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洋洋 陳楚文
摘要:以義烏南江風景道沿線的自然文化資源現狀為出發點,遵循風景道規劃的一般規律和原則,結合浙中生態廊遭的概況,從道路規劃、路側景觀規劃、廊遭生態保護和配套設施等方面探索了生態廊道內風景道的規劃策略,串聯沿線各類資源點,使得沿線地區可以形成協同發展的網絡,保護和修復生態廊道,緩解風景道建設與生態廊道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同時優秀的自然生態資源可以提升當地的自然景現品質,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旅游亮點吸引居民和周邊游客,進一步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關鍵詞:風景道;生態廊道;規劃策略;義烏南江
我國公路路網的建設發展迅速,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同時經濟發展又讓私家車進入了千家萬戶,自駕游催化了風景道的開發建設。近年來浙江省開始了浙中生態廊道的建設實踐,以保護城鄉生態安全格局。在前人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基礎上,研究生態廊道內的風景道規劃策略。在遵守風景道規劃的普適性方法的基礎上,同時結合義烏畫里南江風景道的現狀概況,總結出生態廊道內的風景道規劃策略。
1 生態廊道內的義烏畫里南江風景道概況
1.1浙中生態廊道義烏段概況
浙中生態廊道義烏段以義烏江、南江水體以及兩側綠帶為生態核心,結合沿線雙林文化園、義佛農業區、白沙湖濕地公園、雙江湖等生態空間以及絲路新區、老城中心。開發區中心、森山小鎮等重點城鎮建設空間,形成義烏生態廊道核心區,總長度約45km,總面積約230km2。義烏南江生態主廊道作為義烏生態廊道核心區,依托義烏江、南江形成T型生態走廊,形成“雙核八段、T型走廊”總體結構。義烏段規劃提出要加強南江水環境治理,嚴格保護現狀自然河灘地、村莊、道路,游步道建設應盡可能避開該區域,確保原有生態完整性,局部生態破壞地區應盡快實施生態修復。應依托秀麗的山水環境以及保存較好的傳統村落,聯動雙林文化園、雙江湖旅游休閑區等重點功能區建設,充分保留生態本底與環境風貌,以鐘村精品村、畫塢坑、八嶺坑、梅林等特色村為重點建設區域,打造鄉村民宿、戶外運動、藝術創作等功能為重點的鄉村休閑旅游功能。
1.2畫里南江風景道概況
畫里南江風景道位于義烏佛堂大道以東、甬金高速以南,東與東陽市交界,橫跨義烏佛堂鎮和江東街道2個行政區域。風景道自東向西分別經過畫塢坑、坑口、八嶺坑、石壁村、陳村、鐘村、南王店、東上村、許宅村、梅林村、奕巖頭11個行政村,以及王塢坑、金光頂、搖石里等自然村,東西單向全長約11km。
風景道沿線山林屬低山丘陵區,青丘環抱,崗巒起伏,整體上地勢東高西低,高度順江遞減,沿線山體以常綠闊葉林、馬尾松林、杉木林為主,水土保持較好,植物茂密,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沿線多個村莊仍保留有高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的傳統民居建筑,如宗祠建筑、坑口清代古民居、南江文化村、山野仙境搖石里,這些保存良好的傳統村落是風景道沿線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義烏市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畫里南江風景道依托南江沿線秀麗的山水環境以及浙中生態廊道,將自然生態資源和傳統古村落資源進行有效整合。
2 畫里南江風景道規劃策略的研究意義
在風景道規劃理論研究方面,國內目前暫時落后歐美,并且處于理論研究未能及時追上實踐研究的階段,在生態廊道與風景道規劃相結合的理論方面更是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將為國內風景道規劃研究理論添磚加瓦,同時彌補生態廊道內的風景道規劃研究方面的不足。我國的風景道建設正處于如火如茶的狀態,亟需不同類型的風景道來豐富項目實踐。將生態廊道與風景道規劃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實踐上的特別意義。目前,國內在生態廊道內的風景道規劃實踐方面存在著風景道選線布局不合理、廊道生態系統穩定性不足、沿線村落景觀風貌混雜且趨同等問題。本文的策略將提升南江沿線道路景觀風貌,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提高南江生態廊道穩定性,并帶動沿線經濟產業發展,以風景道連接各自為政的資源點,串點成線、連線成面,使畫里南江風景道輻射區域成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平衡各個區域原本發展不均衡的態勢。
