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廣瑩
[摘 要] 性行為在大學生群體中已經不再陌生,大學生性行為所帶來的倫理困境不僅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需要給予重視。責任倫理為審視大學生性行為提供了新的維度,即作為善本身的目的、“應當”的責任范型、對未來負責的倫理視域。在此維度下,通過憂患啟迪法及構建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教育體系兩條路徑對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困境進行探索性解決。
[關鍵詞] 大學生性行為;責任倫理;憂患啟迪法;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0-0006-04
一 研究的緣起與問題的提出
(一)當前大學生性行為存在的倫理困境
1 大學生性行為缺少責任倫理的基礎
兩性之間性行為發生的基礎是建立在男女之間相互承認和相互認可的前提下的,是以“愛”為基礎形成的責任關系。而責任關系的確立是基于雙方的自愿,即“我愿意”而生成。正是這種責任關系使愛情得以維系。責任關系一旦形成,便具有了社會倫理內涵,符合“我應當”的律令要求,即雙方都愿意為彼此承擔相應的責任。兩性雙方做出性行為時,是符合“我應當”的倫理要求,而不是欲望沖動的結果,這是性行為之所以能夠發生的責任倫理基礎。
在大學生群體的性行為中,其性選擇并沒有成熟的責任倫理的基礎,缺乏對“我應當”的考量,這是大學生性行為的普遍倫理困境。男女兩性在做出性行為選擇時就已經具有了“我應當”的倫理內涵,即雙方都愿意為能夠做出的行為承當“我應當”的責任,從而已經形成了一種責任關系。然而,對如今的大學生群體而言,在其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性行為中,性行為主體做出“我能夠”這一選擇的邏輯前提并不是“我應當”,而是“我想做”。“我想做”是出于欲望的驅使,是對“應當”責任的遮蔽,在這一基礎上所做出的性行為是不負責任的。
2 傳統倫理思想難以發揮有效的倫理教育作用
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及倫理教育對性目的的闡述較為單一且不充分。在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中,性是一種生命延續、傳宗接代的手段,即“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以上視宗廟,以下繼后世也。”傳宗接代是兩性結合的本質目的,而兩性之間的情感、欲望方面卻被否定,并未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中國傳統思想對性的態度表現出一種生育至上的態度,而對性真正的本質意義有所忽視,繁衍后代雖然是性的最初目的,但在此之上還有情、愛、責任等更為深刻的倫理意蘊。傳統的倫理思想對此雖然有所涉及,但卻采用否定性的引導方式。如,在兩性關系上,傳統的倫理思想強調“男女授受不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雖然傳統倫理思想力圖對兩性關系進行倫理規制,試圖說明兩性之間并非單純的生理享受,更應該具有社會倫理層面的意義,但此種否定性的倫理規范卻很難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難以使人們正確地理解性之倫理意蘊以及性之“應當”的倫理內涵。在否定性的倫理規范中,性之愛與性之責任、性之自由是互為分離的,難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使性經常處于遮蔽狀態中,難以使人們從正面理解性的積極倫理內涵。
3 狹隘的視域難以考慮到未來的責任
在大數據時代,強大的相關關系已經逐漸掩蓋了理性中的因果關系,這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其呈現碎片化。這里所談及的碎片化,主要表現在人們對時間的把握已經發生改變,無法再將自己的思考投射到連續的時間中,其視域所關注的僅是現在,已經沒有了對未來的期待與考量。大數據時代已經將時間無限地切割,使時間變成了無數的細碎化的時間點,而人則生活在每一個細小的時間點上,這些時間點的距離細小到可以被忽略,卻又彼此不相連接,只能通過相關關系將其進行組合。在碎片化的視域中,人存在的每一個時間都是現在,在這個存在的時間中是看不到未來的。斯蒂格勒將我們生活的這個數據化的時代說成是“沒有時代的時代”,“斯蒂格勒所指的‘沒有時代的時代是一個沒有未來的時代,也就是說,人類無法再投射自己的欲望且將它作為愿望來實現,因為一抬頭已見到了盡頭。我們的確還是在生活著,時間好像往昔一樣流動,但它并不構成一個時代,因為時代之所以是時代,是因為它有上承也有下繼,而‘沒有時代的時代只是一種純粹的生成”。在人的思維中,時間已經熔解,人成了“永恒現在中的人”,這種思維方式構成了大學生做出性行為選擇的形而上學基礎。性行為對大學生而言,僅停留在了當時、當下的快感與欲望之中,由相關性所建構的性、快感、短暫的愛構成了現在中的視域。在狹隘的視域中,責任則成了關涉不到的未來。
