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貽平 陳松
前段時間,許多地方的豬肉價格不斷攀升。而在100年前的四川,也曾發生過豬肉不斷漲價的事情,究竟是咋回事呢?我們還得從百年前川錠戳記上的“肉厘”說起。
肉厘全稱應為屠宰豬肉時抽收的厘金稅,因為牛羊捐是獨立的地方稅項。據魯子健《清代四川財政史料》下冊介紹:“川省之食豬,較南北各地為盛。光緒初年,川省總督丁寶楨整頓各地三費局時,即奏請抽收肉厘以資常費,是‘肉厘二字之始。惟其時各邑三費局收支,例由地方官遴委紳衿管理。每屆年終,邀集邑中士紳清算后,報經本地方官核銷,則為最終之結束。因是全省每年究共收肉厘若干,卻無從統計。”這期間征收的肉厘,僅作為川省的地方稅費而已。
但是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這場戰爭由于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最終以清朝政府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后又增加3000萬兩“贖遼費”。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讓清政府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為了“ 賠償”日本軍費,朝廷把不少經費分攤到各省。當時四川省每年攤解賠款銀達60余萬兩。四川面對這項攤派的經費壓力,也想盡辦法籌措資金,無奈之下,省里要求各地增解契稅銀,此項可獲得10萬兩,不知誰的主意把資金缺口放在了豬肉上,要求各地每屠宰一只豬,加收肉厘錢二百文。此項全省每年能收解50余萬兩。從此,“肉厘”不僅成為新的稅種,還躋身國稅之列,這樣在川錠中就形成了肉厘這個獨特的稅種。
俗話說禍不單行,幾年后的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被迫和11個國家達成了屈辱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從海關銀等關稅中拿出4億5千萬兩白銀賠償各國,并以各國貨幣匯率結算,按4%的年息,分39年還清,這筆錢史稱“庚子賠款”。
這筆史上最大的庚子賠款,再次把清政府推向沒落的深淵。僅四川省每年攤解庚子賠款銀多達220萬兩。四川再次把部分經費攤派到肉厘項上,每屠一豬新加厘錢二百文,每年能收解50余萬兩。加上光緒二十六年確定的50余萬兩,兩案并計,四川每年在肉厘上攤派的費用高達100余萬兩,這筆費用當然最終還是轉嫁到消費者頭上了。
為了規范全省征收肉厘,四川先后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制定了《議加肉厘章程》。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川藩司出臺《變通肉厘章程》,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川藩司又出臺《婚喪祭一律抽收肉厘章程》。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四川按要求開辦經征局(各地為經征分局)后,肉厘改由各地經征分局征收。
征收的肉厘票據為兩聯式樣,蓋有地方政府官印。各地設立經征分局后,改蓋各分局關防。
實際上,肉厘稅項四川早在同治三年(1864年)就出現了,當時四川總督駱秉章令各地設三費局,由于開設三費局沒有經費來源,有的地方率先在豬肉上打起主意,在屠宰豬時按每斤豬肉來抽收厘稅,在實際操作中因按斤抽厘不好計算,最后改為屠宰每頭豬征厘稅方便計算。不久這種方式基本在全省推廣開來,只是各地征收時間和收取標準不同而已。在魯子健《清代四川財政史料》下冊中有明確介紹:
犍為縣:肉稅始于同治二年(1863年),裁撤夫馬局后,眾商仿照射洪三費辦法,酌收肉稅,以作勘驗、緝捕、解審支應費用。光緒三年(1877年)奉川督丁寶楨檄飭整頓團保費,稟準在肉稅項下,每宰豬一只,收稅錢二十文,由三費局經收劃撥。光緒十六年(1890年)知縣奉文舉辦育嬰籌費,稟準在肉稅項下,每宰豬一只,加收稅錢四十文,由三費局經收劃撥。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知縣奉設團防練丁,稟準每宰豬一只,收稅錢一百文,由團防局自收,庚子賠款后不斷增加。
資陽縣:肉稅分豬、羊兩種。
峨眉縣:光緒二年(1876年)知縣仿樂山縣抽收肉厘作三費公資。
彭山縣:同治十三年(1874年),知縣創辦三費,乃征肉厘為三費款。初時,每豬一只,征錢五十文,后增至一百文。光緒中葉創辦育嬰,加征一百文,遂為二百文。二十六年加解款四百文。后有加增,至宣統三年(1911年),每豬一只,遂共征錢八百文。
江津縣:先是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詳準每豬抽錢二百文作餉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奉籌庚子賠款征錢二百文。三十四年(1908年)劃歸經征分局,每只(豬)仍征錢二百文,地方舊厘二百文亦由經征分局代收……自是逐漸加抽,每只增至六百文。
樂至縣:同治三年(1864年)奉總督駱秉章令設三費局,仿仁壽縣辦法,就屠戶抽厘,每只納稅錢八十文,后解款逐次附加,由八十增至七百文。
綿竹縣:肉厘局設立自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舊厘共收錢四千五百一十四千七百一十八文(作為本地支用),新厘共收錢九千零二十九千四百三十七文,由糧紳收解。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到肉厘征收的起征時間、征收范圍、用途、稅額及加收變化情況。征收肉厘最多的地方,每屠宰一頭豬要征錢八百文,按一頭豬300斤計算,買一斤豬肉就要加收三文錢左右攤派費,這個肉價在當時也是很大的一筆開銷了。
十多年來,我們收集到的的川錠肉厘圖片只有六個品種,其中漢州光緒二十九年和光緒三十三年各一錠,綿竹縣光緒三十年、三十一年、榮縣光緒三十一年、榮昌光緒三十一年各一錠,時間跨度很短,僅從光緒二十九年到光緒三十三年。
六個品種中,只有光緒三十一年肉厘·榮昌縣·匠恒足生圖片不夠清晰,光緒二十九年捐輸·漢州肉厘·匠涂裕盛沒征集到圖片,無法賞析。到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四川設立經征局后,各地肉厘由經征分局征收,從此,川錠上的肉厘稅項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