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依婧
上學期上心理課,講到親子溝通的主題,老師給了許多如何跟爸媽好好說話的建議。課上我想到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鴻溝,感到無比沮喪。我們的溝通不是靠認真傾聽、好好說話就能進行的,因為我們陷入了一場信任危機。
在爸媽心里,我似乎是世上最不值得信任的人。我的房門是不允許反鎖的,在他們的邏輯中,“反鎖門”=“干壞事”,我必須隨時接受他們破門而入的突擊檢查。有時他們進來,看到我確實在寫作業,會自以為是鼓勵地說一句:“今天表現不錯,要保持,等下我還會進來看看。”一句話把我原本學習的熱情全部澆滅,越發覺得讀書沒勁,反正也不受信任,不如真的去打游戲。
上個周末跟同桌約好了出去玩兒,知道爸媽肯定不會同意,只好跟他們說去同桌家寫作業了。沒料到我出門后媽媽還打電話給同桌媽媽問我們的行蹤,害得同桌也被一頓數落。我感覺好丟人好生氣,馬上回家,免不了跟媽媽又是一場大戰。媽媽開始翻舊賬,從隱瞞學習成績,到答應去補習班又反悔,偷偷玩兒手機,拿吃正餐的錢去買零食……
我無法反駁,卻也毫無悔意。因為說謊和不兌現承諾,也正是他們在做的事情。小時候答應帶我出去玩兒又臨時改變主意,長大了偷看我手機也不承認,他們口中所說會對我的尊重我也不再相信。當我們彼此再也不相信對方了,溝通還怎么可能發生?
——來自小松的傾訴
心理老師解讀:
如果小松和他的爸爸媽媽坐在我的面前,我能想象他們各自向我倒苦水的情形。每個人都會傾吐自己的苦衷——父母的擔心、恨鐵不成鋼和“都是怕他走彎路”,小松的委屈、憤怒、受挫的自尊心。
當兩代人之間說“理解萬歲”和“換位思考”的時候,常常是在表達對對方的要求,自己卻很難做到,暫時放下自己的心理需求去理解對方很難,“嚴于律人、寬于待己”又是人最懶惰的本性。
要打破這樣自怨自艾又相互責怪的圈子取得關系的突破,我必須請雙方都調整一下思路:你到底是想跟自己的家人站在統一戰線上處理好問題,還是要把對方放在對立面打敗他?看清楚了這個本質,父母就要知道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優秀、負責任的人,而不是一個永遠受父母控制的巨嬰;孩子也要明白成長的目標是讓父母看到自己的自制力和日漸成熟的行事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責任談自由。
你們要在常年戰爭的“信任危機”的廢墟上重新建立起健康的溝通模式,雙方都必須將過去的事件清零,改變自己的同時,也相信對方正在發生改變。全家人坐下來,開一個統一戰線的有效會議,界定父母應該在哪些方面給你空間和自由,小松又在哪些方面自制力不足需要他們的監督。
例如,寫作業時間手機由父母保管,而小松有反鎖門自主安排、不被打擾的權利。當規則定下來,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責任履行自己的部分,不去打破它。
另外,強化真誠交流最好的方式,就是讓真誠成為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不是受到懲罰的依據。如果坦白考試失利只有挨罵一個結果,如果坦白周末行蹤只會遭到禁足,孩子就會用不停地撒謊來避免這些后果。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誤是可以改正的,是學習的好機會;周末安排也是可以商量的;在報告行蹤、保證安全、不耽誤課業的前提下,跟朋友約會是被允許的。有了改正和商量的余地,撒謊就沒有必要了。同樣,孩子也要遵守約定,用實際行動來告訴父母自己值得信任。
“世上沒有一條路通往真誠,因為真誠本身就是通往一切的道路。”這句話來自黃執中先生,在處理人際問題中多次給我啟發,也與你們共勉。
編輯/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