(二)大學生性行為中倫理問題的研究現狀
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問題不再是理論問題,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關于這一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提出了相應的研究維度與解決思路。鄒順康教授指出,“在性愛中應該為自身構建起基本原則,即性愛統一原則、平等自愿原則、無傷害性原則、權利對等原則、責任承擔原則,這些原則不僅是規范性行為的尺度,更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婚前性行為應該受到排斥,應該從這些基本原則出發,培育自己的前瞻性理性精神,對性進行自我控制,以降低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曹剛教授從性倫理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出發,即“性是否有關善惡?性行為是否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即性道德是否必要?性道德需要法律強制嗎?”由此對性倫理研究的內容及基本問題進行說明。在本體論上,性行為中存在著“應當”的合道德性問題,同時也存在著性規范“合理”的合規律性問題,要想使得性倫理在社會中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應該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社會存在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相一致,這是性倫理中需要給予關注的。在認識論上,性倫理的研究客體是性道德,是性關系和性道德的理論體現,性倫理的構建應該在人類的生物、心理、社會三種基本存在方式上建立生理、愛情、社會三個基本尺度。因此,在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研究中,應該充分地考察性倫理中的基本問題,準確把握其中的道德原則。
當前的中國正處于轉型時期,大學生的性倫理問題也折射出當前倫理學自身存在的理論困境。倫理學研究需要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對社會中的現實問題給予正面的回應和切合實際的回答。有的學者提出,在當前的網絡信息時代,應該“對大學生性道德取向進行教育和引導,形成媒介化時代大學性道德教育模式”。也有的學者提出應該從“社會政府方面、學校方面、家庭方面等進行性倫理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性價值觀”。或者,可以借鑒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的思想資源,“從關系、情感、實踐等角度對大學生性行為進行規范”。雖然大多數學者已經對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困境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并嘗試從不同視域出發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但仍需要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為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規范建立形而上學根基。本文選擇責任倫理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嘗試從責任倫理的作為善本身的目的、應當的責任范型、對未來負責的倫理視域等倫理理念出發,充分借鑒其中的倫理價值,通過憂患啟迪法、構建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教育體系兩種途徑,對大學生群體的性行為加以正確引導。
二 責任倫理為大學生性行為提供了新的維度
