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剛
摘要:植物造景是園林綠化的主要元素,也是林業領域的高端產品,隨著園林綠化水平的提升和城鄉群眾對生存環境要求的提高,集生態屬性與藝術價值屬性為一體的植物造景理論及技術將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推進不斷創新,造型優莢、層次分明、主題突出、色彩絢麗的植物造景會更多地應用于生態建設申。
關楗詞:植物造景;園林綠化;應用思考
植物造景顧名思義是根據植物群落的種類、外貌、生長特性、植物結構,運用藝術的手法,充分展示喬、灌、藤、草本植物的線條、形體、色彩等自然美的藝術創作。廣泛應用于現代園林綠化當中。
園林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發展的,其類型根據地理位置、文化特點、地域風格等可以分為很多類型,但不論是北方園林還是江南園林又或是嶺南園林,無論是歐美古典園林、英國鄉村庭院還是中國古典園林都離不開植物、離不開植物造景。隨著園林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植物造景更多地應用在城市綠化和城市園林建設當中,造型各異的植物造景,不但實現了城市園林的凈化、保護、氣候調節功能,還有效地發揮著美化城市、優化格局的作用,滿足人們文化休憩的需要。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已成為全社會發展的共識,城鄉群眾對優美的生態環境表現出的新需求,對新時期城市園林建設提出了新課題,同時也引發了我們對城市園林綠化和植物造景新的思考。
1 植物造景的誤區
1.1稀有樹種顯檔次 稀有樹種因為品種稀缺,數量稀少,自然而然地會引起城鄉群眾的關注,但也正因為其稀缺性致使其生長特性鮮為人知。在“物以稀為貴”思想的引領下,“重名貴樹種的形象引領、輕植物造景的內涵品質”的現象出現園林的植物造景中,這些身價不菲的名貴植物由于受立地條件、氣候環境、生長特性、適應性等,正常生長難以保障,植物生態效益難以發揮,更談不上景觀藝術價值。
1.2造景越大越好、色彩越多越好 園林是一個有機整體,植物造景作為構成園林的主要元素,因受氣候、地形、土壤、水肥等自然條件和植物自身因素影響,植物長勢不可能完全一致,實現造景的完全規整和統一有一定難度,在園林綠化過程中,有些地方一味地追求突出主景觀,不但刻意加大主景觀體量,而且在建設時選用多種彩色植物裝點門面,致使出現了主景與輔景之間比例失衡,景觀層次色彩雜亂的情況,不但使植物造景藝術價值打了折扣,而且破壞了整個城市園林的布局和風格。有些因過分地追求植物造景的色彩,而忽略了植物的生長特性,致使植物造景所應呈現的色彩交替不能出現,造景預期效果不能實現。
1.3“洋”味景觀更能博人眼球 植物造景體現的文化元素直接服務于城市園林,關系到整個城市園林的文化特點和主題風格,而城市園林又代表著一個區域、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展示著深厚的城市歷史和地域文化。有些地方在城市園林設計建設中,忽略了城市歷史和地域特點,一味奉行“拿來主義”,盲目應用歐美園林風格博人眼球,不但沒有達到文化元素的多元化,而且使整個城市園林失去了文化特點,違背了設計的初衷。
1.4一綠遮百丑 綠色是植物的本色,也是植物造景的基礎色調。我國北方地區受氣候影響呈現出四季分明的特點,特別是冬季,植物進入休眠期后植物造景顯得毫無生機,為了追求效果,常青樹及草坪就成為植物造景的不二選擇,這樣就自然而然走進了一綠遮百丑的誤區,孰不知,這樣做不但錯過了四季分明給各種植物帶來的色彩斑斕,而且失去了造景的意義。
2 植物造景的特點
2.1 藝術價值 植物造景有異于綠化的主要指標之一就是其具備藝術價值。植物造景可以人為地賦予植物以文化內涵,使植物獲取了其生命本身不具備的藝術生命,實現了價值外延。這種植物造景的藝術表現力,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設計者和建設者的藝術追求,彰顯著一地或一城的歷史及文化韻味。所以藝術價值是植物造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2.2人文體驗 無論環境還是景觀都是為人服務的,在植物造景方面更要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建設理念,植物造景不但要符合地域文化特點,還要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符合城鄉群眾的生活習慣,使以植物造景為主的園林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進而達到“人在景中行,花在叢中笑”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2.3生態效益 植物造景是以喬、灌、藤、草本植物為載體打造的具有藝術生命力的生態景觀,實現了藝術價值與生態效益的相融和統一,植物通過造景不但實現了基本生態屬性,作為藝術品更延伸出了新的更高層次的屬性。
