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蓉
【摘要】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推進,研學旅行教育成為基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以研學課程的形式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本文結合本校進行的多次研學旅行實踐,對研學旅行活動開發和設計的原則和要點進行了闡述,以期對其他學校開展活動有所借鑒與啟發。
【關鍵詞】學校;研學旅行;開發與設計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 11 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16]8號),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作出規范。此后這一年多,研學旅行受到了多方面的重視,各地都在積極推進研學旅行,各學校也在進行積極探索。
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是提升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確保研學旅行實現教育功能的關鍵環節是學校對于研學旅行課程的整體設計和實施。本文將結合我校四年的實踐,就研學旅行的開發與設計作一闡述。
一、課程開發的三大原則
(一)教育性是首要原則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教育活動,教育性是其首要原則。研學是目的,旅行是手段,兩者相互結合,缺一不可。
在研學旅行活動的課程目標的制定上,要與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教育部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作了明確規定,在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均強調通過親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場館體驗、紅色之旅等,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形成國家認同等。所以學校要與研學基地緊密合作,充分挖掘各種場所和活動的教育意義。因此,我校將研學旅行中的活動分為四類:培養學生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的育身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感能力和踐行能力的育心活動、培養學生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動手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動腦活動。并要求每次的研學旅行活動中至少要有兩種以上的活動,以利于綜合性、實踐性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二)實踐性的原則
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設計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實踐性學習。與傳統意義的學科課程相比,研學旅行活動是一類新型的課程。它的授課地點從室內轉到室外;授課者由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轉變為具有專業知識和素養的人才;從課程特征看,它是一門集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于一體的課程;從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看,它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通過旅行為學生營造實踐情境,引導他們面對各種現實問題,主動探索、發現、體驗,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實經驗,從中培養實踐能力。實踐性活動課程在培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在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體驗性的原則
研學旅行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體驗性。不同于傳統的到此一游、走馬觀花,研學旅行追求更多的是參與、體驗和互動。所以,在每次的研學旅行中,應該多設計文化參與和互動體驗活動,使學生加深感悟,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共學會生存、生活,提高實踐能力,應從教育層面把課本活動化、活動教育化、逐漸突破“游”和“學”的簡單結合,打造符合青少年核心素養發展和學校、家長需要的體驗式教育產品。如每次的研學旅行,我們都安排了當地傳統文化的研習體驗活動,拓印、木偶操作學習、學做揚州炒飯、大理扎染、甲馬制作、學習吹蘆笙等。
二、研學旅行的重點是研究性學習
《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因此,研學旅行的核心是研究性學習。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其實質與靈魂是知識的自主建構。所以,研學旅行的主題選擇與課題設計都必須有學生的主動參與。以2017年我校六年級的研學旅行“福建龍巖客家文化之旅”為例,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分了客家美食、服飾、建筑、節日等幾個大類別的主題,然后再根據興趣愛好確定了多個小題目,如,“從永定土樓的門楣看家風”“培田古村的窗戶雕花研究”“培田古村的門當與戶對”“龍巖客家建筑的外型與利弊”“為什么客家建筑的土墻那么堅固”等等。通過網絡資料查詢、現場觀察調查、聽講座等多種方式進行研究,最后得出研究結論。
三、研學旅行是與課堂關聯的項目式學習
要讓學習真正發生,需要轉變教學方式,為此,我們在研學旅行課程中引入了項目學習方式,讓學生所經歷的旅行過程成為學習過程,收到了實效。
(一)學科拓展,確定項目
項目式學習,首先要確定項目。以2017年3月六年級的研學旅行為例,研學旅行課程工作組根據六年級學科中涉及到的相關知識,選取了愛國教育、自然生態、民風民俗(古都北京、客家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多個主題,并且將各目的地的行程書發給學生,通過問卷調查、學生代表座談的方式確定畢業研學目的地和學習主題,最終確定了前往福建龍巖進行客家文化調研。
(二)多方聯動,多輪備課
學校在研學旅行目標設定和課程框架設定方面占主導地位,研學基地在場地熟悉、資源運用、現場實施、安全管理方面有校外教育自身的優勢,所以兩方合作備課,充分融合校外機構與學校團隊的智慧,保證了課程的質量,推動了課程設計落地。
確定好地點后,學校與研學基地分別組織相關人員圍繞主題進行備課,包括內容設計、實施流程、人員分工、課程保障、安全預案等。然后兩方進行深度溝通、研討,完善教案。最后將教案交給各班主任,帶著家委會成員再一次討論、細化、完善,形成最終的教案定稿。
以2018年4月的長沙韶山立志游為例,在湖南第一師范進行游覽時,研學基地安排了常規導游講解,學校研學旅行課程小組則根據課程目標,設計多個具體活動:每班在毛澤東主席學習過的教室講述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故事,誦讀《少年中國說》;坐在毛主席的座位上拍照,回家打印照片,寫上自己的座右銘永久保存……
(三)學生為主,項目學習
確定研學旅行教案后,教師們要查閱該年級各學科課程標準進行整合、提煉,擬定學習的標準。學生要根據項目主題自行提出研究課題,每個課題需要5-6人,這樣每個班共有10多個課題組,如,“鶴湖新居與承啟樓的異同”“客家民居的窗戶雕花研究”“客家美食”“粵閩客家服飾比較”等。每個課題組再依據小組課題進一步細化學習方案,每個課題組都配備有1個指導教師。4天中,每個學生帶著自己的課題在自然的課堂中,在基地提供的資源和教師的協助中,通過實踐尋找自己的答案。在返校后,每個學生都需要通過班級匯報、夢想講堂演講、校園宣傳欄展示等多種渠道去進行研究成果展示。
研學旅行活動具有綜合實踐課程的基本樣態,也包含德育課程的各種元素,是復合型、多功能的課程。如能開發和設計好此課程,必將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中國旅游研究院.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8.
[2]成都市教育對外交流中心.中小學生境外研學旅行手冊[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7.
[3]劉海金.研學旅行教育課程研發與實施標準指南[M].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18.
[4]李峰.我的研學足跡[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
[5]本書編委會.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手冊[M].湖北美術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