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協同育人已經成為一種教育發展趨勢。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卻存在著協同雙方責任邊界模糊、分工不明、職責不明確的混亂現象,使得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受阻,德育效果不佳,因此,加強對學校德育邊界的深入理解,是推動協同育人優化升級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協同育人;學校德育;邊界
1.協同育人視角下學校德育之可為
1.1學校德育,可以構建家校協同育人平臺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承擔培養人這個艱巨而復雜的教育工程。”中國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里有句話:“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們可以得出無論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同等的重要性。孩子的全面發展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協同育人,只有充分發揮雙方的教育優勢,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一定要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部陳寶生部長也曾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德育工作中家庭教育的作用舉足輕重。家校協同育人是一種家庭與學校和諧協同的教育實踐方式,也是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
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要積極搭建家校協同育人平臺,比如設置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利用豐富多樣的渠道去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觀察行為表現,根據家長的反饋來調整學校的服務,改進教學方法,同時學校又能幫助家長提高家教水平。這就構成了一個雙向臨街動態,全面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1.2學校德育,可以構建社會共育機制
古人有云:良禽擇木而棲。孟母三遷,以仁為鄰,擇善而從。社會環境具有文化性和隱蔽性,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社會即課堂,生活即教育。社會環境對個體道德的影響作用是學校德育所無法代替的。在對道德個體進行德育影響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好社會環境的教育力量。
德育作為特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始終是在與環境的不斷交流中存在和發展的,環境是德育活動的舞臺,是引發德育活動、影響德育過程和結果的信息源。隨著社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其對德育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社區環境對學校德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1)激發德育活動的動機;(2)提供德育的材料;(3)影響德育的效果;(4)推動德育教育的發展。社區教育與學校德育聯系協調發展互動,能夠滿足人的自身發展需要,社區教育創造了有利于學校德育的社區氛圍,同時又彌補了學校德育的不足。
整合教育資源,構建社會共育機制。要積極開展與本地各部門各單位各組織進行經驗交流、共享教育資源,發揮各單位領導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統籌多方聯動,構建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的育人平臺,促進青少年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2.協同育人視角下學校德育之不可為
2.1學校德育,不可與課堂教學相分離
在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會把德育和教學分割開來,甚至錯誤的認為德育是教學的附加任務,抽出時間和精力去搞德育工作會耽誤正常教學,然而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德育工作猶如磨刀,而教學活動猶如砍柴。我們不應把德育工作與教學活動割裂開來,應該更注重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把德育工作貫穿于日常教學的始終。提倡“課程門門有德育,教師人人講育人”,德育工作與各科課堂教學活動協同推進,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有機統一。
(1)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是開展德育工作的主戰場。課堂不僅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場所,開展教學工作的地方,教書育人,這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教學工作的同時,自己的人格魅力、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也在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產生德育情感。教師不僅是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是德育工作者,因此課堂教學中德育功能的滲透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具備的技能。課堂教學中,學科知識與德育內容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同時潤物無聲的感染學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論是講授學科知識還是開展德育活動,都需要科任教師一起配合完成的,要形成“人人講思政,課課能育人”的局面。才能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教學工作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把課堂教學作為德育的主渠道。
(2)德育教育貫穿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德育工作要在教學工作中才能充分發揮作用,也就是德育工作與教學工作是相伴而行,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課堂中每一個細小的情節,都可以變成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機,無論是在課前、課中或課后,教師都要結合實際情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科學設計教學環節,把德育內容落實到實處。
(3)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相互推動,相互融合。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要掌握好,要充分挖掘課程思政的德育元素,除了思政課程,其他學科每一個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知識,我們要給予學生價值引領,比如音樂課中;可以引領學生們感受音樂中流露的情感,感受那種蓬勃向上的精神,體育課中;引領學生去學習拼搏精神、堅持到底的毅力,美術課中;培育學生們的審美情感,用心靈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每個學科都有自己育人的元素,構成學生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成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滲入德育教育,二者相互推動,共同發展。
2.2學校德育,不可與社會實踐相脫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和掌握,學校德育的實效性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檢驗。如果理論不去指導實踐,只是進行單純的理論說教,那么德育就不可能做到知行統一。一個人要將德育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只有通過在實踐中經歷知情意行的磨練,行為表現才是德育的歸宿,所以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幫助學生樹立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途徑,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既能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1)融入社會,加深社會責任意識的認知,在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切身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效,感受中國制度的優勢,從而激發愛國情感,排樣社會責任意識,勇當中國的時代新人,挑起重擔。
(2)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包含著各種思政教育因素,學生能時刻能夠受到感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的改革進程和實踐過程中,可以領略到中國這些來在各個領域取得的的偉大成就,這就加深了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3)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新時代的新生兒沒有經歷過什么大風大浪,他們能夠承受的壓力是相當有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能力。在實踐中能夠錘煉品格,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社會實踐活動豐富、拓展了德育的內涵,使德育立德樹人的作用更加的突出,德育工作因為有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育人的效果更加有成效。
作者簡介:韋艷美(1993-),廣西南寧人,南寧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