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陳星 趙綺
摘要:隨著十九大之后的“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鄉村發展步入了新的階段,通過對嘉興鄉村景觀的分類和歸納,研究分析了現今鄉村景觀設計的優勢和劣勢,提出了適合鄉村景觀設計建議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從景觀設計的角度為實現嘉興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園林莢學;景現設計
1 研究背景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舉措,鄉村振興的提出標志著我國鄉村發展步人新的時代與征程。
近幾年來,嘉興市堅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進行了一系列政策上的定位。例如積極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從不同角度展現鄉村文化特質,提升嘉興地區的鄉村活力。隨著嘉興農村經濟條件的日益改善,以及前幾年開展的美麗鄉村改造,將鄉村文化振興、空間塑造、旅游引導相結合,嘉興的鄉村景觀已經開始有了逐步的改善。由于嘉興地區自身擁有一些優質旅游資源,發展潛力良好。
發展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和市場支持,具有一定平臺性與帶動性的作用,而鄉村景觀設計為鄉村旅游帶來亮點。景觀營造以當地鄉村文化引領為主線,結合當地文化打造的鄉村旅游線路,嘉興地區具有一些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如:烏鎮互聯網小鎮、海寧鹽官觀潮、嘉善西塘水鄉古鎮等一系列具有歷史文化背景的鄉村旅游景點,這些景點如果能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景觀設計與開發,注重生態與人文、多樣與本土結合特色的基本可持續發展原則,必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開拓更為廣闊的鄉村市場,從而在振興鄉村發展上提供強大的推動力量。
2 嘉興鄉村景觀設計開發現狀分析
2.1嘉興鄉村景觀的類型分析
景觀設計在鄉村振興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嘉興地區的鄉村景觀主要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型,但是不同一般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鄉村景觀中的2種景觀是互相包含和關聯的。但是同時,不同的景觀類型又各自有著不同的特點。
2.1.1嘉興鄉村的自然景觀分析。嘉興鄉村的自然景觀,往往圍繞嘉興地區鄉村傳統水網布局保留了良好的水鄉特色:一般利用河流、湖泊等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資源,營造江南水鄉魚米之鄉的特色風光,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利用水稻田及果園等景觀資源,發展田園景觀旅游。這種類型的鄉村景觀適合構建生態休閑、采摘體驗、農家樂、娛樂度假等一體的景觀游覽路線。因為這種方式有利于合理而有效地利用資源和環境,保證人與生態的和諧統一,遵循了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在這類景觀的開發上,應該重點把鄉村生態環境治理與自然景觀設計結合起來,在治理的同時還原鄉村景觀的自然之美。
例如,王江涇鎮充滿鄉村田野氣息的荷塘和原生態環境,就從打造萬畝荷塘、千畝荷花盛開的壯觀自然景觀出發進行開發與設計,讓游客體驗田園優美的自然景色與風光,鄉村生活吃、住、游一體化,讓外地游客感受江南小鎮的別樣水鄉風情。
2.1.2嘉興鄉村的人文景觀分析。嘉興鄉村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不同,由于是從歷史和傳統衍生出來的景觀,往往包含了嘉興鄉村的歷史以及文化傳統,是和人相關聯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建筑的年久失修,這些人文景觀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斷層,因此在這類景觀設計上,應該注重通過景觀設計,將歷史傳承下的點點滴滴內容串聯和統一起來。人文景觀的設計規劃上,要系統整理鄉村文化歷史資源,保存鄉村文化遺產,抓住有利的人文歷史故事和傳統(其中的鄉村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等),通過建立鄉村主題展示館、民俗館、文化大禮堂等展館,串聯起鄉村文化記憶,形成完整而統一的人文景觀。
