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艷
[摘 要] 大學外語是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學日語是大學外語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大學日語學生數量顯著增長,對我國高等院校在師資配置、課程設置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應對激增人數和日語能力的不均衡性成為大學日語教學面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大學日語教學;發展之困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0-0074-02
大學外語是我國當前高等教育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高等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有重要促進意義。大學英語在我國大學外語教學中一直占主導地位,亦是大部分非外語專業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性課程之一,以至于產生大學外語幾乎等同于大學英語的印象。雖然除了英語外,高考還有日語、俄語等小語種的考生,但由于學習人數極少,進入高校后的修讀學生數量遠遠無法與大學英語學生數量相比;此外拒絕日語考生報考的高校無須開設大學日語課程;故此,大學日語在大學外語教學中被邊緣化。
一 大學日語的教學現狀
煙臺大學每年新入學的日語考生人數較少,故而大學日語的課程一直由日語專業教師兼任,且由于小班授課教學,教師可以兼顧到每一個學生,學生日語基礎不均衡的現象并不會對課程整體進展造成明顯影響。筆者自2009年以來一直承擔本校大學日語的教學工作,對我校修讀大學日語學生的人數、生源、高中日語學習狀況做了調研后發現:近幾年大學日語學生數量增加明顯;山東生源的大一新生都是從高中階段才開始學習日語;高考高分與實際能力不高的矛盾。此外,大學日語是大學外語的組成部分,在學生數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大學日語學生數量與其他大學外語語種的學生數量此消彼長,也會影響到學校對教學資源的配置。
(一)學生數量增長明顯
煙臺大學開設大學日語課程已近20年,盡管每年入學新生數量極少,一直按部就班地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開設大學日語課程。自開設課程以來,我校大學學生數量一般保持在5人左右,從未超過10人。最近幾年,大學日語學生數量與以前相比增長明顯,2016級13人,2017級人數15人;2018級15人;2019級人數驟然翻倍增長,人數突破50人。由此可見近年來我校大學日語學生人數增長明顯,尤其近兩年成倍數遞增,筆者認為今年人數激增絕非偶然現象。
通過對本校歷年大學日語學生數量的分析,結合近幾年本校日語系畢業生去很多高中教授日語的就業趨向,筆者認為煙臺大學大學日語學生數量仍會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首先,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日本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國家,中日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其次,漢語與日語同屬漢字文化圈,日語中的大量漢字易于給學生有易于入門的印象;再次,根據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要求,高中才開設日語課,所以高考難度比英語低,英語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完全可以重新學習新的語種;以上諸種因素是造成高考日語考生急劇增加的主要原因。這一方面說明我國基礎外語教育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高中外語教學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同時,如何應對激增的學生人數也成為高等院校大學日語教學面對的重要課題。
(二)高考高分數與實際水平低的不均衡性
筆者結合實際調查發現,大學日語學生高考前的日語學習總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初中開始修讀日語且從未學習過英語,這種學生大都來自東北地區,比如來自延邊地區的朝鮮族學生;另一種情況是高中階段為了提高高考成績,主動放棄英語學習,零基礎開始修讀日語。從高考成績上看這兩種學生的成績沒有很大差異,高中開始學習日語的學生高考成績大都在120分以上,其中不乏140分以上的高分,但是這兩類學生在課堂表現上差異極大。
高中棄英語學日語的學生不僅是煙臺大學大學日語學生的主體,也是人數呈現明顯增長的最主要的來源。這些學生并非一入高中就開始學習日語,大部分學生從高一下學期放棄英語開始日語的學習,也有少部分從高二開始,甚至也有極少數學生從高二下學期才開始學習日語。據筆者對本校歷屆大學日語學生生源地的調查顯示,這些學生大多來自山東本省,早期大都集中在菏澤、聊城和莒縣等地,近幾年,生源地卻呈現明顯擴大的趨勢,幾乎涵蓋了整個山東省。
一直學習日語的學生基礎扎實,語音、語調大都沒有明顯問題;高中開始學習日語的同學發音、語法、詞匯量積累方面明顯不如前者,這種兩類學生水平的差異給大學日語教學帶來困擾,教材難易和課堂教學內容很難協調。近幾年學生數量激增,且幾乎全部是高中階段才開始學習日語的學生,原來學生日語水平的不均衡性的矛盾已經轉換成學生高考高分與實際語言能力不相匹配的矛盾。據筆者對本校學生的調查顯示,大學日語的學生大都是高中放棄英語,改學日語,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考成績,應付高考是學習日語最直接的目的。由于學習時間短,目標明確,學習任務重,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注重刷題,這就造成學生缺少發音、朗讀練習,不注意語感的培養;學習基礎不牢固。