(一)責任倫理:一個新的倫理學研究范式
責任倫理最早是由馬克斯·韋伯在《以政治為業》中提出,在對行為本身的價值和行為的可預見后果進行區分時,他提出“信念倫理”和“責任倫理”兩種行為準則。前者是一種主觀的價值認定,而后者是在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基礎上所做出的行為選擇,并承擔其所產生的責任。但韋伯所提出的這種“責任倫理”更多的是一種純粹的理性反思,其對實踐應用強調的并不多。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應用倫理學的研究視角逐漸地轉向科學技術,責任倫理開始出現新的研究形態,成為對科學技術進行哲學反思的一個重要視角,責任倫理逐漸引起相關專家、學者的注意。在1979年,德裔美國學者漢斯·約納斯首次以《責任原理:技術文明時代的倫理學探析》一書在全球范圍內倡導責任倫理學。在此之后,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研究領域,通過不同的視角對責任倫理的研究進行了深化。我國對于責任倫理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左右,這不僅是理論自身發展的必然,更是現實發展的迫切需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市場經濟的建設,中國在走向發展的進程中也面臨著“責任缺失”的問題。同時,在世界的大范圍內,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世界的發展進入到新階段,生態危機、社會治理困境、人的責任意識淡薄引發的一些社會問題等,需要一種新的倫理理論對其給予回應。由此可見,責任倫理在提出之時,首先要解決的是由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生態、自然、社會等問題,但在責任倫理發展的過程中,其應用的范圍不斷擴展。在大學生性行為中,責任倫理為其提供了新的倫理維度,對解決其中的倫理困境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責任倫理之維:大學生性行為中的倫理原則
1 作為善本身的目的
在傳統意義上,善與目的之間的關系往往被表述為,“對一個實際追求的目的來說,實現它便是善,受挫便是惡”。目的與善之間存在著目的在先,善在后的邏輯關系。在這種善與目的關系的表達中,價值的判斷僅是局限在是否實現了目的的結果上,而忽視了對目的本身及善本身的判斷,這是以往倫理學局限性之體現。要想對大學生的性行為做出倫理評價,應該著眼于其性行為的目的是否符合善本身,而非單純的善和單純的行為。在建立于善本身這一目的之上的大學生性行為中,其目的并不是受欲望的驅使,而是實施性行為主體的自我確認,并將善本身的目的作為其秉承的第一信條。換言之,在邏輯關系上,行為的目的已經不是第一位的,而是善本身,善本身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只有按照善本身發出的“應當”的要求行動,才可以說其性行為是道德的。“這種第一位的、不言而喻的善無論何時以何種特色受到意志的支配,它都會向這意志提出‘應當的要求”,并肯定這種意志所支配下的行為是真正值得努力去做的,也就是說這對個體來說是有價值的,有價值與“應當”本身具有內在的同構性。“應當”是指有價值去做的事的本身所具有的客觀要求,而不是外在的要求。通過“應當”可以將有價值去做的事從潛在變成某種具體的現實,使其可以持續下去。這是責任倫理為大學生性行為提供的一種新的責任范型。
2 “應當”的責任范型
在“應當”的責任范型中,性行為、道德價值、“應當”的道德律令被內在地連接起來,在這種連接之中,價值發揮了不可取締的中介作用。如果性行為對男女雙方來說是真正可以為之努力去做的,則其一定是善的,即是值得的,這種善便是此種性行為的客觀價值,即善本身。這為大學生性行為中的“應當”提供了可靠的基礎。這種善本身雖然也是作為目的而存在的,是在意志的支配下產生的,但不是受到意志的左右,其可以向意志發出“應當”的命令,使意志所采取的行動符合“應當”的要求。可以看出,客觀價值是獨立于意志的一種自在存在,可以對性主體及其意志發布要求與命令,使自身可以發揮效用,這也就使價值中的“應當”可以發揮其有效性,以此將“應當”的責任律令引入到大學生的性行為中。
3 對未來負責的倫理視域
