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華
[摘 要]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思想的交流與傳遞也越來越便捷。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根據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具體條件,從教學內容和形式入手,在教學實踐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以本民族文化為基礎,以外來文化作參考,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他們高尚文明的道德風貌,這是時代發展對學科建設和發展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戰。
[關鍵詞] 外國文學;思政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0-0102-03
教學理念是從先進的教學理論中演繹出來的有關教學活動的理性認識,是“教學應該怎樣以及為什么需要如此”的理性化認識,反映著人們對教學實踐的價值期待和理想追求[1]。發掘各科知識所蘊含的思想因素,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因素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時間更為持久、基礎更為堅實、效果更加良好的教育。可見品德教育有賴于知識教育[2]。外國文學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樣蘊含著豐富的人類進步思想體系和人文精神,在當今強調大學思政教育的背景下,我們在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根據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時代特點和現實狀況,在外國文學的教學實踐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這是時代發展對學科建設和發展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戰。
一 比較的理念:從《紅與黑》看社會與現實
外國文學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問題首先涉及中西文化的比較和交流問題。從宏觀文化角度來看,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德育問題正是西方文學作品的精髓之處與中國的道德理論相結合的一種全新嘗試[3]。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深入思考,不僅以中國文學中的經典作品相比較,而且把作品產生及描寫的時代社會背景與我們的時代及現實生活相比較。比較的理念是我們認識作家和作品的方法,同時也是我們進行思政教育的方法。
我們強調在外國文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首先從經典作家作品的解讀入手,在領略文學經典魅力的同時豐富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提高自己對人生及現實的認識。我們以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作品《紅與黑》為例。小說描寫了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失敗后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社會生活。小說通過一個年輕人于連的命運深刻而生動地展現了19世紀初法國社會的真實面貌,《紅與黑》成為歐洲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杰作。
從1804年到1815年,是法國歷史上拿破侖統治的輝煌年代。《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是拿破侖事業的追隨者,曾經在拿破侖的多種行政機構或軍事機構中任職,可以稱之為拿破侖麾下的“老兵”。司湯達的人生經歷決定了他個人寫作情懷中深厚的拿破侖情結。這種情結深刻體現在《紅與黑》中所塑造的人物于連身上。于連遠不及他的作者司湯達那樣幸運。于連走上人生舞臺時正趕上波旁王朝復辟時期。被推翻的帝制卷土重來,像于連這樣的平民青年,即便有著非凡的才智,也難以在等級分明的社會中求得立足之地。于連深切緬懷拿破侖統治法國的時代,因為那個時代給予了像于連這樣出身平民的青年人平等的受教育、在社會上施展才華和能力的機會。于連生不逢時,他聰明絕頂而且才華出眾,有著建功立業的雄心和志向,但法國社會黑暗的現實沒有給他提供施展才能和抱負的空間,像于連這樣木匠出身的青年除了去當教士沒有更好的出路。于連不得不在上流社會的圈子里見機行事,看風使舵。于連的命運和結局令人惋惜,這樣一位本該有著遠大前程的年輕人最后悲慘地走上了斷頭臺,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作為在等級制度盛行的封建王朝里一個才能出眾的青年,于連要求平等的受教育和公平發展的權利,這一點本無可厚非。于連的悲劇是那個年代平民青年的悲劇,一個沒有高貴血統的青年在封建帝制統治的年代里必然經歷的悲劇,他是19世紀初期法國整整一代青年悲劇命運的代表。教師在分析《紅與黑》這部作品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把視野回歸到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使學生看到今天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社會主義國家給予了每個人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年輕人得以憑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
有了正確的“三觀”,才有正確的思想政治靈魂。[4]。在外國文學經典的講授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從文學作品文本入手,同時聯系作品產生的歷史語境以及作者的創作動機,進而對作家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立場予以認識,在此基礎之上使學生對作品有基本清晰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同時,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的理念,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背景下來聯系現實生活,從文學和社會現象相比較的角度來對文學作品及社會現實進行認識和反思,使學生既了解作品所描寫的時代和社會,也清醒地認識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從而以感恩和自信的心態去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 揚棄的理念: 從《罪與罰》看理想與人生