以新塍為例,歷史文化遺址景觀有新塍鎮來龍橋村吳家浜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晚期;革命文化主題內容的景點有新塍小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嘉興地方黨史陳列館;宗教文化的景觀有南北朝時期的能仁寺;自然景觀有小蓬萊公園,這些景點以分散式布局,如何將線路進行合理規劃成為設計師思考的重中之重。把原本零散的景點整合成一條“一日游”的行走觀光線路,大大提升鄉村人文景觀的質量,給游客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2.2嘉興鄉村景觀開發的優劣勢分析
2.2.1嘉興鄉村景觀開發的優勢分析。首先,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由于嘉興地處杭嘉湖平原,與上海、蘇州和杭州相鄰。其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由于古屬吳越文化之地,一些鄉村保留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鄉村,例如:烏鎮、西塘等地區的水鄉村落包含一些古老民間傳統手工藝,很有當地特色。最后,旅游景觀基礎設施已初步建成,村莊集中,建筑分明,交通便利,民風淳樸,社會環境穩定等優勢。一直以來百姓安居樂業,生活比較富足,鄰里之間也關系融洽,相處和諧。
2.2.2嘉興鄉村景觀開發的劣勢分析。首先,在鄉村景觀開發時,忽視了自然的承載力,導致鄉村自然環境受到了破壞。隨著工業化發展的逐步加深,大量的土地資源與水資源被強行占用,許多林地被迫變成了耕地,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原來桐鄉地區鄉村的水系密布,特別是大運河支流兩岸的土地被填埋后,造成河床的淤積,部分自然景觀河塘縮短了距離,原本寬闊的河面變得非常的狹窄。
其次,以往嘉興地區作為具有“魚米之鄉”美譽的水鄉村落建筑特征,有粉墻黛瓦的自身特色,但是現今的鄉村改造缺乏特色,鄉村建設城市化的現象日益嚴重,造成單一的發展模式,鄉村景觀千篇一律。例如:烏鎮的旅游景觀設計發展商業化程度很高,當地的政府與旅游開發商把西柵景區開發“保護”,當年破落的古鎮在建筑上重新推翻建造。西柵里面的每家民宿經營戶都是一樓營業并且飯桌2張,整個景區價格一樣。其實標榜的民宿房東無非是烏鎮旅游公司統一管理下的員工,所以古建筑是假的,原住居民也是假的。這種千篇一律的裝修風格正在開始蔓延,包括嘉善的西塘、海寧的鹽官這些景區也朝著這種趨勢發展。實際上這不僅僅是破壞了當地的鄉村自然景觀,更是嚴重地摧毀了保留千年的江南文化民俗景觀。
隨著農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新農村的建設在農民自家的土地上改造,很多時候存在嚴重的攀比心理,同質化現象嚴重。而在政府同意的拆遷改造問題上,更是一味地按照標準圖紙進行設計,依照鄉村拆遷改建小區的標準進行改造,在改造過程中不注重自身特色的建設,其最終的結果是造成新農村建設千篇一律的感覺。
最后,鄉村景觀的設計往往只考慮外觀的整潔性,欠缺鄉村人文內涵等方面的思考,一些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建筑和人物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遺忘,一些優秀的傳統工藝由于缺乏生存的土壤而無法傳承,例如:嘉善雕漆工藝名匠輩出,如元朝代表性的是張成、楊茂等制漆名家。雕漆工藝已經被列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惜嘉興地區的雕漆也漸漸地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3 以鄉村景觀設計推進嘉興鄉村振興的建議
因地制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景觀已成為落實嘉興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石。為此,就如何推進嘉興鄉村振興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3.1 運用園林美學提升鄉村自然景觀品質
以園林美學來支撐鄉村自然景觀設計的原因,首先在于傳統園林美學相對于現代化的城市美學更適合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理論。中國傳統園林美學思想強調“師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其構成則利用巧妙的人工造園藝術將自然和人工景觀結合,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精神境界。這些理論在現代村落景觀設計上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設計鄉村景觀方案的內容更多層面可以考慮借助中國傳統園林美學的藝術手法,有利于充分挖掘當地自然資源的文化價值,打造符合嘉興水鄉特色的園林景觀設計。
