走訓練,在家屬幫助下進行下床練習單腿站立及邁步訓練,糾正錯誤步行姿勢,15~20 min/次,協助患者行上下樓梯訓練,起始每次1 階梯,依據身體恢復情況逐漸加量,20~40 min/次。④疼痛護理。采用看電視、聽音樂等方式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調整患肢體位以緩解疼痛;鼓勵家屬多給予患者關愛、支持,緩解其焦慮、抑郁情緒。
于出院前及出院6個月后門診復診時評估并記錄兩組自我管理水平、生活質量及復發情況。①采用自我管理能力測定量表[6](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從自我概念、健康認知、自我管理意識、自我管理能力4個領域評價,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172分,總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高。②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quality of life core 30 questionnaire,QLQ-C30)[7]從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及物質生活評價,采用1~5分評分法,總分2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③記錄兩組復發情況[8]。血管再閉塞:治療段血管超聲影像未顯示彩色血流信號;血管再狹窄:超聲影像顯示治療段狹窄嚴重處與近遠端1 cm 管腔較大者比較,直徑損失率>50%。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出院時兩組ESC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院6個月后ESCA評分高于出院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6個月后ESC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出院時、出院6個月ESCA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出院時、出院6個月ESCA評分比較(分,±s)
組別 出院時 出院6個月 t值 P值對照組(n=41)觀察組(n=41)9.064 12.939 0.000 0.000 t值P值70.56±10.24 71.23±10.26 0.296 0.768 96.54±15.23 110.27±16.37 3.932 0.000
出院時兩組QLQ-C3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院6個月后QLQ-C30評分高于出院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6個月后QLQ-C30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觀察組再閉塞、再狹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2 兩組出院時、出院6個月QLQ-C30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出院時、出院6個月QLQ-C30評分比較(分,±s)
組別 出院時 出院6個月 t值 P值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值P值9.21±2.34 9.34±2.35 0.251 0.803 11.56±2.45 14.87±2.54 6.006 0.000 4.441 10.233 0.000 0.000

表3 兩組再閉塞、再狹窄情況比較[n(%)]
下肢ASO 是由于下肢動脈形成粥樣硬化斑塊而引發的慢性肢體動脈硬化疾病,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多數患者會伴有下肢麻木、趾部潰瘍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9]。介入手術是治療下肢ASO 常用手段,能夠使閉塞的血管再通,盡快恢復有效血供。但動脈硬化危險因素仍持續存在,患者出院后由于心腦血管疾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可再次出現管腔狹窄、閉塞、血栓形成等,導致再次住院治療,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0-11]。
以往常規護理服務隨著患者出院而停止,在患者住院時間較短的情況下,對疾病相關知識認知程度較低,出院后患者只能通過門診復診來獲取相關疾病知識及康復信息,隨著時間的延續患者遵醫行為明顯下降,導致自我管理水平較低。延續性護理干預作為整體護理的重要部分,將院內護理進行院外延伸,保證患者在出院后仍能獲得科學有效的護理指導[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ESCA評分和QLQ-C30評分為分別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再閉塞發生率再狹窄發生率為0.00%、2.44%,低于對照組的14.63%、19.51%,表明延續性護理服務能夠提高下肢ASO 介入治療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生活質量,降低疾病復發率。陳靜等[13]研究結果表明延續性護理能夠有效改善ASO 介入治療患者運動功能,減少術后再狹窄的發生,與本研究結果相類似。分析原因在于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從健康指導、肢體訓練、疼痛護理等方面為患者提供延續性護理服務,可全方位滿足患者出院后的護理需求[14]。通過微信線上答疑、健康知識講座等方式開展個體化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健康生活方式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提升患者對下肢ASO 及護理相關知識的了解及掌握程度,使其樹立健康生活觀念,提高自我管理水平[15-16]。通過定量運動訓練,加強患肢功能鍛煉,積極調節患側肢體狀態,有助于緩解患肢疼痛,加快肢體功能恢復,減少再閉塞、再狹窄發生風險[17]。患者間通過微信交流群進行下肢ASO 相關護理及康復知識分享,從病友間獲得支持,能夠增強康復信心,充分激發患者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到疾病康復過程,有助于加快疾病恢復[18-19]。采用電話隨訪及門診復診等形式,加強跟蹤隨訪,與患者保持緊密聯系,及時了解患者各個階段的病情變化及心理行為狀況,及時糾正患者不良康復行為,提高其健康意識,有助于降低復發風險[20]。但本研究因樣本數量較少,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收集更多資料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以保證數據結果更為準確。
綜上所述,下肢ASO 介入治療患者接受延續性護理服務,能夠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生活質量,減少疾病復發,具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