在外國文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也是一個不同學科相互滲透的理念。古往今來的文學一直不僅描繪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真實圖景,同時也承擔著塑造人類心靈、培養人類道德修養的使命,承擔著道德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在高校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講授傳播西方文學、介紹不同于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的同時,注重全面把握不同文化體系下的價值導向,要有所甄別、有所批判、有所摒棄、有所吸納[5]。
在19世紀外國文學經典作品中有許多青年個人奮斗者的形象。他們人生道路上的經歷以及結局都令人深思。《罪與罰》是俄國19世紀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核心作品之一。陀氏的作品深刻揭示人的心靈世界,對現實人生進行冷峻的解剖和思考,表現了作家對人類精神世界的終極探索和追問。《罪與罰》中的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生活貧困,因此對社會現實中的不公深惡痛絕。在貧窮生活的壓迫下,拉斯科爾尼科夫殺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同時為了逃避罪行又殺死了老太婆無辜的妹妹。而促使主人公采取犯罪行為的是當時社會上流行的一種“超人”理論:社會不公,貧富不均,有人饑寒交迫,卻有人放高利貸剝削他人,殺死唯利是圖者幫助窮人,這是公平和正義的體現。貧窮的壓迫迫使主人公走向絕境,而想成為像拿破侖式的不同尋常的“超人”,擺脫卑微低賤的命運,“殺一條命,活百條命”的數學法則使他走向暴力。事實證明,拉斯科爾尼科夫并不具備“超人”的心理素質,殺人以后的他陷入精神崩潰的境地之中。
拉斯科爾尼科夫生活在19世紀沙皇統治之下俄國。主人公的命運是黑暗制度造成的惡果。我們從人生觀、世界觀的角度來考察人物,“超人”的理論是他走向犯罪的根源。如何對待社會生活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現象,這也是擺在每個人生活道路上的重要問題。
在19世紀外國文學經典中有許多個人奮斗的青年典型,《紅與黑》中的于連,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拉斯蒂聶,《罪與罰》中的拉斯科爾尼科夫……他們都有理想和雄心,聰明勤奮。表現在行動上,拉斯蒂聶插足上流社會,培養了自私自利的人生觀,他視金錢為金科玉律,“有錢便是德”的世界觀使他良心泯滅,因此選擇了不顧一切向上爬的人生之路。拉斯蒂聶的“成功”是建立在道德淪喪、寡廉鮮恥、無惡不作的基礎上。他所處的時代是金融資產階級逐漸打敗貴族的歷史時期,而這正是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發家致富的秘訣。
拉斯科爾尼科所信奉的“超人”哲學和他對待社會不公所采取的殺人行動,以及拉斯提捏所走過的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的人生道路都值得當代青年讀者認真反思。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外國文學雖然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又絕非思政類課程,而是具有德育導向的文學課。這就要求教師要寓思想教育于專業教育之中,使學生在美的感受中接受知識、凈化心靈、完善自我[6]。要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在教學過程中樹立揚棄的理念,學習積極的、合理進步的思想,批判錯誤的、功利的以及自私自利的人生哲學。
三 反思的理念:從《安娜卡列尼娜》看愛情
愛情是每個生命路程中必然遇到的人生問題,也包含著深刻的人性問題。如何對待愛情,愛情在人生命中的意義,這是文學經常探討的話題,也是文學即是人學的原因所在。《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探討了社會的倫理道德規范與個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相沖突的問題,以及人的生存境遇問題,這個問題超越了時代和國度。
安娜的悲劇與社會制度及其陳腐虛偽密切相關。除此之外,安娜對待人生和愛情的態度,也值得我們反思。安娜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感受不到愛情,這對于一個生命力旺盛的女性來說無疑是壓抑和不幸的。在與沃倫斯基相識相愛之后,安娜體會到了愛情的幸福和歡樂,在經過痛苦的內心掙扎和搏斗之后,安娜毅然決然地按照自己本真的愿望選擇了愛情,離開了家庭投入到了情人的懷抱。
愛情是安娜人生選擇的全部動力源泉,也是她生存的全部內容和人生意義,是她生命唯一的精神支柱。為了愛情,她放棄了家庭、也失去了與兒子之間的骨肉親情,以及受人尊敬的地位和名譽。也許是因為在以往的生活中愛情過于匱乏的原因,安娜對愛情的追求顯得義無反顧,不惜代價,同時,沃倫斯基為了安娜放棄了前程光明的職務,把與安娜的愛情視同生命,要求自己的家人尊敬安娜。為了使安娜少受傷害,擺脫尷尬的境地,沃倫斯基毅然帶安娜到國外。也就是說,安娜獲得了真誠的愛情,那么為什么安娜以悲劇的形式為自己的愛情和生命畫上了句號呢?造成這種悲劇結果的有深刻復雜的社會原因,也有安娜和沃倫斯基的個體因素。
安娜為了愛情放棄了一切,愛情成為她生活中唯一賴以支撐的東西,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內容和精神支柱,可以說她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她的愛情之中。沃倫斯基也真誠地愛安娜,但作為一個男人,除了愛情,他還擺脫不了作為社會人的身份。于是安娜開始內心不安,甚至疑神疑鬼,開始懷疑沃倫斯基對自己不忠而移情別戀。正是這樣的不安和疑心使安娜越來越不能平靜自處,經常以“愛情”的名義指責沃倫斯基,最后使沃倫斯基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愛情開啟了安娜新的人生之旅,也是愛情把安娜的生活變成了一杯苦酒。也就是說,并非安娜沒有得到沃倫斯基真誠的愛情,即使在他們爭吵、誤解、相互指責或傷害時,他們也還是互相愛著對方。甚至在安娜臥軌自殺之后,沃倫斯基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幾乎精神崩潰,甚至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