3.2利用現代景觀藝術理念建設鄉村景觀
傳統與現代的景觀設計理念是可以相互借鑒的,現代性景觀設計規劃可以美麗鄉村,促進鄉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可以助力鄉村經濟的穩定增長,幫助當地村民有效地可持續提高收人。但嘉興現代鄉村景觀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①發展起步較晚。由于過去國內建設重城市輕農村,嘉興的鄉村景觀一直比較落后,欠缺整體的設計與規劃。前幾年浙江省其他城市已經對一些鄉村進行景觀規劃設計;②缺乏系統的理論規劃。相比較嘉興地區對鄉村的設計改造已經滯后,更嚴重的是缺乏一定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案例。
3.3挖掘黨建文化引領鄉村景觀建設
沒有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景觀,可以用黨建文化引領景觀設計,而黨建文化更具凝聚人心的力量。鳳橋鎮的王祥里曾經是污染嚴重的養殖地,但如今已經成為3A級景區村莊,是南湖區美麗鄉村紅色精品路線的核心節點之一,已經發掘了黨建長廊、紅色主題公園、黨員先鋒站等有關黨建的景觀設計。所以在鄉村景觀規劃中,以黨建文化建設新農村匯聚人氣,增添新的風景線。
把鄉村中豐富的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動力,是實現紅色旅游致富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紅色旅游作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的帶動效應得到更加充分地發揮,將以嘉興地區全域旅游發展為引領,把紅色旅游和城市旅游進行融合,借助城市旅游的強大動力助推鄉村紅色旅游健康持續發展。例如:長安鎮圍繞美麗公路帶動鄉村振興,全長7.4km的“紅色記憶之路”沿線往東串聯長安陸澤、興城、興福、德豐、東升5個村,通過沿線兩側紅色景觀點打造相應景觀路線節點,展現了1919年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一些大事要事,形成了一條黨建生態景觀之路。這條鄉村景觀帶還將沿線4個村的13個黨員先鋒站、4個黨建教育點、4個文化大禮堂、3處歷史遺址和2個廉政公園一起串聯在景觀設計之中。“紅色記憶之路”景觀設計借助黨建示范帶為主題,集黨建教育、觀光休閑、健康宜行一體的功能,結合美麗鄉村創建為一體,以點帶線、以線成帶、以帶促面,一定程度上以景觀方面的黨建設計理念推動了基層黨建的轉變。
3.4開展地景藝術創新鄉村景觀建設
在進行鄉村景觀設計中,可以大膽引人一些創新的元素,提升鄉村景觀設計的活力和時尚性。可以考慮通過舉辦大地藝術節等自然生態藝術展覽等新的藝術形態,提升鄉村建設的品質,因為地景藝術容易與當地的風俗文化構成一系列景觀設計作品。作品本身所感知的鄉村生活,人與自然和諧并存也能很好地展示鄉村建設的水平。嘉興政府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參考其他地區的鄉村大地藝術景觀展覽,例如:四川廣安田野雙年展以“守望原鄉”為主題,政府委托藝術策展人進行藝術項目設計,展覽將當代田野藝術樣本進行國際化的構建,邀請國內、國際藝術家參與公共景觀藝術創作與展示,把景觀藝術設計融人到鄉村建設中,實現以藝術的創新意識進行鄉村轉型的文化實踐。事實上,嘉興也有類似的藝術資源可以發揮出鄉村景觀藝術展的宣傳力量,例如:桐鄉烏鎮橫港國際藝術村聚集國內一批藝術家和設計師,也可以成為地景藝術展的新生力量;另外,政府也可以提供資金,邀請國內外具有地景藝術知名度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前來設計。前幾年海寧政府邀請中國雕塑學會主辦“潮起東方——中國海寧百里錢塘國際雕塑大展”,以雕塑的形式在海寧鹽官度假區建立永久雕塑園,成為鄉村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4 以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推進嘉興鄉村振興的注意事項
近幾年,基于鄉村景觀設計下的新農村的建設已經逐漸被視為推進嘉興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嘉興一直通過開展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完善市域村莊布點規劃等手段不斷加快鄉村振興發展的建設步伐,但是依然有些方面值得設計者注意。
4.1 注重鄉村自然與人文景觀的保護
