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宗教信仰是大學校園客觀存在的現象,新時期信教學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大學生的宗教信仰關系到意識形態安全和校園穩定。本文以云南師大外國語學院為例,由外語專業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和特點入手,從內外兩方面分析原因,并積極探索宗教信仰學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促進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出成效。
【關鍵詞】高校學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管理
1.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及特點
自改革開放以來,一些西方自由主義思想不斷傳入,社會上逐漸出現“宗教升溫”的現象,但宗教信仰人口比例基本在10%-15%之間波動。國際社會調查合作組織(ISSP)2011年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有宗教信仰的人口比例僅為11.23%,與同年參與共同調查的41個國家與地區相比,中國信教人口比例較低。①可見,中國信仰宗教的人口沒有隨著改革開放的加強而增加,基本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
以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看一下外語專業學生宗教信仰的狀況。據2020年初對全院學生進行宗教信仰的排查來看,外國語學院共有學生1914人(本科生1563人,研究生351人),有宗教信仰學生20人(本科生18人,研究生2人),信教學生比例僅為1.04%,遠低于中國宗教信仰人口的總比例,但不能說明大學生信仰宗教的人數極少。
1.1宗教信仰顯性人數較少,隱性人數依然存在
在排查中,少數同學對自己的宗教信仰有明確態度,大多數則是遮遮掩掩。外語專業1.04%的宗教信仰,遠低于我國信教人口比例。我們發現,不少有宗教信仰的學生不愿意承認,所以我們用隱性人數來表述。
1.2外來宗教信仰人數較多,本土宗教信仰人數較少
調查數據顯示,外語專業20名信教同學中,有5名信仰基督教,占25%;15名信仰伊斯蘭教,占75%。宗教信仰類型較集中,都是國外傳入中國的宗教,無人信仰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且女生16名,占80%;男生4名,占20%。
1.3學生對宗教現象與民族習慣認知的界限模糊
據數據顯示,外語專業信教同學中,少數民族比漢族占比較大。20名信教同學中,漢族4人,占20%;回族15人,占75%;傈僳族1人,占5%。少數民族學生信教人數遠多于漢族。此外,少數民族學生對民族習慣與宗教信仰的認知界限模糊,會把民族習慣與宗教信仰混淆。
2.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
從以上高校英語專業調查情況來看,大學生宗教信仰是高校中確實存在的現象,反映出學生的價值取向、心理認知、思想追求等狀態。學生宗教信仰形成的原因,既有個人內部因素,也有社會等外部因素。
2.1內部因素的影響
(1)自我認知不足。大學階段是青年人首次走向社會,并且形成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體系的關鍵時期。②青年學生的三觀正在形成,對一些現象還缺乏準確的判斷。宗教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得到了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大學生遭受挫折時,就有部分同學依托宗教尋求精神和心理的慰藉。
(2)個性彰顯需要。大學生正值青春年華,對新鮮事物極為好奇,且他們逆反和從眾心理較重,這就讓他們對宗教產生了特殊情感。有的同學覺得有信仰,參加宗教活動,是與西方社會“接軌”的方式;有的同學對宗教進行探索和了解,滿足自己的好奇和渴求。大學生不管基于何種心態去信仰宗教,都是他們個性彰顯的需要。
2.2外部環境的影響
(1)社會因素。“宗教是一種群眾性社會現象。宗教的生存和發展,以大量群眾信奉為前提。信教群眾不僅是宗教的載體,更是主體,是宗教中最活躍、最具現實意義的因素”。③由于宗教的現實存在,必然有信奉和追隨者,大學生群體思想活躍,部分同學受宗教的影響而對其產生了信仰。
(2)家庭因素。大學生的宗教信仰部分來自于家庭的影響。有些家族有宗教信仰的傳統,這種現象尤其在少數民族家庭尤為突出。
3.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及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會議上指出:“要加強青少年的科學世界觀宣傳教育,引導他們相信科學、學習科學、傳播科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④高校大學生信教關系到意識形態的安全,因此,加強對高校信教學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尤為重要。
3.1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馬克思主義教育。利用思政教育,強化對信教學生的正確引導,結合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成長規律,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信仰。
(2)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大部分出自于精神慰藉、心靈港灣、思想庇護的需要。很多信教學生的思想活躍但心理卻很脆弱。因此,要利用心理學知識,建立心理干預機制,幫助學生疏導不良情緒,塑造健康的心理。
(3)宗教政策解讀及教育。很多信教學生對國家的宗教政策不了解,如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非法活動等。
3.2充分發揮黨團組織作用推動平臺建設
(1)環境的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不僅為個體價值和行為選擇提供參照,而且對生活其中的個體具有軟約束力,促使個體接受并踐行相應規范。”⑤著力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幫助信教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正確認識宗教信仰,推動和諧校園發展。
(2)活動的組織。利用高校黨團組織,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需求,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在活動中培養信教學生樂觀的心態,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3.3對宗教信仰學生進行精細化管理
(1)一生一檔管理。對信教學生建立一生一檔管理,全方位掌握學生信息,并進行動態管理。通過政策宣講、思想教育、心理引導等途徑,有針對性地對其開展工作,提高思政工作的實效性。
(2)網格化管理。網格化管理是將學校劃分為若干單元網格,組建服務團隊,利用新媒體搭建平臺,從線上線下兩個層面,對學生進行點對點、面對面服務。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在新時代具有新特征,高校學生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新挑戰。高校應正確對待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用正確而科學的方式對其加以引導,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宗教信仰學生進行精細化管理,有效推進高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引領大學生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
通訊作者:朱曉媛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國際社會調查組織(ISSP)的網站:http://www.issp.org.
②王衛東,陳昳茹.中國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現狀及問題[J].科學·經濟·社會,2013(4)
③王作安. 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人民日報,2013.
④習近平出席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6
⑤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8
本文基金項目成果:2019云南省教育廳項目——云南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簡介馬亞娜(1978.7-),女,云南昭通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通訊作者:朱曉媛(1988.2-),女,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學生發展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