3 畫里南江風景道定位與結構
以南江生態廊道的山水環境以及保存較好的傳統村落為依托,以優秀的自然資源、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豐富的休閑游憩活動為旅游賣點,以山水悠閑生活為開發理念,打造以山水慢生活體驗為核心的休閑度假地帶,成為義烏市民與外來游客山水觀光、休閑游憩和戶外運動的佳處。
畫里南江風景道的主體規劃結構為“一帶四區”。其中一帶指的是南江沿岸的帶狀山水空間,四區指的是山地活動區、江川游憩區、田野休閑區和林園區。
4 畫里南江風景道規劃原則
4.1 自然生態原則
由于道路的選線一般在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環境中進行,難免或多或少會對自然環境有所干擾,為了盡量減少選線對生態的負面影響,應當留出足夠寬度的生態廊道,以提供給生物遷移。在道路選線時,盡可能保護自然生態,如果能繞開山林就不進入,如果能彎曲路線就不開鑿山體,減少對原生態的破壞。另外,在道路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將景觀形式與地區風景面貌融合在一起,在樹種選擇上以鄉土樹種為主,材料選擇也應以環保型材料為主。
4.2可持續發展原則
道路景觀設計必須在各個主要因素之間尋求平衡,主要因素包括社會與自然因素、生態因素和經濟因素等。在規劃中,降低地區生態負面影響是必要的,這樣做不僅有利于保護環境,還能做到建設和養護的低成本效益。例如可以對當地的廢棄物料進行回收和循環利用,樹種應具備抗性好且養護的成本低等特性。
4.3地域文化原則
地域文化元素是一個區域在歷史文化資源中的標志,風景道在穿越各個地區時,應根據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特質來進行設計。地域文化景觀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傳承當地文化,營造特色景觀,還能通過文化旅游產業,將歷史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實現文化歷史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經濟產業的發展又可以反哺當地文化保護事業,由此形成一個良性的正向循環,體現風景道的綜合價值所在。
4.4 以人為本原則
道路景觀和節點的設計應充分考量其在人體工程學方面是否符合要求,因為景觀設計的本質是對于體驗的設計,風景道的建設是為了提升旅客和沿線居民在各方面的體驗。為了避免出現建設完成后體驗不佳,應該在規劃時本著景觀為人服務而非人為景觀失誤買單的心態。在一些人流量較大的地點,例如游客中心、驛站和公共衛生間等,更加要詳細推敲細節,營造優美并且使用舒適的構筑物和景觀。
4.5景觀美學原則
風景道的景觀美學是吸引各地游客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對于不同類型風景道,在景觀美學設計方面的側重點也各有不同。在規劃過程中,應當揚長避短,突出其自然和文化特色,通過色彩和材料表達和強化當地的景觀特征,讓景觀各有各的特色美學,提升旅游者的視覺體驗。
5 畫里南江風景道規劃內容
5.1道路規劃
在對外車行道規劃方面,佛堂大道、徐佛線以及規劃建設的江赤公路,將成為風景道直接對外的主要交通線路,并與佛堂“千年古鎮”文化慢旅風景道、雙林景區串聯。
在內部車行道規劃方面,一級道路是風景道主線,依托徐佛線、佛畫線以及各條村道組成的沿溪游覽道路,規劃道路寬6m,為瀝青路面。二級道路是通往支線游賞項目的車行道,規劃路寬4m,為瀝青路面,局部拓寬作為會車點。停車場的規劃將結合游客中心、各村莊及主要活動項目的場地空間,靈活布置分散的集中式生態停車場,生態停車場與傳統停車場相比,可以減少對于生態過程的負面影響。
在慢行綠道規劃方面,利用現有交通路網,沿江布置慢行綠道,寬2.5m,為慢行主線線路,局部與車行道并行,或從村莊邊側穿越,選線盡量減少生態破壞。在南、北兩岸結合交通銜接需求,設置慢行道支線,與周邊旅游資源、主要交通路網貫通。在山林地與沿江灘地,布置寬1.5~2m步行道,南側與雙林風景區、白巖山相通,北側借八嶺坑古道與東郊森林公園、東陽形成空間上的聯系。
5.2路側景觀規劃
