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烜 宋微 曹學琳 劉思旭

摘要:農業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領域,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發展的基礎,綠色農業更是農業發展的保障。現從湖南省綠色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目前湖南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貿易水平易遭受貿易壁壘,缺乏綠色農業發展意識,農業生態污染日趨嚴重,并提出相應的措施以強化綠色農業政策溝通,深化農業科技交流,優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合作。
關鍵詞:一帶一路;綠色農業;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10-0113-03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Belt and Road" strategy,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green agriculture is the guarante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nan is not strong, the trad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vulnerable to trade barriers, the awareness of 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lacking,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ollu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it also proposes measures to strengthen green agriculture policy communication, deepe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s, and optimize agricultural trade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湖南省的綠色農產品可以開拓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解決其產能過剩的問題,加大扭轉貿易逆差的可能性。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湖南省實現了綠色農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通,不僅為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貿易提供了種類齊全的綠色農產品,并且滿足了湖南省農產品進口的多樣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歐美國家農產品的依賴。“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優化了湖南省綠色農產品的進口布局,同時還有助于降低湖南省綠色農產品的進口貿易風險。
湖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產品領域比較優勢不相同,比如中亞五個國家屬于土地密集型產品,在勞動和資本上則處于劣勢,而湖南正好與之相反。湖南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在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上都與中亞各國有著很大的共性,中亞地區的綠色農產品仍然有很大的市場空間。[1]“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可以預期綠色農業發展與綠色農產品貿易市場潛力巨大。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湖南綠色農業發展的現狀
(一)湖南省農業生態資源的基本情況
湖南是農業大省,生產歷史悠久,原料資源豐富。2018年,全省農業人口在1686.3萬人以上,擁有耕地資源 415.35萬公頃。農產品一直以來都占據主導地位,糧食、谷物、棉花、油料、豬肉、茶葉等主要農產品總量位居全國前列。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農業用地面積占全省土地資源的84.64%,森林覆蓋率達到59.68%,濕地資源豐富,水生資源優勢明顯。在農業生產條件方面,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254.83千瓦,化肥施用量245.26萬噸。湖南農業發展方式正在向追求產量和質量的同時注重生態和綠色的方向轉變。
(二)湖南省對“一帶一路”國家農產品出口情況
從農產品貿易的品種來看,從2010年到2015年,主要出口農產品有豬肉及生豬、水果、茶葉、烤煙、大米、谷物及谷物粉等。從2015年到2017年,主要出口的農產品是肉及雜碎,品種非常單一。[2]從圖1中看出湖南出口的農產品中,占比例大的主要是豬肉和茶葉。由于湖南地處溫帶,氣候的原因導致農產品生產種類比較豐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貿易往來的農產品品種不少。湖南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初級農產品,湖南的特色綠色農產品還有待開發。
從農產品貿易國別來看,由長沙海關數據得知,2010年至2014年,湖南主要農產品出口國家中有俄羅斯、阿聯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沙特阿拉伯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15年和2016年這兩年湖南主要出口國家有新加坡和馬來西亞。2017年主要農產品出口國有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和阿聯酋等。結合來看,湖南農產品出口的地區是俄羅斯和東盟,急需要開拓新型市場。
(三)湖南省對“一帶一路”國家農業投資情況
