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鵬 杜學民 魏楚天


摘要:傳統村落是重要的文化景現遺產,而民居建筑又是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重要體現,歷史文化又是村落發展的前提。以撒牛溝村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歷史概況、整體布局、院落分布、建筑和裝飾形式等進行分析,為撒牛溝村保護和發展提供借鑒,也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基礎資料。
關鍵詞:傳統村落;民居;撒牛溝村;歷史;文化
傳統村落帶給人們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巨大的,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智慧,是我國大力保護研究歷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對于傳統村落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民居的保護與修復和傳統文化的傳承。目前,在《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已公布的5批國家級傳統村落中,遼寧地區已有30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朝陽是遼西歷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多民族融合的聚集地。而朝陽縣撤牛溝村是典型的山地型傳統村落,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以山地型傳統村落撤牛溝村為例,對其概況、民居文化及歷史文化進行分析,為保護和發展撒牛溝村傳統文化提供借鑒。
1 撒牛溝村基本概況
撤牛溝村位于努魯爾虎山脈朝陽境內第一高峰——大青山腳下,在西五家子鄉北端,西北側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距西五家子鄉4.4km,距朝陽縣50km。撒牛溝東側與天橋溝隔山相望,東南與西南側分別和簸箕掌村、下新地村相鄰,屬遼西山地丘陵區域。村域自然條件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偏少。最早有一王姓人士從山東省遷徙而來在撤牛溝定居。
2 撒牛溝村民居文化景觀
2.1村落整體布局
撒牛溝坐落于大青山腳下,處在群山環抱之中,自然氣息濃郁。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使村落被農田包圍。村落地勢高低不平,整體東北高西南低、形似簸箕,布局緊湊規則、完美和諧。村莊道路布局形態為典型樹枝狀結構。有一條貫穿南北與外界相連的主干道,村莊北側還有一條東西向的主干道(圖1)。村內其他道路根據地勢和村莊順勢修建,不同路段的道路寬度隨交通量的大小而不同,如同樹枝有不同的粗細一樣,具有獨特的丘陵坡地村莊特色。村莊建筑很大程度上保持著原有的鄉村面貌,其街道巷路、院落格局、建筑風格以及建筑裝飾,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底蘊。各處民居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村莊逐漸形成了地方特色民居、廟宇、磨坊、手工作坊等場所,發展成為完整的村落(圖1)。
2.2院落布局
撒牛溝村民居院落構成要素包括主要居住用房(正房)、次要居住用房(廂房)、倉儲棚、倉房、畜生棚、菜地、院墻。當地院落形式多為一合院占51%、二合院占40%。撤牛溝村大多是一合院。主要居住用房大多位于整體院落的中心靠后位置。正房滿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食宿功能,屋內分為廚房和臥室兩部分。每戶都配有菜地、倉庫。菜地四周用墻隔開,圍墻用石塊堆砌而成與院落外墻相比高度較低。倉庫位于院落的一側或角落,大小由院落剩余面積而定。院落外墻有2種情況:一種是院墻與房屋分開四面獨立圍合而成,還有利用房屋的墻體兼做一部分院墻的情況。院墻采用磚石堆砌,外層用水泥抹面的方式,形成一合院(圖2a)。其中建筑面積約占總院落面積的30%,剩余空地大部分用作菜地。二合院中建筑分為主要居住用房和次要居住用房,次要居住用房大多為儲藏雜物或其他功能,并不用作日常生活起居。院落內都配有倉庫和菜地,有的面積較大的院落還配有牲畜棚,牲畜棚面積占院落面積的極小部分。四周院墻圍合,形成二合院(圖2b)。二合院中建筑面積約占院落總面積45%,和一合院相比建筑占地面積較大,菜地面積較小。
2.3建筑屋面形式
撒牛溝村位于遼寧西部地區,該地區風沙較大。為防止屋頂坍塌的危險,該村落傳統民居采用囤頂的屋面形式。現存房屋經過后期修繕,采用土坯、木頭的混合結構,后覆石棉瓦水泥面加固。傳統民居內部是木質的梁、柱、檁子等結構框架(圖3),檁子上鋪設楸木房笆,房笆為細木條堆砌而成,當地稱為袢子笆,屋頂的外部椽子用水泥砌成。傳統建筑正立面有3種形式:一是整個墻面水刷石抹面;二是窗下部分采用水泥抹面,其余墻面用青石堆砌而成;三是正立面水泥抹面的做法。建筑的側立面用水泥和水泥沙石抹面,在山墻上方有連接的菱形圖案,有部分民居山墻不開窗,直接用石頭砌成。門窗采用傳統的木制門窗。
撤牛溝村的傳統建筑在細節的裝飾設計上無一不體現了居民對于生活的美好期盼。民居正立面多裝飾菱形圖案。山墻上方有裝飾“勤儉持家”字樣。由青磚砌筑的迎風石,有菱形花紋裝飾。迎風石下方的腿石上裝飾彩色的花卉圖案。墻角的條形石,雕刻盤腸圖案。房梢也會裝飾花卉圖案,墻面的裝飾采用石砌花紋或雕刻花紋。這些裝飾元素都體現了極強的裝飾性和人們美好的生活情趣。
3 撒牛溝村非物質文化景觀
撤牛溝村現存的民俗文化有黃河陣、秧歌、廟會、吃會、神仙祭祀等。黃河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間秧歌朝陽社火中的一種。隨著歷史演變,在不同區域形成了不同特色。撒牛溝村黃河陣現在演變成若干個“卍”字組成的循環燈陣,是民間祈福求財、辟邪祛病的燈陣。撒牛溝村黃河陣不用現代燈具,而是沿用最古老的紙包蠟燭。撒牛溝傳統秧歌已有千年的歷史,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歷三月初九是九圣神祠廟會,屆時附近十里八村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絡繹不絕。九圣神祠廟會反映了舊時人們對于自然、天地以及山水等的敬畏,希望與天、地、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撒牛溝村民到神祀內祭神,在神廟門前的廣場上磕頭跪拜,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4 結語
撤牛溝村傳統建筑破壞較少,大多保持了傳統風貌,建筑形式和裝飾元素具有典型的山地村莊特色,為研究遼西地區傳統村落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本村歷史文化悠久,現存遺址豐富,對于研究歷史文化方面也有一定價值。當地民俗文化極具代表性反映了從古至今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隨著撒牛溝村未來的發展,如何保證在未來發展中對民俗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和如何讓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相融合是要解決的問題。要科學保護傳統村落的建筑及文化,使撤牛溝村能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