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勻先
竹,質地堅韌,身干挺拔,與玉一樣,自古以來,深受文人喜愛。在“疁城”嘉定,竹人即是文人,文人亦可為竹人。以竹為紙,以刀代筆,將胸中意象,繪于竹上。援書畫清明朗潤之氣,入雕簣滿眼刻鏤之功,把對自然萬物的領悟,在盈尺之間的竹節上表現出來,可謂“材盡其美,工盡其巧,器盡其雅,格盡其高”,使得常俗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竹子,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明代后期,嘉定竹刻從普通工藝品中超拔出來,上升為一門藝術,形成不同的流派。朱松鄰精于雕鏤,工巧絕倫,其作品“因形造境,無美不出,洼隆淺深可五六層。”清前期,竹刻藝術日臻鼎盛,竹刻大家璀璨奪目。吳之璠之薄地陽文,封錫祿之圓雕人物,周顥之運刀如筆,顧玨之玲瓏纖細,鄧孚嘉之折枝花卉皆冠絕當時,無出其右。清中期,竹刻界罕有開山立派的宗師,卻不乏精能一技的巧匠。王梅林擅長淺浮雕,鄧渭、王玘精于陰刻小字,蔡時敏、張宏裕善造竹根雕刻。清晚期,圓雕、高浮雕、透雕技法逐漸式微,淺刻之陽文或陰文成為主流。
從明代正德、嘉靖年間的朱鶴開始到今天的400余年間,嘉定竹刻名家輩出,精品迭現,不僅是竹刻史上最大的流派,也成為我國雕刻工藝史上規模最大、遞延時間最長且至今仍在傳承的流派。境由心造,藝成掌間。歲月更迭,時光流轉,人們對山水自然的感受、對城市空間的思考、對詩意生活的向往,從未改變。
今年10月,“疁城仙工——明清嘉定竹刻展”在嘉定博物館展出,126件精美明清竹刻匯聚一堂。茲遴選數件展品,期與同好共同領受嘉定竹刻的文人意趣和匠作之美。借盈尺竹節,一窺江南文化的繁衍和修復,感受人文精神的凝練與厚度。
清 竹根雕東方朔像
高8.3厘米
這件清初竹根圓雕里的精品之作現藏于嘉定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此次是其首次展出。此作以竹根雕成,東方朔長發美髯、衣袂飄飄,倚坐于山石之上,身體微微右傾,一手握枝仙桃,一手相護,偏首回眸淺笑。作品細節不多,但耐細看,可謂粗中有細,粗中見細。刀法流暢,渾然天成,充滿力量感。
清 竹根雕佛手擺件
長12厘米
用竹刻作品來表現佛手在清代較常見,此件依照竹根天然形制,將光滑的細竹根與糙澀的粗竹根巧妙組合,運用圓雕、透雕等技藝,將果實及與之相連接的枝、葉、梗、蒂等琢刻得惟妙惟肖,佛手上棕點麻皮表現逼真,彎折掩映深淺多變,從不同角度觀賞皆有不同效果,又輔以枝、葉等多重質感的差別對比,造型高度寫實,其“仿生”惟妙惟肖,達到令人產生錯覺的“亂真”效果,極具天然意趣。
明 竹根雕山水杯
口徑8厘米 高6.1厘米
嘉定博物館藏
此杯是晚明嘉定竹刻的典型代表,用竹根隨形巧雕而成。杯身通體深刻山石,用刀錯落犀利,線條簡潔粗獷。細節雖不多,但渾然天成;器型雖不大,但寥寥數刀,就將山體的險峻和山石的皴法一一呈現。大面積的留白,只在一平整處淺刻“煮雪”二字,將寫意的畫境和脫俗的審美情趣一展無遺。
清 竹根雕松樹紋筆筒
口徑14.3厘米 高18厘米
筆筒取竹根而成,雕老松巨干一截,密布鱗皴癭節,其旁又出一松,虬枝紛臥,圍抱巨干。器身采用深浮雕、淺浮雕、透雕等技法,刻出虬松巨樁之形。所刻蒼松儼然千年物,松干遒勁,蟠曲如龍松鱗錯落斑駁,宛若龍鱗。其上松針遍布枝頭,碩大如輪,重重層層,如云如蓋。尤引人注目者在于設計之精巧,松鱗、癭節多假竹根瘢痕刻成,渾然一體,別具新意。
明 三松竹雕高士聽泉烹茶圖筆筒
口徑12厘米 高16.5厘米
筆筒通景以深浮雕與透雕結合的技法雕刻松下高士聽泉烹茶圖。畫面中高士攏發長髯,鳳眼隆鼻,寬額豐頤,低頭側首,灑脫閑適,寬袖博帶,衣紋清揚,褶皺自然。身后古松虬然,枝干似蒼龍,針葉如車輪,身前山石嶙峋,怪瘦鏤透。另側兩小童眉開眼笑,頑皮可愛,或手持如意,或精心研墨,桌上文玩清供羅列,風雅高潔。筒口、筒底不似通常之器打平磨光,亦隨形浮雕刻畫巖石松葉,簡老樸茂,逸趣橫生。
朱稚征,號三松,朱小松仲子,明代嘉定派竹刻創始人朱鶴之孫。雖然朱鶴(號松鄰)為朱氏竹雕開創者,但發展到朱三松時,技術更加精練,所刻筆筒、臂擱、香筒等物在當時便是珍玩。《竹人錄》稱:“竹刻名家至三松而技臻極妙。”
