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國
中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是全世界人類文明極其珍貴的遺產與瑰寶。特別是中國文字兼具個性化與多元含義的本色,可以靈活運用組合,能夠豐富表達作者的感情與思緒,絕非其他任何民族文字所能及,足以顯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與典雅優美的資質特色,令人常因巧妙的文字建構,由衷地抒發稱奇、稱妙、稱絕、稱好的感嘆,誠人生的一大享受也。最近筆者就有幸看到這樣的一幅畫作,故特書之、記之如下,以饗各位讀者。
這幅畫的主人是臺灣新聞界的前輩,曾任臺灣《聯合報》總編輯、臺灣《經濟日報》社長與聯經出版公司總經理的劉國瑞先生。劉先生69年前與先父同船抵臺,并同事多年,甚至看到我的出生。正因為有如此深厚的淵源,我一直稱呼他為“劉叔叔”,他也視我為晚輩,方使我有機會睹此名畫,能與大家分享。
這幅畫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十二月徐悲鴻在南京所畫的一幅《雙牛圖》。世人皆知,徐悲鴻系以畫馬出名,甚少見其畫牛的作品傳世。因而,這幅畫就成為極稀有的一幅珍品。
除了名家創作的珍貴性以外,這幅畫最難得的就是先后有三位近代知名的文人雅士分別在畫作上題字,留下了歷史的痕跡,益增畫作的價值。
第一位在畫作上題字的是經亨頤先生,所題原文如下:
“壯牛為婿老牛翁,辛丑式賓丁丑儂。彼此同為勞碌命,寫真多謝徐悲鴻。二十三年十二月與式賓三婿同寓金陵大悲巷培寒樓寒之友同仁酒敘后,悲鴻為余二人作此。頤淵漫題?!?/p>
初觀以上文字,令人大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迷惑。然經一番考證,終能一窺其中奧妙。
原來經亨頤先生,字頤淵,是民國時期的教育家與金石書畫家。曾任全國教育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著有《經亨頤金石書畫合集》。民國十四年(1925年)在南京創設民間藝文組織“寒之友社”,成員有諸聞韻、謝公展、王陶民、姜丹書、馬孟容、黃賓虹、張大千、張韋光、方介堪、鄭曼青、潘天壽等知名的文人雅士。
式賓指的是經亨頤先生三女婿式賓,因年代久遠,式賓先生的姓已不可考。不過經亨頤先生共育有五個女兒,目前可考的只有小女兒經普椿(1917年至1997年),小女婿廖承志(1908年至1983年)是國民黨元老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兒子,曾擔任中共中央的重要領導。不過,這幅畫中的“壯?!敝傅牟皇橇纬兄?,而是三女婿式賓。
再經進一步考證,這幅《雙牛圖》所畫的兩只牛,“老牛”是經亨頤,“壯?!笔鞘劫e。因為他們都屬牛,經亨頤生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歲次丁丑。式賓生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歲次辛丑。翁婿相差24歲,正好兩輪。如此就對題字中的“壯牛為婿老牛翁,辛丑式賓丁丑儂”恍然大悟,并對徐悲鴻當時創作此畫的時空背景,亦能充分了解了。
再根據經亨頤先生在后面所記,應該對當年作畫的場景有所意會。原來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十二月冬天,“ 寒之友社“的社友們一起聚會,也就是一般所稱的“雅集”。大家在酒酣耳熱之際,一時興起起哄,請也參與聚會的名畫家徐悲鴻為經亨頤與式賓翁婿二人作畫。就在這樣的氛圍下,徐悲鴻即興而作,成此足以傳世的《雙牛圖》。
或許因為是即興而作的畫,加上隨之經亨頤先生立刻在這幅畫上作了一首詩,其中明白記載“寫真多謝徐悲鴻”,因此徐悲鴻并沒有在這幅畫上落款署名蓋章,使得這幅畫稍有缺憾,但是也足以證明當年是在怎樣情形下完成這幅名作的。所以,應該說這個缺憾是“瑕不掩瑜”。
第二位在此畫作上題字的,就是經亨頤先生創設的“寒之友社”主要成員之一的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至于題字時間,則是在徐悲鴻先生創作此畫45年后的1979年,歲次己未,地點是在臺北市。大千先生題字原文如下:
“世人但稱悲鴻畫馬,不知其畫牛尤為絕技,直可上追韓戴也。此為頤淵翁婿所作,予亦寒之友社,今頤淵悲鴻俱已先后下世,國瑞仁兄出觀,曷勝黃壚之痛。己未十一月,八十一爰。”
由大千先生的題字,可以確認他與經頤淵先生同為寒之友社成員的關系,也再度肯定此畫系徐悲鴻為經頤淵與式賓翁婿所畫。同時,大千先生極度推崇徐悲鴻畫牛的技巧,認為可以直追唐朝畫牛名家韓(滉)與戴(嵩)的水準。
韓滉于唐德宗時為鎮海節度使,以功封晉國公。滉公余,雅愛丹青,畫馬與韓幹之神妙相似,又能畫田家風俗牛羊,有斗牛圖、鳴牛圖、乳牛圖、歸牧圖傳世。趙孟頫稱其《五牛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神氣磊落,稀世名筆。
戴嵩在韓滉為節度使時,為巡官,并拜韓滉為師學畫。特別在畫牛的技巧上,能將牛野性筋骨的奧妙發揮極致,超過韓滉甚多。且能畫出湖澤水牛與田家川原風景亦有逸致,時稱“獨步”,可見其功力。
大千先生本人是當代國畫大師,藝術的造詣與成就舉世聞名。但是,當他看到徐悲鴻的這幅畫時,自然流露出與徐悲鴻惺惺相惜之情,反證了“文人相輕”的古諺,為中國藝術界增添了一段佳話。而他與經頤淵先生間的社友情誼,無怪乎發出“不勝黃壚之痛”的感嘆!
第三位在此畫上題字的則是臺灣知名的國學大師臺靜農教授。1980年歲次庚申于臺北所題:
“悲鴻畫牛,流傳極少,是幀篤厚雄肆,神靜意閑,饒有逸趣。昔韓滉畫牛,骨骼筋骨皆以辣手取之,故能神氣如生。悲鴻運筆若櫞,以知其能用古法而創新意。經頤淵先生是名士亦國士,先生跌宕文酒,觀所題詩,想見其人。庚申初夏,國瑞吾兄屬題,靜農于臺北龍坡”。
臺靜農教授稱道徐悲鴻的藝術成就,是“能用古法而創新意”;對經頤淵先生則稱其為“國士亦名士”,都是以簡單的一句話道盡對他們的推崇仰慕,毫不浪費筆墨,誠國學大師之風也。
我初觀此畫,即為其中所蘊含的濃厚人文氣息與意境所吸引。對我這個后生晚輩來說,徐悲鴻、經頤淵、張大千、臺靜農諸位先生都是我心儀已久的前輩。然而,吾雖生而晚,卻對這些前輩所遺風范常懷“心馳神往”的仰慕,乃至浸淫其中,不知所止也。
此之謂人生一大樂事,應不為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