湖南在開展對外投資這一塊起步來說相對較晚,但是湖南農業“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快,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在1999年成立,是中國第一家以科學家的名字命名并且上市的公司,雜交水稻這一農業技術,被世界稱為“東方魔稻”,成功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也促進了湖南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到目前為止,東南亞的二十多個國家及地區與隆平高科展開了雜交水稻的技術合作,在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家進行了大面積種植、推廣,增產作用非常明顯,并且在這些國家開展了十多個農業國際合作項目甚至建立分公司,舉辦雜交水稻的培訓班,培養了將近七百名海外學員,這也獲得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贊賞和肯定。“一帶一路”也成為連接中國與非洲的重要紐帶,2018年9月6日至9月8日第四屆對非投資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行,旨在探討如何進一步吸引投資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投資。2019年6月,首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在長沙舉辦,并永久落戶湖南,每兩年一屆,這是湖南第一個國際性、國家級、常態化經貿平臺。近幾年來,湖南與非洲的貿易往來、投資都在快速增長,在非洲投資的企業也超過了120家,經貿博覽會的落戶,給湖南農產品的貿易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湖南省綠色農業面臨的問題
(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貿易水平易遭受貿易壁壘
近年來,湖南省雖然生產要素投入在逐年增加,但要素投入結構不合理,農業要素成本呈持續增長的狀態,出現農產品成本和機會成本嚴重提高的問題,造成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受到雙層擠壓的結果。湖南農業的結構特征明顯,以豬肉和糧食為主,導致農業效益不高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缺少在市場有競爭優勢的綠色農產品,能夠走向世界的知名品牌農產品更少。[3]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各國紛紛設置綠色貿易壁壘和技術貿易壁壘,湖南傳統的農產品難以達到要求,這也對湖南農產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西亞地區是設置技術性貿易標準最高的地區。其中海灣阿拉伯合作委員會成員國因宗教信仰的原因,對農產品進口要求特別嚴格,例如對肉類的衛生檢驗檢疫。而湖南農產品出口的海合會國家有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所以在豬肉的出口上比較容易受到阻礙。東盟中與湖南省有農產品貿易往來的國家是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根據WTO/TBT-SPS的統計情況,泰國以297項標準位居最高。泰國在TBT領域內農產品主要對煙草的標簽嚴格控制,必須標出危害和成分含量。SPS方面,菲律賓對動植物檢驗檢疫要求更為嚴格,其次是印度尼西亞、越南和新加坡。2016年,菲律賓發布了28項SPS標準。
(二)缺乏綠色農業發展意識,農業生態污染日趨嚴重
由于供給矛盾突出,隨著農業生產對資源的依賴性和要素投入的增加,湖南耕地資源持續減少、土壤生產能力逐年下降、環境污染加重的問題日漸嚴重。湖南人多地少,而對土地的使用需求不斷增加,耕地后備資源不足而且質量不高,耕地復種指數高并且牲畜承載量過多。2010 年至 2017 年,湖南化肥使用量從824.90萬噸增加到 827.56萬噸;農藥使用量有所改善,從11.88萬噸減少到11.61萬噸。農戶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影響,農戶對綠色農業建設的接受意愿低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習慣于使用化肥和農藥,而且化肥及農藥使用往往是不合理的,因此造成環境污染的情況非常嚴重。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湖南省綠色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強化綠色農業政策溝通,提高綠色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中,加強綠色農業政策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湖南省可以通過對外交流溝通尋求農業合作的機會,為共同商議、建設、分享成果奠定政策基礎。[4]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制定推進綠色農業合作的規劃和措施,找準各國優勢農產品,帶動農業產業或生產環節的跨國流動和轉移,促進綠色農業龍頭企業的國際合作,引導在優勢地區和產業部門中進行資本集中配置,實現農業經濟的低消耗和高產出。完善湖南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溝通對話機制,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聯系來促進交流合作。通過國家高層互訪及地方和部門政策協調以及項目合作,積極建設農業合作論壇、高峰論壇等對話平臺來制定共同發展戰略,實現農業合作共贏。
湖南應抓住“一帶一路”戰略給綠色農產品貿易帶來的機會,保證產量同時更注重質量,生產綠色型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改善農產品生產結構和市場結構,繼續維持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出口優勢,加大豬肉、蔬菜和茶葉等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對于具有明顯優勢的農產品適當增加其生產規模,根據大眾對農產品消費的偏好,優化這些農產品的品種和品質。貿易市場的多元化也非常重要,積極拓展印度、非洲等新興市場。湖南農產品要提高綠色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必須強化品牌意識,塑造優質綠色農產品形象,形成自主品牌,實施“品牌興貿”戰略。