自然景觀是建立在一定生態環境基礎上的,人文景觀則是建立在具有一定鄉村歷史背景的前提下的,兩者密不可分,必須兼顧。要保護嘉興鄉村原有水鄉文化的自然載體,要有效地修復以往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以期能早日恢復自然平衡。重視一些人文景觀元素,例如:古屋、古橋、古亭、古井、古樹等歷史遺址,設計師可以利用人文元素構想歷史故事,可以根據分散的景點進行有序的規劃,通過游覽路線的串聯,提升游覽的完整性。
但是目前情況看來,由于年久失修、鄉村改建等原因,一些好的自然資源和一些有價值的人文景觀保護力度還是不夠。就人文景觀而言,嘉善的吳鎮紀念館、王店的曝書亭、桐鄉石門的豐子愷紀念館、緣緣堂、海寧鹽官王國維故里、袁花金庸故居等景點保護相對比較好,保護措施和保護方法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鄉村的人文景觀數量遠大于嘉興市區的保護數量,因此值得引起政府的關注,從某一層面上看,也希望政府能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提供一些資金項目的支持,保證鄉村人文景觀的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4.2注重鄉村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傳承
鄉村景觀設計一直以來都比較缺乏合理的規劃和設計來實現鄉村的文化傳承,弘揚傳統精神。當然,有些鄉村結合自身的傳統手工藝進行保護,成效顯著成為網紅最美示范村,例如:海寧周王廟鎮云龍村“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的重要代表性項目已列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又被列入“中國蠶桑絲織文化遺產生態園”項目。在此背景下提出立足蠶桑文化的理念,以蠶俗文化建筑為主體,建有蠶花堂、大戲臺、南廂房、五圣亭、土絲坊、珍史館等仿古建筑,觀眾可觀看祭蠶神、剝絲綿、織布、裹蠶訊粽、編蠶網、蠶事勞作和民俗表演,室外還有果桑園、水車灣等,游客可以品嘗桑果、桑果酒、桑椹糕、桑葉茶等,人文底蘊濃厚。
4.3 注重鄉村歷史人物故事的探索
嘉興的鄉村景觀設計區域發展特色不明顯,大多數的鄉村在景觀設計上比較雷同,可以考慮挖掘鄉村歷史人物故事,進行區域特色開發。例如:桐鄉民合村在不同歷史時期涌現出不少知名人物,如宋朝的副相章惇、安定郡王趙伯澤、鎮守將軍輔逵、名儒輔廣,明朝南寧知府趙讓、鴻臚寺登仕郎盛蘭,清朝布政司經歷盛延佑、鄉賢盛擴,民國時期的“五娘娘”……他們在不同的人生舞臺上演繹了精彩紛呈、絢麗多姿的悲喜人生,有的縣志上記載關心民眾疾苦,樂善好施,后來被村民供奉為保護神;有的在仕途上歷經沉浮,成了頗具爭議的政治人物;有的孜孜以求,鉆研學問,成為一代名儒。圍繞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設計開發的自然景觀就會包含了人文故事,結合村中趙家園、百畝園、荷花池、船豐浜、章池臺、孔家門、錢家埭等多個古村落,合理規劃設計景觀旅游線路。
5 研究的展望
鄉村振興是一個立體的概念,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等全方位的振興,不僅要提高鄉村的物質文明,更要提升精神層面的內涵,而景觀設計就可以在這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景觀設計可以借助有效的布局與規劃,在引入文化創新理念的基礎上,對鄉村生態空間進行重新的劃分和布局,將景觀與歷史文化、生態旅游等充分結合,鄉村景觀設計在鄉村振興發展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實際的項目設計中,應該不斷開拓思路,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與探索,有助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發展,例如可以在景觀設計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具有特色鄉土題材的影視、出版物等現代文化產業,提升發展文化創意、設計服務的新興鄉村文化產業,實現遺產保護、藝術創作、傳媒推廣和功能創意的有機融合,打造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后續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和繼承傳統,尋求一條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感的設計之路。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讓鄉村宜居風貌和生態環境顯著區別于城鎮,在鄉村中“看得見青山綠水”,最終實現鄉村的文化認同、生態永續、文化保育、生活品質提升的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