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珊珊
摘要: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發揮著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和金融服務的功能。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監管的主要監查對象,而作為“三性”之一的流動性也是監管機構關注的焦點。資產證券化可以改變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降低不良貸款率,提高資本質量,提高商業銀行經營的安全性;證券化可以通過盤活庫存資金,拓寬融資和獲得收入的渠道,降低獲得資金成本,提高盈利性;證券化降低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與假設不符,主要原因可能是監管機構為了在證券化起步階段更好地控制證券化發展進度,所以加強監管使得流動性并未有所提高。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流動性風險;主成分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83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10-0094-04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利率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和金融市場管制的放松,商業銀行以存貸利息差為主要盈利收入的傳統經營模式受到沖擊,銀行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從而對傳統的收入模式積極改革以尋找盈利空間更大的經營方式。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協作、優勢互補的模式催生了資產證券化市場,并且同業業務以占用資本更低、綜合收益更高的優勢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擴張。資產證券化的資產配置主要是通過期限錯配和增加杠桿來進行的,并且將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項目合理轉移表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監管,這使得同業業務從一開始作為短期流動性管理工具逐漸成為監管套利的手段,銀行在追求更高收益的同時也面臨更大的風險。
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發揮著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和金融服務的功能。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監管的主要監查對象,而作為“三性”之一的流動性也是監管機構關注的焦點。2008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正式出臺《穩健的流動性風險管理與監管原則》,對流動性風險管理的17項原則進行了詳細的闡述。2013年巴塞爾委員會將流動性覆蓋率作為流動性風險監測工具。2017年我國監管部門發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并在2018年實行,該辦法中新引入三個量化流動性監管指標,做到更好地對銀行流動性進行審慎監管。
國外學者對流動性風險的研究比較早,Diamond D,Dybvig P(1983)最早通過微觀D-D模型的建立來解釋流動性風險的形成因素。銀行作為接受存款和發放貸款的中介,既可以為存款人的超前消費提供流動性風險擔保,其自身也存在著擠兌風險。Rose(1999)認為造成流動性風險的原因有資產和負債的期限錯配、宏觀經濟的變化。Goldstein,Pauzner(2005)實證研究了銀行出現擠兌風險的概率與活期存款合約的關系,并得出結論:銀行對活期存款的分散化程度越高,擠兌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越大。Gertler,Kiyotaki(2015)認為銀行發生擠兌的原因主要是資產負債表以及銀行資產的清算價格,并且銀行擠兌一般發生在經濟衰退期。Acharya,Naqvi(2015)從資產泡沫的角度分析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認為內部原因是因為對信貸績效考核指標的過度追求而缺失監管的措施。外部原因是因為宏觀經濟會影響銀行的放貸規模,從而有引發流動性危機的可能。
國內學者研究時主要關注點在流動性風險影響因素,從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兩方面進行分析。姚長輝(1997)認為銀行流動性風險的表層原因是資產方和負債方的流動性供給與需求匹配的不一致,根本原因是銀行經營管理中流動性目標和盈利性目標之間的矛盾。付強、劉星、計方(2013)認為當自有資金短缺時,銀行會通過吸收的存款來進行放貸,假如流動性需求較強的存款被運用到流動性較弱的貸款上,負債的流動性需求就會高于資產,從而資金來源就會變得不穩定,流動性風險也會加大。張文娟(2013)從流動性風險發生的內部影響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出發,內部因素是資產負債結構的不協調、期限錯配和一味地追求利潤,外部因素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利率敏感程度和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影響流動性風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徐瑋瑋(2014)指出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上升,銀行可能無法按照時間規定收回貸款,可使用的資金緊張而導致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爆發,進而發生風險傳染導致整個金融系統的癱瘓。
二、我國流動性風險管理現狀
(一)我國流動性風險監管實踐
金融危機之后,全球都意識到了風險監管的重要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2008年和2010年相繼發布了《穩健的流動性風險管理與監管原則》 和 《巴塞爾Ⅲ: 流動性風險計量、 標準和監測的國際框架》,建立了一個全球通用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框架,并且將凈穩定資金比例(NSFR)和流動性覆蓋率(LCR)兩個監管指標納入到這個新的監管體系內,旨在加強金融機構對流動性風險的監管意識,降低再次大規模爆發流動性風險的可能性。我國也在巴塞爾協會頒布風險法案后根據本國國情和當前金融業發展狀況,經過長期對于全球風險管理狀況的學習和借鑒之后,在2011年頒布符合自身發展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并在2014年正式實施。在我國“錢荒”事件、攬儲大戰的影響下和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后使得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受到影響,該辦法將最新的監管要求引入到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監管體系中,更有實際操作性。該辦法規定了流動性覆蓋率、存貸比和流動性比例三個指標作為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主要考察銀行表內流動性風險情況;還設定了資產負債期限錯配、融資來源多元化和穩定程度、重要幣種流動性風險和市場流動性風險等指標作為流動性風險監測指標,能夠及時發現流動性風險管理漏洞。之后監管當局根據監管狀況和政策形式下對《辦法》進行進一步更新修訂,將存貸比由監管指標調整為監測指標。