清 周顥竹雕廬山勝絕圖筆筒
口徑11.8厘米 高14厘米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勝景的飛瀑從何而來?自是“身在此山中”無從知曉的,只能從目光極處尋覓。筆筒自筒口就山石嶙峋,細流淙淙。忽一處石扉,訇然中開,一襲白瀑噴薄而出,飛流直下,奔雷陣陣,澹澹生煙,是謂“懸空一水立,驀地兩山分”。瀑至下處,浤浤汩汩,遇石中分,淙淙潺潺。兩側煙云繚繞,山嵐掩映之處亦有泉水溪流飛瀑,霧氣氤氳,若隱若現,給人以無限遐想。方寸之間,施刀剔刻之處,山石層疊起伏,與溪水云氣前后層次有七八層之眾。山石空白處陰刻行書“廬山勝絕,周芷巖制”。筆筒通體布局疏密有致,氣韻生動,清雅灑脫,妙趣天成。屬周顥精品之作。
周顥(1685年至1773年),字晉瞻,號芷巖、芷巖山人,別號雪樵、髯癡,嘉定人。清雍正、乾隆年間竹刻名家。
清 吳之璠竹雕松溪浴馬圖筆筒
高15厘米 口徑11厘米
此作之“薄地陽文”技法極為純熟,整個筆筒布局妥帖,用物象邊緣的厚薄、起伏來塑造畫面的層次感,如松樹、山石、人物、水流,近實遠虛、疊壓轉折的相互關系,一目了然,人物的姿態表情也處處精確傳神。這是薄地陽文淺浮雕工藝的佳妙之處。一側巖石上方刻陰文“吳之璠”行書款。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清代嘉定人。朱稚征后嘉定竹刻第一高手。擅長圓調和浮雕,其深浮雕師法朱氏,淺浮雕乃自創一門,名為“薄地陽文”。金西厓《竹刻小言》說道:將所要表現之花紋以外全部竹地鏟去刮平,使花紋微微突起,然后雕刻于其上。這種刻法充分體現刮刀的微妙變化。
清 沈全林款陷地刻白菜筆筒
口徑9.4厘米 高14厘米
此作呈直筒狀,三矮足,色如蒸栗,包漿溫潤。外壁一側以陷地深刻法,雕刻大白菜一顆,菜心深卷,菜葉脈絡清晰,葉邊微微翻拂,仿佛有成熟之際,菜葉肥厚柔軟的質感。一螳螂藏于葉間,收刃而立,凝神張望。幾只小蟲穿梭于葉間,斑斑咬痕,似是它們的“功績”。剔刻范圍自邊緣輪廓直至菜心,深達數層,近高浮雕,紋飾層次分明,玲瓏剔透,集中體現了陷地深刻技法的“似陽實陰,陰中有陽”特殊裝飾效果,意境清雅脫俗。另一面則陰刻行書七言詩一首:“知味更夸山各莢,和羹允愜子膽情。直須咬得菜根斷,百事何愁做不成。”末署“西池沈全林”,落“榕盤”款。“陷地刻”是嘉定竹刻中獨有的技法,是一種陰刻技法,通常留光滑表面作地,物象深入,凹于竹面。作品既有陰刻的刀味,又有浮雕的層次感,因此又稱為陰翻陽。常用來表現白菜、荷花,體現文人追求清白的品性。擅長這一技法的有沈全林、周芷巖、鄧云樵等竹刻名家,流行于雍正、乾隆和嘉慶三朝。沈全林,字榕盤,晚號西池老人,嘉定人。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竹刻名家,工刻花鳥,尤擅陷地深刻法,因美髯與周顥齊名,并稱“二髯”,故有“榕髯花鳥芝髯竹,朱沈風流續舊傳”的贊譽。
清 鄧渭竹刻蘭花詩文臂擱
寬6.7厘米 高28.2厘米
鄧渭,字得璜,號云樵、云樵山人,嘉定人,活躍于清乾隆、嘉慶年間。精通“陷地陽文”技法,在竹刻藝術史上以擅刻書法稱著、為開創“嘉道以后,刻字以細小整飭為工”之風第一人,所刻書法被譽為乾隆之最。他尤善刻行楷。
此件臂擱陰刻詩文:“昔人見幽谷之中、香蘭獨茂、嘆曰:‘夫蘭當為國香,乃與眾草為伍、家語稱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乙卯春三月上浣、云樵山人制。”刻“鄧渭”印。
清 王梅鄰竹雕秋聲賦讀書圖筆筒
口徑11.7厘米 高16厘米
筆筒構圖取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秋夜讀書的故事,畫面野逸幽絕,歐陽修于樓閣中夜讀,山風輕拂,竹影婆娑,意境高遠。筆筒一側刻《秋聲賦》全文,文后刻“梅鄰制”銘款及鈐印兩枚。
王梅鄰,名恒,字筠谷、茂林、仲文,嘉定人。王梅鄰世襲家學,曾祖父王羽師事吳之璠,潛研竹刻藝術。王梅鄰早期作品崇尚古法,中晚年作品變法另有陰刻法,皆精妙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