與傳統倫理相比較,責任倫理是一種跨越時間界限的倫理學。責任倫理擴展了時間維度,約納斯指出,人們不僅要對當下已經發生的事情負責,更要對未來未發生的事情負責。對未來的責任在傳統倫理學的“權利——責任”觀中很少涉及,主要因為傳統倫理學中的責任是基于相互性建立起來,“我的責任與另一個人的權利相對應:一旦一個人的特定權利確定了,那么我尊重以及促進他們的相應責任(加上積極責任的更長遠的觀念)也就產生了”。而責任原理中的對未來的責任是一種非相互性。在大學生性行為中,這種非相互性的責任體現為,如果男女雙方不對自己所做出的性行為負責,雙方之間的以“愛”為基礎建立的關系將不會在未來延續。不可否認的是,男女雙方選擇為對方的未來負責,他(她)可能是希望在未來可以從對方的身上獲得一定的回報。但這種回報顯然不是其做出行為選擇的動機,更不是彼此負責的必要條件,相反,男女雙方選擇這樣做恰恰是無條件的。這應是人發自天性的一種行為選擇,這種行為選擇甚至是不需要加之外在規約的限制的。
三 以責任倫理的視角對大學生性行為倫理困境進行嘗試性解決
(一)以“憂患啟迪”為核心的倫理教育方法
構建大學生性行為的責任倫理基礎,并不是憑空想象的,也不是先驗存在的,而是需要通過一定的預測而獲得的。這種預測針對的是大學生實施性行為后在可預測未來出現的現實后果,在對這種后果出現的可能性預測的基礎上加以判斷,以發揮責任倫理在現實中的啟示性作用。通過憂患啟迪法對大學生性行為的可能后果以及影響進行預測,以引導大學生認識到性行為中的責任倫理問題,使性行為不會成為大學生的“青春之痛”。在性行為中,需要讓大學生認識到其中的危險與對自己的不利,只有讓其知道此種行為會將自己以及對方帶入到危險中,才會認識到其行為的“不應當”。憂患啟迪法是要讓大學生洞察應該避免什么,應該在最合適的時間做出最合適的選擇,而不是盲目地做出性行為,全然不考慮責任的意義以及當下的自己能否承擔起這份責任。為了使這種洞察更加直接和清晰,需要引入關于“惡”的認識。與“善”相比,“惡”可以被更容易和直接地洞察到,而不需要像“善”一樣去有意地尋找,“邪惡的到來我們不會不知道,面對善良,我們卻要通過它反面的經驗才有察覺”。在大學生的性行為中,憂患啟迪法的作用在于,可以使大學生事先考慮到其行為發生的“惡”,認識到處于危險狀態下的各類情況,可以真正了解到自身最想要的是什么,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自己及對方的性行為。通過對憂患意識的啟發,對自己所要選擇的行為進行反思與修正,將性行為中的非理性因素降低到最小,以確保可以審慎地對其進行選擇。
為了在大學生性行為中充分地發揮憂患啟迪法的實效性,責任倫理需要完成兩項任務:
第一,運用道德想象力對性行為的長遠后果進行想象。道德想象力是“在想象中辨識特定情況下行動的多種可能性, 預見特定行動可能的益處與危害”。在大學生性行為中,其不善的一面已經存在,在沒有有效的解決策略之前,大學生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它,尤其要激發內心中的憂患意識,在做出性行為選擇時可以發揮其有利的作用。這種恐懼的“惡”可能是我們過去和現在未曾經歷過的,需要由道德想象力激發。但這種道德想象力不會自發地出現,這便是責任倫理學在當下需要完成的任務,即引導大學生合理地運用道德想象力來進行正確的性行為選擇。這是責任倫理學需要完成的第一項任務。
第二,培養一種可以接受的、想象的恐懼刺激情感。這種想象的恐懼不應該是一種心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壓力,它不是通過夸大的聳人聽聞實現的,而是“關于我們自身深思熟慮的態度的工作”。通過道德想象力激發這種恐懼,需要主體自身進行配合,要在情感上對其主動接受,并為其在思想中留有位置,要認識到這種道德想象的恐懼的產生是由于“惡”已經存在,要使自身免受“惡”的影響,就要防患于未然。這是責任倫理學需要完成的第二項任務。
(二)構建大學生性行為的責任倫理教育體系
道德想象力的培養和接受恐懼刺激的情感需要通過構建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教育體系來實現。大學生責任倫理的教育體系應該涉及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首先,在倫理教育的敘述方式上:在肯定性敘述中融入憂患性內容。責任倫理的敘述方式應該與傳統的倫理學相區別。傳統的倫理學傾向于一種否定性的敘述,以告誡主體不應該做什么,但缺乏正面的積極引導,即主體應當做什么的指引。在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教育中,要充分體現“應當”的責任律令要求,使大學生可以正視性行為,在面臨性行為選擇時,認識到其應當的“責任”,使其作為大學生性行為的第一前提。在這種肯定的“應當”敘述中,還要融入“憂患”的內容,對“惡”的行為提出警示,為“你應當”這種敘述方式提供補充,實現“中道”的實際效果。
其次,在倫理教育的內容設計上:建立“性——責任”的內在聯系。在傳統的倫理學中,“性”和“責任”是很少涉及的內容,要想走出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困境,不僅要重視倫理教育中的“性”和“責任”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要建立“性——責任”的內在倫理關系,力圖說明大學生的性行為是如何從意愿走向“應當”的。“應當”是一種已經存在于意愿中的責任,它可以對目的發布命令,使其符合“善”的要求。責任是在行動中產生的,責任的本質是對行動中所產生的內容進行充分的回應。