5.2.1沿線植物景觀規劃。山地活動區的植物景觀主題為“佳木繁茂、層林盡染”,包括王塢坑、畫塢坑、八嶺坑山谷等地。該片區觀光帶沿線植物要利用原有良好的山林、竹林、田園環境,增加質感粗獷和鄉野的秋色葉樹種,減少中下層花灌木的應用,突出松濤竹海、秋山紅葉等山林景觀效果。
江川游憩區的植物景觀主題為“灘林片片、大美山水”,地區為金光頂村至坑口村沿江兩岸。沿路植物景觀應保留原有行道樹,增加林下夏、秋季節的觀花、觀葉植物,講究空間上的疏密相間、節奏與韻律的變化,保持疏朗、開敞,體現地方代表性的大尺度、純粹性的林木景觀效果。沿江和灘涂植物景觀,對區內已有的楓楊林、馬尾松林等自然灘林進行保護撫育,結合水文情況,增加適宜的水濕生植物種類與數量,形成灘林景觀。
田野休閑區的植物景觀主題為“多彩田園、蔓草沙洲”,主要包括南王店村等區域。該區段植物空間以疏朗的上下層為主,打開中層的視野,以彩色稻田、菜田、果木林為農田植物景觀。保留沿江大面積的蘆葦叢、莎草叢,并結合濕地公園的要求,營建野趣十足的水岸植物群落。
林園區植物景觀主題為“俏梅報春、果香繞林”,地區為佛堂大道至車行橋區段。該段屬于從城市到鄉村的過渡,規劃引入外圍的田園、果林景觀,沿風景道以鄉土樹種為基調,搭配細膩、精致的中下層的春花植物、花灌木,形成區別于城市,品種多樣、層次豐富、富有鄉村野趣的植物景觀主題。
5.2.2沿線村莊風貌。鄉土建筑是與土地和當地人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的,當地人運用地域性材料,以適合自己生活狀態的方式建造而成。所以畫里風景道沿線村莊有機更新的規劃策略,應尊重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采用生態性手法,采用鄉土材料,融人鄉村生活和體現鄉村風貌,制定鄉村風貌控制框架,根據各等級標準,對各村落空間與景觀,建筑風格各要素進行具體控制,規定相應的設計原則。
鄉村風貌控制框架主要包括空間環境景觀與建筑風貌兩大塊。其中空間環境景觀由道路景觀、公共空間、景觀小品、公共構筑物、衛生設施、綠化布置等組成,建筑風貌控制則包括建筑整體風貌和建筑單體風貌,應從色彩、輪廓、空間和尺度等方面控制建筑整體風貌,在院落、屋頂、墻體和其他細節部等方面限定建筑單體的風貌。
5.3生態廊道保護與修復規劃
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總體規劃分為水岸生態緩沖帶、植被結構改良、采石場生態修復、生態停車場建設等多方面。水岸生態緩沖帶位于南江邊緣區域,是水體與陸地的過渡帶,配置豐富的植被種類,既可防止水體對岸線的沖刷,又可凈化水質,防洪蓄洪。植被種類選用豐富的鄉土水陸植被,以改良局部地區單樹種純林狀態,水濕生植物在豐富景觀的同時,也起到了對水體的過濾凈化作用。采石場巖石裸露問題可用綠化恢復措施加以緩解,人工生態覆綠技術可以有效增加綠量。
5.4配套設施
風景道標識系統分為指示牌、科普解說牌、警示牌、坐凳和垃圾桶等,整體采用原生態鄉土風格,與周邊自然環境較為融合,材料以木材和石材為主,色彩上以深淺不一的原木色和灰色為主,另外輔以紅燈籠和船槳等鄉土元素作為裝飾點綴,整體形態上較為低調,不張揚,更側重于其作為信息載體的定位。
風景道的旅游服務設施主要包括游客中心、旅游咨詢點、餐飲點、醫療衛生設施、驛站、碼頭、公共衛生間、住宿點、停車場等,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滿足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的需求,并打造智慧旅游服務設施系統。項目將規劃通過裝設身份識別系統、防火監控系統、信息發布平臺、GPS車輛調度系統、智能導游、交互式購物平臺等數字化、智能化項目,建設智慧風景道,推廣邊界安全、科技體驗的智慧旅游系統。
風景道沿線村莊經五水共治整治后,污水處理情況有一定的改善,但仍未貫通市政污水管網,隨著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游客量的增加,將帶來較大的污水處理壓力,建議遠期鋪設市政污水管網,將污水引入污水處理廠,也為南江水質提供保障。
6 結語
近年來我國的風景道規劃在實踐方面蓬勃發展,而生態廊道內的風景道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風景道,既遵循風景道規劃的一般規律,又自有其獨特的規劃方法,其規劃應合理選線,避開生態敏感區,以風景道串連并且整合沿途各級資源點,形成沿線產業協同發展網絡,提升沿線景觀風貌,完善配套設施,并制定生態廊道保護與修復策略,而廊道的生態恢復可以反哺風景道的自然景觀資源,從而讓生態廊道和風景道形成雙贏共生的融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