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軍林 李軍林
摘要: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在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井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擁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和效益,而濕地公園建設既能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又能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地。以陜西岐山落星灣國家濕地公園為例,基于濕地理論,積極探索縣級濕地公園的管理模式。
關鍵詞:濕地公園;建設與管理;對策
陜西岐山落星灣國家濕地公園是國家林業局2013年12月31日正式發文(林濕發[20131243號)批準試點建設,包括渭河岐山段、麥李河全段、石頭河下游河道。公園區域總面積1420.6hm2,濕地面積為960hm2,濕地率為67.6%。落星灣國家濕地公園是秦嶺北麓水系流人渭河形成的河口濕地,是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秦嶺與渭河沖積平原(又稱關中平原)結合部河口濕地的典型代表,是我國內陸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驛站,生態區位重要。
落星灣國家濕地公園內河灘濕地漫布,植被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植物資源豐富,有57科186屬370種,楊樹、椿樹、柳樹、銀杏等高大喬木,蘆葦、香蒲、燈芯草、水蔥、蓮花等多種水生植物。野生動物有5綱45科147種,有黑鸛、白尾鷂、鴛、紅隼、白鷺、錦雞等國家保護鳥類,物種豐富。濕地形態自然,景觀優美。
落星灣國家濕地公園聘請陜西省林業規劃設計院設計總規,規劃為5個功能區:保護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公園以保護濕地生態環境、擴大濕地資源、科學合理地開展生態保護為目的,在保護生物物種資源,調節改善區域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以及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 存在的問題
自從批準試點建設以來,陜西省林業廳、岐山縣人民政府等各級管理部門對濕地公園的建設給予大力的支持和關懷。通過近幾年的建設和管理,濕地公園還處于發展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健全的管理實體,存在許多問題亟需解決,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1.1 濕地公園線多面廣,濕地周邊群眾自覺保護意識薄弱
落星灣濕地公園主要依托石頭河、麥李河和渭河河道設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宣傳、教育工作滯后于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形勢的要求,全社會對濕地的價值和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周圍群眾有私自采砂、開墾河灘種地的行為,對濕地資源造成一定的破壞。由于濕地公園屬公益開放性,聘用管護人員少,給濕地公園管理帶來困難。
1.2管理機構不健全
濕地公園自成立以來,由于受機構編制限制,沒有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由縣林政管理所代管,管理和保護人員均為兼職,沒有專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難以滿足目前濕地建設和管理的要求。
1.3科研、監測及科普宣傳教育滯后
目前從事濕地保護的人員都是林業專業,而濕地保護涵蓋動植物保護、水利、環境保護等綜合素質人才。專業技術人員短缺,技術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科研監測、宣傳教育等設施,日常監測和科普宣傳難以開展。
1.4 濕地保護與利用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較大的矛盾
隨著我國社會和縣級經濟的快速發展及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政府加大對濕地周邊的開發和利用,導致濕地管理壓力日益增加。
2 應對措施
濕地公園的中心任務是切實保護好濕地公園內的濕地生態系統及各種自然資源,尤其是水禽及其棲息地,使濕地生態系統各種組成成分間的相互關系達到協調,以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持續穩步發展。根據落星灣濕地公園現狀,提出以下管理措施,以期落星灣濕地公園步人正軌發展。
2.1健全公園管理體系,強化組織管理
按照《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盡快完善公園管理機構,建立科學有效的濕地公園管理體制和組織管理機構。首先實行領導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形成責、權、利分明,團結合作、相互制約的管理機制。其次量化考核,實行多勞多得,按勞付酬,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再次加強職工思想教育,大力搞好職工的業務培訓,使職工能盡快適應濕地工作的要求,提高濕地公園的管理質量和管理水平。
2.2 強化法制宣傳和教育,正確處理濕地公園保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首先,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在公園人流量大、醒目處設置宣傳牌和警示標語,充分利用每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愛鳥周、法制宣傳月等活動,大力開展濕地保護和法律法規宣講,使濕地保護深入人心,讓人們認識到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其次,完善執法機構,加大執法和打擊力度,嚴厲打擊亂捕野生鳥類和破壞濕地的行為,切實保護好現有的濕地資源。第三,處理好濕地公園與周邊社區群眾的關系。引導周邊群眾科學致富,提高群眾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達到濕地建設與當地社區協調發展。
2.3積極申請國家投資和縣級政府的大力支持
積極申請國家對濕地項目的專項資金,充分利用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大好機遇,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加快濕地建設步伐。同時積極依靠縣政府,實行聯合共建,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實現濕地建設與經濟發展共同繁榮。
2.4 以保護為主,合理開發利用
濕地資源雖為可再生資源,但只有加強保護,才能持續可開發利用,給人民和地方經濟帶來益處,長期造福人類。根據《濕地保護條例》的方針“全面保護、生態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保護濕地刻不容緩。充分發揮濕地的生態功能,濕地開發利用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合理布局,堅決杜絕不合理的各種項目給濕地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性開發。
近年來,濕地已劃人生態紅線,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這給濕地保護提供了干載難逢的機遇。我們一定要加強濕地保護,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落實好,守衛濕地給人類饋贈的恩惠,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真正造福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