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1964年9月,教育系大部分師生到河北參加“四清”運動一年。我因體檢發現肺炎,需休息。教育系主任于陸琳說,就去籌備《外國教育動態》吧,又派黃菊美協助我。
此前,1961年教育系在翻譯室基礎上,成立了外國教育研究室。把懂外語的部分老師調到該室,包括遲恩蓮、周蕖。歐陽湘任主任、符娟明任副主任兼支部書記。
1965年9月,由國務院外事辦批準,教育部在高等學校成立了四十多個外國問題研究機構。我校建外國教育研究室、蘇聯哲學研究室、蘇聯文學研究室、美國經濟研究室。外國教育研究室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應屆畢業生宋文寶、黃麗珠、林冰等分配加入。年底,四個研究室合并為外國問題研究所,獨立建制。黨委副書記謝芳春任所長,劉寧和我任副所長(兼),畢淑芝任直屬支部書記。
當時中宣部提出,要為地區一級干部了解外國教育辦一個內部刊物:《外國教育動態》。為了正確引導,每篇文章前都要擬有編者按語。按語和選稿要送中宣部教育處審查。自1965年秋天開始出版試刊,至“文化大革命”前共出試刊2期,正刊3期?!拔幕蟾锩敝型??/p>
1979年1月,撤銷外國問題研究所建制,成立外國教育研究所,我兼任所長,畢淑芝為書記。改革開放以后,大家迫切要求了解國外教育發展的情況和經驗。為了促進《外國教育動態》的復刊,我就給當時國務院主管科教的方毅副總理寫了一封信,說明《外國教育動態》的背景,希望《外國教育動態》能早日復刊,并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方毅同志很快就批準同意。于是《外國教育動態》在1980年正式復刊,為此,我特地請了趙樸初先生題了刊名。
《外國教育動態》的出版遇到了許多困難。因為沒有經費支持,許多出版社都不愿意接受。后來通過翻譯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與天津教育出版社建立了良好關系,他們同意出版。當時對編輯方針上又有了爭論,我們希望全面介紹發達國家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因為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急需人才,恢復高等教育的秩序,培養專門人才是當時的重點。但是出版社從發行的角度考慮,希望內容以中小學教育為主。經過雙方磨合,兩者兼顧,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兩年,最后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接手。
那時編輯條件很艱苦,沒有電子設備,送稿校對都需要編輯親自到天津去。開始時除由郵局發行外,還自我發行,每期出版,研究所的同志都全體上陣,大家動手打包再送郵局寄出。1992年改為比較教育研究會會刊,更名為《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從雙月刊改為月刊;2003年,又把64頁增加到112頁。2012年得到社科基金首批學術期刊資助。
我一直認為開展比較教育研究、雜志編輯,首先要把資料工作搞好。外國教育研究所訂有許多外文報刊雜志,我們就大家分工,每人負責幾份報紙和雜志,把主要文章做成卡片,每個月集體交流一次。這個制度一直維持到20世紀90年代初。
我一直擔任《外國教育動態》(現《比較教育研究》)主編,宋文寶任副主編,后來又調來況平和任編輯。宋文寶退休后由曲恒昌任副主編、執行主編,直至2015年,后由鮑東明任執行主編。當初《外國教育動態》編輯要經過集體審稿選稿。作者投來的稿子,要經過我和周蕖、曲恒昌、曾昭耀等初選,認為可采用或修改后可用的再交宋文寶、況平和去編輯處理。此項工作在我任副校長期間也沒有中斷過。不幸的是,曲恒昌教授于2020年1月23日去世,他對《比較教育研究》作出的貢獻,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2020年是《比較教育研究》(《外國教育動態》)創刊55周年。經過比較教育界同人的支持、編輯部的努力,已經成為比較有影響的刊物,為我國教育界了解國際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向、培養青年學者提供了資源。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