2.4優化配置 優化配置包含城市園林對城市資源的優化和植物造景對城市園林資源的優化配置。這里所說的優化配置僅指植物造景對城市園林資源的優化配置。植物造景融合了植物種植和景觀打造技術,既是城市園林的構成載體也服務于城市園林功能區劃,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所以在植物造景實踐中既要考慮植物植株的生長特性,滿足其生長條件,也要充分利用植物的品種、高低、色彩、生長周期,考慮植物景觀的可持續性,合理設計植株密度,努力優化景觀層次,才能打造出長勢良好、內涵豐富的植物景觀,進而才能發揮植物景觀功能區劃分隔和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形成配置合理、特色鮮明的園林景觀。
3 植物造景的方法步驟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園林植物造景內涵也隨之發生變化,植物造景在原有的營造視覺藝術效果的基礎上,注入了生態上的、人文上的可持續理念,更注重意境營造。我們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城鄉群眾的需求變化,不斷更新城市園林發展理念,積極探索適應時代的園林植物造景模式,實現城市園林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3.1選好主題,做好設計 每一座城市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城市園林作為城市名片,更應該是展示特色風格和文化底蘊的窗口。所以要把可持續性作為主線貫穿到城市園林的設計建設當中,在進行城市園林設計建設時既要著眼城市特點和風格這個全局,也要從構成城市園林的植物景觀這一具體載體人手,使植物景觀更好地服務于城市園林,更好地突出城市園林的主題和特色,使其在保持與城市地域文化統一性、整體性的同時又不失植物造景的個性。
3.2合理配置,選好植物 按照確定的城市園林風格特色,對城市園林實施地域進行深入細致的實地勘測,依據城市園林主題進行植物造景布局分析論證,對照實施地域土壤、水肥、光照等條件選定造景植物。對于不滿足植物生長條件的造景地段要通過開溝換土、開穴換土、整體換土及地埋管道、架設噴滴灌的方式改善其立地條件及水肥條件,確保所選用植物的能達到造景所需的正常生長狀態。
3.3嚴格要求,精心施工 嚴格按照植物造景方案,嚴格把好“苗木、栽植、緩苗、造型”等關口,明確方法步驟,認真組織施工,達到預期效果。一是“苗木關”。嚴把苗木檢疫關,嚴格按照設計要求的品種、規格選取苗木,杜絕引進病苗、弱苗,條件允許時要選派專業技術人員跟班作業,人圃選苗做到隨起隨栽。二是“栽植關”。栽植前對無病蟲害、無傷病的壯苗進行蘸根、消毒后,按照景觀布局及設計密度進行栽植并澆足定根水。三是“緩苗關”。對于栽植的苗木要根據樹種特性、移栽季節,樹冠樹形及相應樹勢,結合植物造景需求適時做好“緩苗”。四是“造型關”。樹木成活后就可以按照造景的總體設計,刪繁就簡構建景觀層次,因勢而動進行形狀分配,搭配色彩完成景觀定型,使整個植物造景融人到園林綠化之中。
3.4緊扣實際,做好維護 根據特性,科學養護。植物造景的維護主要包括造型維護、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3個方面:①造型維護。主要包括春、夏、秋季修剪,分別根據不同季節植物的不同生長特性,進行景觀造形、成形、定形。修剪的對象以生長較慢、樹冠密實的灌木及小喬木為主。②水肥管理。園林植物造型的水分管理與造型植物的種類、觀賞的主要植物器官、植物造型、氣候和土壤等條件息息相關。通常的澆水原則是闊葉樹比針葉樹的澆水量要大,觀花植物比觀葉植物的澆水量要大,夏季比春秋2季的澆水量要大。澆水時應根據土壤情況,一般采用“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經驗做法,肥沃的土壤較貧瘠的土壤澆水量要多些。與此同時,要根據實際采用根部施肥、葉面噴施等多種方法做好施肥工作,以滿足植物造景生長、開花、結實期間對養分的不同需求。③病蟲害防治。在日常維護中,要多觀察,發現造景植物發生病害,應區分引起病害的菌種及時用藥,保證植物健康成長。發生蟲害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物理、化學、生物防治的方法及時滅殺。
植物造景是有生命的藝術品,它既蘊含著大自然賦予植物的自然美,也具備人類賦予植物景觀的藝術美,是硬質景觀所不能替代的。正因為具備這樣的特性,所以更應該用發展的理念來進一步豐富植物造景的理論,用現代的栽培技術豐富植物造景手法,營造出更深層次的城市園林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