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浩
[摘 要] 大學生理論思考習慣的培養是概論課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體現。概論課教材內容體系的總體框架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來謀篇布局的,相應的在教學中也應體現出整體性、重點性、關聯性的特點。在概論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論思考習慣的具體途徑是: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各章思考題、運用案例教學、增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相關論述的闡釋和運用。
[關鍵詞] 概論課教學;大學生;理論思考習慣;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0-0100-02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思考如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是當前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任務。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核心課程,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中擔負著十分重要的任務。概論課教學要求把握好的重點是“培養大學生的理論思考習慣。”[2]這一要求與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相一致,是我們在概論課教學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實踐證明,重視對大學生理論思考習慣的培養,對于大學生全面理解概論課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具有基礎性作用;對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總結近年來概論課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探討在概論課教學中對大學生理論思考習慣培養的路徑和方法。
一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的現狀
目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在教研團隊建立、精品課程建設、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教師培訓、教學改革研討會以及各類教學競賽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進展,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班級教學是概論課教學實施和質量保證的微觀基礎,是概論課教學的立足點,縱觀近些年來概論課的教學實踐,可以看出,總體上概論課教學是圍繞著以下幾方面進行的。第一,確定教學目標。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概論課整個教材的教學目標,即一學期16周課的總體教學目標,如幫助學生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理論成果;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歷史變革、歷史成就;透徹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堅持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課堂的教學目標,即各次課堂教學的內容和重點、難點。第二,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學生對概論課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存在問題、原因及其對策等。這項工作是有效實施課程教學的前提條件。第三,收集整理課程資源。收集圖書、報紙、雜志、照片等文本資料,以及視頻、電影、歌曲等音像資料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材料。第四,選擇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識儲備情況,選擇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第五,增強學生對結合教學開展調研活動重要意義的認識,提高調研報告的寫作質量。第六,組織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指導學生心得體會的寫作,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總的來說,目前在概論課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起來了,思想上重視概論課程的學習了,同時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內容,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堅定了“四個自信”,較好地達到了教學要求。這些為概論課進行培養學生理論思考習慣的教學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二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體系結構分析
2018年版概論課教材教學體系結構的總體框架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進行思考、布局、設計,具體包括:宏觀層面集中在現行概論課教材三部分共14章內容的整體理論框架和邏輯結構的規劃與設計;中觀層面集中在教材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三個組成部分內容間的理論體系和邏輯結構的相互關系的分析和把握;微觀層面集中教材14章中各章內容的理論體系和邏輯結構教學的實施與總結,這三個層面在教學中協調推進、相輔相成,體現了宏觀與微觀、總體與部分的統一。
鑒于以上分析,在教學中要探討以下四個方面邏輯結構:第一,探討概論課教學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和未來邏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及其兩大理論成果中的體現。探討如何講清楚前者是后者的歷史前提和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繼承和發展,即它們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第二,探討概論課教學中三大組成部分各自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時代主題、主要內容、歷史地位及其聯系。這是教學中比較困難的部分,因為學生的理解力和歷史知識與教材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鑒于這種情況需要具體章節教學突出教學的針對性。第三,探討概論課教學中各章節具體內容間的內在理論體系和邏輯結構。如毛澤東思想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以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的各個理論體系間的邏輯聯系及其完整的理論體系。由于課時較少,內容多,要把這些問題講清楚有難度,需要探尋適合學生特點的有效教學方法。第四,探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的內涵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等內容的內在聯系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出來,使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體系和邏輯結構有準確的理解和把握。
綜上,概論課教學有五個目標:一是促進學生對教材的整體框架的邏輯結構的理解和掌握。二是促進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飛躍和兩大理論成果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主題的理解和掌握。三是促進學生對毛澤東思想的理論體系和邏輯結構的理解和掌握。四是促進學生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和邏輯結構的理解和掌握。五是促進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和邏輯結構的理解和掌握。
三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論思考習慣的途徑
概論課是學校通選必修課,人數多,課堂教學組織難度大,特別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比較困難。另外,概論課的課時較少與需要講授的內容多的矛盾也很突出。因此,從培養學生理論思維習慣的視角,在課堂教學方案設計上,要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各章思考題
概論課課堂教學中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理論素養為重點,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3]。2018年版概論課教材共3個部分14章,各章都設計3-4道思考題,共50題。這些思考題是根據各章的教學目的來設計的,它們既能起到問題導向的作用,又能起到目標導向的作用,是學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點和難點。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完成這些思考題,對提高學生理論修養和邏輯思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實施步驟上可以采取在每次講新課前,先通過練習思考題的形式復習前一章的內容,具體做法可以采取學生回答,相互討論,教師總結的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師生的積極性都得到了調動,同時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案例教學在課堂上的運用
案例教學具有典型性和鮮活性的特點,對于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習慣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學的內容包括有意義的故事、人物、事件、理論等。進行案例教學,要把重點放在對案例的理論和邏輯分析上,著重闡述案例中所體現的原理運用、邏輯路線和思維特征,目的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
案例教學實施中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精選案例。根據概論課內容的要求,選擇有針對性的案例。如紅色故事的案例、偉大成就的案例、重要理論的案例、先進人物的案例等。二是精心分析案例。組織學生熟悉案例,討論案例,教師總結提煉案例,引導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通過邏輯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增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相關論述的運用
概論課的內容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都與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具有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概論課教材有的章節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的介紹和論述,有的章節則沒有。對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作相應補充,力爭做到每個章節都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作為教學內容的理論源頭,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中所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防、外交、黨的建設等內容要在各章節教學中得到體現。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的深刻性和厚重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理論思考習慣。
總之,通過了解學生對概論課內容的掌握情況、原因及其對教學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理論思考習慣,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全面提高概論課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
[2]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A/OL].(2019-08-14).http://www.xinhuanet.com.
(責任編輯: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