(二)深化農業科技交流,優化農產品貿易合作
湖南政府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業的綠色發展方面除了重視守住生態和農產品安全,同時加強在農業技術研發方面的交流,以提高農業生態安全水平以及人民生活質量。資本和技術是影響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因素,國家應鼓勵農業科技領域的知識共享和科技人員加強交流,促進科技創新從研發向應用轉化。湖南科技創新能力較強,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較低,產業化水平不高。政府要充分利用湖南農業科技在農業種植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已經擁有的絕對優勢,再加大資金的投入和農業技術研發力度來更好地研發農業高新技術。此外,共建共享教育技術平臺也非常重要,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專家學者、技術人員提供農業管理與實用技術,同時也虛心引進國外優勢農業技術。
推動農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開辟綠色農產品貿易渠道,完善專門的倉庫儲藏、冷鏈供應系統、物流配送、保稅基地等方面的一體化建設,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貿易規模和擴大貿易領域。共同規范各自的市場行為,減少不必要的綠色壁壘和貿易摩擦,嚴格控制產品質量,打造共同的國際綠色農產品貿易品牌。打造互聯網農產品貿易平臺,在政策和技術上加強對電商的支持,完善國際物流配送系統,強化電商人才的儲備和培養。以“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涉農企業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為目標,集中各國資本發展最有效率的農業產業,整合資源形成協調高效的區域間開放性市場。
(三)推進農業人文溝通,創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農業數據庫
隨著“一帶一路”背景建設的近一步發展,中外人文交流發展呈現快速化、多元化趨勢。湖南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廣泛開展文化學術交流、人才交流合作、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來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還可以推進農業教育相通,比如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等。支持湖南省農業高等學校與國外大學建立農業國際研究中心,促進農業教育資源共享,加強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涉農專業留學生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高級農業人才。湖南應借助“一帶一路”青年論壇、漢語橋等平臺,與沿線國家互辦農業文化年等活動,讓湖南農業文化“走出去”。
“一帶一路”沿線有65個國家,國家眾多且每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農產品貿易,應該深入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結構、市場組織、國家的農業資源等,在此基礎上由政府部門組織科研人員、農業專家、農業科學院共同創建一個有著豐富內容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數據庫,并以此為依據,通過深入分析數據庫的數據,制定合理的規劃,科學的與沿線國家開展農產品國際貿易。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湖南省的技術、人才和資源的優勢,把已經有的農產品品牌做到更大和更強,提升湖南省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與沿線國家對接具有優勢的農業發展、生態保護、基因工程等技術的同時,充分發揮湖南省的人才、產業、技術等優勢,推動與這些國家農業生產、加工、貿易等合作。
(四)推進跨境電商,加強貿易往來
湖南省傳統的農產品貿易相對來說比較落后,不能及時了解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的情況,從而導致進行農產品貿易需要較高的成本,在運輸和資金周轉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利用電子商務這一交易方式,可以提高信息傳輸的速度,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供給方和需求方也可以及時聯系溝通,資金周轉慢的問題也可以快速得到解決。在跨境電子商務的基礎上,進行農產品貿易的過程會變得更加簡單,不僅能快速完成交易還可以節省交易的成本。但是,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也還是有一定的風險,近年來網絡上的騙子層出不窮,再加上農村地區對互聯網的使用較少,政府應該加以引導和扶持,普及網絡知識,讓廣大農民群眾真正獲得收益。
參考文獻:
[1] 魏 琦,張 斌,金書秦.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構建及區域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11-20.
[2] 王 欣,張仲珍.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湖南綠色農業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26(4):14-16.
[3] 劉俊輝,曾福生.推進我國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路徑探討——以湖南省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5):55-60.
[4] 鄧藺珂,鄧小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湖南農業綠色發展措施研究[J].生態農業,2018(3)103-104.
[責任編輯:紀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