根據大學日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大學日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聽說和翻譯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綜合運用日語的能力,高等教育階段公共外語的培養目標就是加強學生外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外語的能力,毋庸置疑,這個培養目標是建立在學生基礎扎實,具有良好的語言基礎之上。顯然,高中階段的突擊猛進式學習為大學日語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留下諸多障礙,這也是目前大學日語教學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大難題。學生高分數低能力,日語基礎薄弱,學習時常的差異導致學生能力不均衡;這些對我校大學日語教學在師資配置、課程設置、教材選擇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二 大學日語教學發展面臨的問題
大學外語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經濟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大學外語的教學“不能把學生浪費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和考核上”,而是要培養學生通過外語的學習加深對該國文化的理解,從基本的語言技能教育轉換成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素養教育。由于我校大學日語的學生大都是高中階段開始學習日語,學習時間較短,無論是時間還是語言基礎,都遠遠無法與大學英語學生相比。這些學生放棄學得不太好的英語,改學日語,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高考外語成績。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老師教學的中心和重心也清晰明確,這種典型的應試型教學和學習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分低能,高考日語的優異成績并不意味著學生日語達到與之相應的水平,同時也為大學階段的日語學習帶來諸多問題。
首先,缺乏語音訓練。發音是外語學習的基礎,是初級學習階段重要內容之一,反復練習和大量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條件。筆者所在學校大學日語的學生大都是高一下學期,甚至高二下學期開始學習日語,由于學習時間短,任務重,高中階段的老師注重對學生語法、詞匯、閱讀等應試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語音、語調的訓練明顯不夠,更何談學生朗讀習慣的培養,對學生語感方面的培養就更無從談起。這就導致學生初學時不注重發音,語音、語調普遍不準;此外日語中漢字會有助于對語句意思的把握,學生不記日語漢字讀音也能領會意思,很多學生就干脆跟著感覺走,把很多訓讀的單詞直接按照音讀去讀,最終導致大學階段日語學習乏味、吃力,逐漸失去學習日語的興趣。
其次,語法基礎不扎實、系統。按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的課程設置說明,初中階段日語為選修課,進入高中階段學生選為高考外語后加強學習強度,但是實際上大多學生都是進入高中以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覺得英語太差會拖累高考,不得已才開始學習日語。他們不僅要學完高中階段的內容,還需要先補學完初中階段的內容,學習時間短,內容多,強度大,還要應對高考,很多學校都是急忙趕完進度,然后通過題海戰術提高學生的語法能力,學生為了應試做題,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掌握的語法知識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統性。
再次,日語聽說能力有待加強。外語的學習除了詞匯、語法、閱讀能力的培養之外,也需要注重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雖說高考日語試卷亦有聽力能力的測試,且分值高達三十分,據筆者教授的歷屆學生反映,日語高考聽力試題極其簡單,大部分學生都自認為可以拿到滿分。而且,大部分學生高中階段并沒有系統的聽力訓練,僅是有針對性地題海戰術,而日語口語能力的培養幾近于零。
最后,教材選擇混雜。由于高中開設日語課程的時間不統一,各高中很難按部就班地按照國家《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中的要求選用教材。筆者對本校17級、18級、19級學生的調查顯示,高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上、下)、《日語》(人教版)以及內部自編教材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人教版《日語》課本;其次是《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有極個別開課早的學校學習了《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中級)》上冊的部分內容;還有極少數高中把課程委托給校外培訓機構。由于高考日語的難度系數低于英語,高中使用的教材并沒有對高考本身造成直接影響,但是使用《日語》(人教版)教材的學生基礎扎實,日語能力明顯高于使用其他教材的學生。
大學日語課程是學習與教學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學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困難。首先,大學日語教學工作大多由日語專業老師兼任,上課時間大都是周末。隨著學生數量的激增,師生比例嚴重失調,“這既不符合教學基本規律,又使得”任課老師“長期處于高負荷的工作狀態”,需要教學管理方面考慮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
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日語學生數量的增長明顯,對師資的配置、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和使用都提出更多的挑戰。但是就目前大學日語學生的實際狀況來看,我國大學日語教學遠遠落后于體系完備的大學英語教育,不得不仍舊停留在語言技能的培養上。應對這些挑戰不僅需要高校合理配置大學外語教學資源,教師轉換教學思維,持續加強教學改革,也需要高學日語教學從學生長遠發展出發,加強學生基礎學習階段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楊楓,吳詩玉.大學英語教學通識化轉向的“邏各斯”[J].外語電化教學,2013(1).
[2]李宵翔.信息化教育與高校外語教師職業發展——挑戰與對策[J].中國外語,2019(11).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