在人類生活的長河里,愛情是每個人在人生的旅程中都想要尋找并希望獲得的一份精神財富,但愛情應該建立在博大寬廣的精神背景和精神空間中,它不應該成為一個人生命中的唯一支柱,不應該成為一個人精神空間的全部內容。在今天這個需要我們年輕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聰明才智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應該在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中尋找自己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價值,這也許是我們在閱讀《安娜·卡列尼娜》這部經典時所應該受到的關于生命意義的啟示。
四 轉化的理念:從《簡·愛》看道德與信仰
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外國文學課程本身即是一扇我們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在高校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以積極的態度來尋找外國文學中有利于中國社會和諧發展的道德元素,這是全球化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外國文學的學習中,使學生不僅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同時也有效地培養他們的高尚的道德。
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的同名主人公簡·愛以其追求人格尊嚴而充滿魅力的女性形象深受人們喜愛。從小說的情節上看,《簡·愛》的故事接近與“灰姑娘”的原型。一位出身貧寒、從小受盡欺凌的貧窮少女來到桑弗爾德莊園做家庭教師,與莊園主羅切斯特相愛。正當男女主人公將要走入婚姻殿堂時,有人宣布羅切斯特的妻子還活在人世。簡愛的內心經歷了嚴酷的精神風暴,最后毅然決然離開桑弗爾德。出走后的簡·愛歷盡磨難,幾乎凍死餓死在荒郊野外。經歷了一段艱難曲折的過程,最后重新回到桑弗爾德。而這時瘋女人已被自己縱火燒死,但簡·愛回到了所愛的身邊,成就了一段愛情佳話。
應該說主人公簡·愛在得知羅切斯特尚有合法妻子后選擇離開自己所愛的人,這種故事情節的設置使《簡·愛》這部小說超越了“灰姑娘”故事的原型模式。在這里我們要讓學生思考的問題是,簡·愛為什么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開。當簡·愛作出這樣的選擇的時候,她的內心無疑非常痛苦。她之所以能夠以理智的力量戰勝了情感緣于她內心深處強大的信仰,這種信仰造就了強大的道德力量。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必然浸染著其所處環境的文化精神。簡·愛的理性力量來源于信仰,理性告訴她尊重羅切斯特妻子的合法地位,而不要介入尚存在的婚姻之中,從而保持做人的尊嚴和美德。這是一個陷入愛情之中的少女所做的艱難選擇。而正因為簡·愛的理性精神和睿智選擇,使簡·愛這一形象充滿了人性的光輝,也充滿了動人的魅力。
在當今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中西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溝通更加順暢,外國文化對當代青年人思想的影響和滲透無法回避。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本身也受到過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吸收其精華為我所用,以對話的方式與外來文化進行溝通交流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大勢所趨。
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中有著人類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寶貴資源是我們提高個人道德素質的有益養料。如何把這些寶貴資源轉化成個人道德修養的有益資源,是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重要目標。當然,文化認同不是簡單的照單全收,而是要辨析不同文化觀念的精微,只有從各自內在的文化邏輯出發,才能洞觀異文化價值觀的真髓[7]。在高校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解讀和講授過程中把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切寶貴資源轉化成對青年人身心健康有益的東西,把外國文學中合理的、有價值的資源轉化為我們今天培養人、塑造人的有益養料,這是時代的迫切要求,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五 結論
在新的教學理念不斷萌生,而舊的教學和思想行為方式還依然頑固地存在的現代社會,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我們揚棄舊的教學觀念,嘗試重建新的教學理念提供了契機。這種教學理念的重建是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生命源泉[8]。要充分結合文學與道德的相關知識,并在尊重二者自身特點的基礎之上,在實際教學中以文學文本教育為主,在閱讀和賞析過程中,充分引導學生加強自我道德觀念,逐漸滲透正確的思想情感,最終實現對于現實道德倫理進行認知與評價。教師在課堂上,也要避免現實道德理念的先入為主,通過對文學文本的分析、思考與感受,學生的道德觀念會更加清晰和深刻,學習效果也會更加明顯,而思想引導的益處及其意義更大于知識的傳授。
參考文獻:
[1]段作章.教學理念如何走向教學行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2.
[2]吳文侃.比較教學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3-154.
[3]屠瑞旭.從比較文學角度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德育問題[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9):21.
[4][8]李永梅.教學創新的50種途徑[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0-122.
[5][6]李鵬飛.新時期我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的思想思想素質教育[J].語文學刊,2017(4):165-168.
[7]趙琨.淺談高校外國文學中的價值觀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2(03).
(責任編輯: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