2018年監管當局在對新形勢下銀行日常管理、金融市場發展及國際監管框架修訂進行了分析總結,對《辦法》有了較大的版本更新和內容的充實,力求構建一個全方位、更完善的風險監管體系。該辦法中新引入了三個新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凈穩定資金比例、流動性匹配率和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進一步完善了流動性風險監測體系,并且對同業方面流動性監管加大了監查力度,新增了同業融入比例代替過去的同業負債比例來進行風險監測。2019年頒布的《商業銀行凈穩定資金比例信息披露辦法》,以總資產2 000億為分界線對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行分層管理,對不同資產規模、不同管理水平的銀行有不同的監管方法和標準。
(二)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現狀
流動性比例主要是用來衡量銀行短期債務的償還能力和現金流周轉情況,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比例不應低于25%,這個指標從剩余期限的角度反映了銀行短期流動性風險狀況,再輔助其他的監測指標可以全面反映出銀行流動性資產和流動性負債之間的匹配情況,指標數值越高,銀行流動性越強,進而發生流動性風險的可能性越小。銀行的業務發展速度也會影響流動性情況,當銀行迅速拓寬貸款渠道、增加貸款規模時,需要有較高的流動性支撐以維持收益性與流動性之間的平衡。
從圖1可以看出,銀行的總體流動性比例均高于25%的監管紅線,流動性比例處于一個平穩增長的態勢,銀行業整體的流動性較為穩定。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個銀行加強了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和控制,降低了流動性比例以防御流動性風險的發生,這就是在之后的幾年銀行的流動性比例有所下降的原因。除了2013年我國銀行進行資本結構調整以及“錢荒”事件的發生,流動性比例有所下降。其余年份流動性比例大體呈上漲趨勢。
圖1還選取了存貸比這個指標作為流動性參考指標,存貸比是貸款與存款的比值,能夠反映銀行資產與負債之間的關系,該指標值越大,銀行的流動性越差,反之越高。隨著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盈利模式、存貸渠道等的變化,傳統的存貸比并未體現風險的敏感性,無法全面地反映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情況。2015年取消了銀行存貸比75%的監管紅線,所以在此之后銀行逐步放開了對存貸比的限制,存貸比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并且在經濟新常態、去杠桿的背景下,銀行對于貸款的發放方面更為謹慎,因此,存貸比呈現穩定態勢。雖然取消了監管紅線,但存貸比一直作為銀行衡量流動性的重要指標,可以有效地控制貸款規模的迅速擴張,對維護銀行穩定性依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根據圖2可以看出,中小銀行的流動性比例總體高于大型國有銀行,因為大型國有銀行在資金管理方面水平更高,在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治理結構、監測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完善和系統化,極端風險事件爆發的概率相對較低,所以國有銀行會傾向于保持一個相對更低的流動性水平以追求更高的收益。而中小銀行的規模相對更小,主動風險管理的能力有限,資產負債結構不匹配情況惡化,導致中小銀行普遍處于一個監管最低要求達標的情況,所以中小銀行會保有較高的流動性比例以防備流動性危機的爆發。
三、流動性風險度量
2017年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新納入了三個流動性風險的監管指標:凈穩定資金比例、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流動性匹配率。這三個指標與原有的流動性比例和流動性覆蓋率指標一起對我國當前銀行業的流動性風險進行監管。由于凈穩定資金比例、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和流動性匹配率都是新加入的指標,在數據獲取方面比較困難,無法采集到時間更久遠的數據,并且這些衡量流動性風險的靜態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很大。同時當前現有的流動性指標衡量的都是銀行單一的流動性風險,不能全面地表現銀行的流動性水平。所以本研究采用鐘永紅、曹丹蕊(2013)的方法,通過選取幾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法來構建流動性加權指標,構建后的流動性指標可以更全面地衡量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一)基礎指標選取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完整性,本研究選擇了2008-2018年34家上市商業銀行的數據,從四個維度選取了可以用于描述銀行流動性風險的8個指標。構建后的流動性綜合水平得分越高,說明該銀行的流動性水平越高,對于流動性風險的抵御能力越強,從而可以衡量該銀行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越小,即流動性綜合指標與流動性風險成反比。
第一個維度是商業銀行在負債壓力的影響下吸收資金的能力。銀行過去主要通過傳統存款業務來吸收資金進行投資獲得收益,如今銀行逐步開展表外理財業務以吸收更多的流動性資金。該維度選取凈貸款/總貸款、凈貸款/存款及短期資金、凈貸款/總借款及存款額3個指標。
第二個維度是商業銀行用于防范流動性風險的流動性資產儲備。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越充足,抵御流動性風險的能力越強。該維度選取現金/總資產指標、流動資產/存款及短期資金、流動資金/總借款及存款額3個指標。
第三個維度是主要造成流動性風險的期限錯配。表內期限錯配是因為我國銀行的主要業務是通過吸收客戶的短期存款并以更高利率發放長期貸款,并以此形成完善的資金鏈,銀行從中獲取利差收益。該維度選取貸存比指標。
第四個維度是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其他風險向流動性風險的轉化。面對貸款人違約的風險,使得銀行流動性資金減少無法滿足客戶取款的需求,銀行會尋找其他渠道以更高的成本來獲得存款,融資成本的上升會加劇流動性風險的爆發。該維度選取不良貸款率指標。
(二)主成分分析過程
本研究通過主成分分析法逐年將所選取的8個流動性基礎指標轉化為綜合指標。現以2018年數據處理過程為例,說明計算過程。
首先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驗證所得原始詞庫數據是否適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所得結果如下。
表1是 KMO 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型擾動檢驗的結果。KMO檢驗統計量是用于比較變量間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指標。當KMO值在0.7以上時,說明數據適合做主成分分析。通過檢驗得出本文數據KMO值為0.709,較為合適;Bartlett 球度檢驗的 P 值小于 0.01,說明這8個關鍵詞之間存在相關性,可以用來做主成分分析。
SPSS默認特征值大于1的為主成分,一般來說,主成分累計方差在70%-80%之間即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由表2可知,方差大于1的主成分累計方差為86.475%,即主成分包含了大部分的原始信息,效果較好,可以起到很好的降維作用。
根據表3中所提取的主成分的系數可以構建其表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