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麗
“第一眼見到Ta,我就是不喜歡。”“Ta有很多好朋友,可是為什么我卻不喜歡Ta?”在一線的咨詢中,也總有學生向我傾訴這樣的煩惱。是啊,有時我們就是看不順眼一些人,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實,Ta就是另一個自己。
我也曾是一只自我保護的小鴕鳥。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套自我保護機制,它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動中,其功能類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統。當人們由于某種原因將要或已經陷入緊張焦慮狀態時,就可借助心理自我保護機制來減輕或免除內心的不安與痛苦,以更好地適應生活及維持內心的平衡感。就如,我們對于任何和自己的“正確理念”相悖的人,潛意識中我們就是不喜歡Ta,甚至毫不留情地嘲諷、不屑、謾罵等,只為證明別人的錯誤以便來維護自己的價值體系的正確。又如,我們無緣無故討厭的這個人,或許是因為Ta身上有某種我們潛意識中認為“不好”的特質,而這種特質恰恰是我們自己也擁有的。可是,要承認自己“不好”是件多么痛苦的事,于是,我們轉而將被自我壓制的“不好”投射到對方身上,以緩解這種焦慮。
不過,相反地,有時我們看不順眼某個人,表面上我們是抨擊Ta身上存在的某項特質,比如,虛偽,但實際上可能是羨慕Ta的八面玲瓏或處事圓滑,也有可能嫉妒她倚仗虛偽得到的成功,而這個特質正是我們自己所缺的。
我將會是一名不斷成長的新自己。
榮格的陰影理論表明,每個人都有一個陪伴相隨而又不被承認的角落。當我們看某些人不順眼時,恰恰可能是這個人觸動了我們內在的情結或陰影的部分。
比如,有個朋友童年時,受到鄰家的大個子欺負,也曾反抗過,但無奈以失敗告終,于是,內心對“大個子”有所怨恨,卻不敢太多表達自己的憤怒,于是,這種憤怒被壓抑下來。后來,朋友長大了,鄰家男孩也長大了。顯然,“大個子”已不再欺負他。可是,這時,有一個人長得很像“大個子”,朋友卻無緣無故看他不順眼。甚至,后來,在看電視時,某個演員長得和“大個子”很像,朋友也會對這個演員產生莫名其妙的反感。只因為朋友童年怨恨的情緒感受沒有得到及時表達,在以后的生活中,當類似的事件和人出現時,就會激活內心的感受。
其實,無緣無故地不喜歡一個人,看似是場心理危機,實則是個心靈成長的契機。我們不妨靜下來,及時關注自己當下的情緒體驗,了解自己內在情結和陰影,學會與我們的情結和陰影相處。
從“小鴕鳥”走向“新自己”,要盡量避開“看不順眼”的雷區。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可以透過喬哈里窗去發現公開或者未公開的自己。成長,往往是劇痛的,揭開自己陰影的情結,直面自己的不足,如曾經的懦弱、恐懼,把原先壓抑下來的負面情緒進行排解、疏導,而不轉嫁到他人身上,從而減少“負性投射”。
學會示弱合作,“人”是支撐結構的字,只有相互支撐才有力量。學會示弱,是一種品質,只有成熟飽滿的麥子才懂得低頭,秕子卻高高地仰著頭。學會合作,卻是一種能力,合作中成就了他人,更成就了自己。
的確,那個看不順眼的Ta,就是另一個自己,一個曾經不敢直視的自己,一個自我呼喚需要成長的自己。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第一初級中學)
結束語: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當你對一個人產生無緣無故的厭惡感時,不僅讓對方感覺很委屈和無辜,同時,你的心情也會很低落、難過甚至憤怒,這應該就算是“損人不利己”的典型例子吧。
曾經年少,因為心里那莫名而來的討厭做過很多傷害你的事情,如今過去很久,說來挺自責的,不知早已與我斷了聯系的你能否看到這里,就讓秋風捎去一句“對不起”,以后再遇見不喜歡的人,我會主動走遠點兒。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