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樂迪
社恐患者看過來!如何與陌生人成為朋友/建立舒適的社交圈子/機智地化解尷尬/處理親密關系中的矛盾……?老司機在此與你分享TA的獨家故事。
向來窺屏從不點贊評論的我,最近竟然開始培養在朋友圈互動的習慣。一方面是良心發現,覺得總是收贊不回是一種惡行;另一方面,也的確撿起很多老朋友舊關系——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只是評論和回復式的敘舊。
一言過生日也是我從朋友圈里得知的。我給她評論了一句生日快樂,她回三個擁抱的表情。秒回哎!我感動極了,接著就發現她給每一個評論回復都是三個擁抱。
我才意識到,我們已經七年沒有見過面,甚至聯絡也只停留在三年前的微信紅包,這讓我在聊天框里打出的“好久不見”遲遲沒法發送——我們的溝通甚至比我跟微商的聊天還少,誰能想到她曾經一周三次出現在我的小學日記里,形影不離。
你不會告訴我你沒有過這樣的情況吧?你不會沒有在深夜失眠時回憶起那些曾在一起卻走散了的人吧?不會只有我一個人這么慘吧?
其實道理你都懂,任何一段關系都需要維系才有延續,體面離別是一個人該有的品質,可是真到了對方從自己的人生中出局的這一刻還是會無所適從。
然后你在腦海里不斷復盤:是我付出的不夠多吧?是我忽視TA了吧?我缺席了TA此后的人生,TA想起我時會覺得我薄情寡義嗎?……你想起相遇的那一天,也許是因為恰好在一個班級,也許是家住一個小區,也許活動時分在一組,也許一起踢過球又恰好喜歡同一支球隊,也許一起吃過午飯,陪你等過公交車……
那又是什么時候失去聯絡的呢?因為不再讀同一所學校,因為喜歡的東西截然相反,因為交往的圈子不再重疊,或是為了什么大吵一架后再也沒有下文,再被提起已是連名帶姓,誰也不再主動說起舊交情……
我們仍會站在同一座城市的陽光下,卻不再能夠共享一片陰涼,他走進你的世界又離開,真是絕佳的電影片尾。只是這種故事太常見了,如果每一段都需要感傷懷念的話,生活也太沉重太滄桑了吧?
那些小時候說做一輩子朋友的人,真能始終留在身邊也誠為一種幸運,但更多時候生活總在不斷失去。社交是締結關系的過程,可是沒人告訴我們社交也是一個不斷遺忘的過程,你不必為那些離開的人感到自責或愧疚,因為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一段關系的結束并不總是悲劇的,恰恰是更加輕盈的開始。畢竟你在對方生命中缺席的那部分,還會有別人和他相遇。緊緊揪住失去不放是沒有意義的,饒過自己才能更好地上路啊!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