再次,在倫理教育的目的機制上:培養內心情感而非單純的外在規范。構建大學生性行為的責任倫理教育體系并非是單純地為大學生性行為提供倫理規范,其更為本質的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大學生在做出性行為選擇時是基于對未來負責任的態度,性行為的發生是建立在行為雙方清楚共同的責任和共同的未來,行為雙方對于性行為均具有正確的認識,以使性行為是在善本身的目的下所做出的選擇。性行為對于大學生而言,其“惡”的方面應該被展現出來,這需要大學生自身進行必要的配合,并通過現實的“惡”不斷地對自身的責任意識與后果意識進行強化。大學生同時也要時刻警惕自身會受到其中“惡”的潛在影響,認識到未進行責任考量的性行為是時刻伴隨“惡”的裹挾。這是責任倫理在大學生性行為中所要實現的本質目的。
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困境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自身對性行為缺少正確的認識,在選擇性行為時缺少責任的基礎;另一方面是現有的倫理學自身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對大學生性行為進行恰當的評價,難以發揮其引導和規范性作用。責任倫理為解決大學生性行為的倫理困境提供了新的維度,通過構建“性——責任”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性”中蘊涵的責任意蘊進行合理的闡發,可以為大學生的性行為選擇構建倫理基礎。同時,我們也應該對大學生性行為進行重新審視,判斷大學生性行為是否應該受到道德譴責,應該關照到其選擇性行為的目的是否符合善本身。在大學生性倫理的教育中,可以運用憂患啟迪法,激發大學生內心的憂患意識,使其意識到性行為中的“惡”,對性行為進行反思與修正。同時,還要從倫理教育的敘述方式、內容設計、目的機制等方面構建大學生性行為的責任倫理教育機制,發揮責任倫理在大學生性行為中的積極作用,使大學生做出正確的性行為選擇。
參考文獻:
[1]許煜.“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時代的時代”[N]. 社會科學報,2016-05-19(006).
[2]鄒順康.論性愛的倫理原則[J].道德與文明,2006(04).
[3]曹剛.性倫理三問[J].道德與文明,2011(05) .
[4]胡曉萍.本體論視角:性倫理中的“應該”與“合理”[J].天府新論,2007(05).
[5]魏寒冰.論性倫理構建的三個基本尺度[J].中國性科學,2017 (09).
[6]王宇航.媒介化時代大學生性道德價值取向實證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4(08).
[7]劉瑜,俞璐.關于大學生婚前性行為的倫理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 (06).
[8]楊秋菊,于欽明.基于女性關懷倫理規范大學生性親密和性行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05).
[9]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10]田秀云,白臣.當代中國責任倫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倫理學研究,2010(03).
[11]賈志雄,宮玉寬.責任倫理:變革時代的倫理探索[J].理論導刊,2017(01).
[12]方秋明.漢斯·約納斯的責任倫理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
[13]漢斯·約納斯.責任倫理:現代技術文明倫理學的嘗試[M].方秋明, 譯.香港:世紀出版有限公司, 2013.
[14]Timothy J.Hargrave. Moral Imagination,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Achievement of Moral Outcomes[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9(1).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