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朋朋
作為父母,下班后,也許你要去接孩子放學,也許你正趕回去給孩子做飯、輔導功課,下班后的時間都與孩子掛鉤。這些都無可厚非,這是做父母的天性使然。但是大家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合格的父母嗎?我們有教師資格證,卻沒有“為人父母證”;我們可以說是專業教師,卻不能說是專業父母。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和一名年輕媽媽,筆者更是有很多困惑,于是讀書、學習。
現在,人們已經普遍認同孩子從小就要接受家庭教育,到了入園、入學年齡,要接受學校教育。我們總提教育,何謂教育?《說文解字》給出注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現在通常所提的教育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上的教育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的教育則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家庭教育無疑也是教育的一種,屬于廣義的教育。
我國歷來重視家庭教育,有關家庭教育的文字或集結成書,或散落于篇章、段落、句子之間。例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戰國策·趙策》)、“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省心錄》)、《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三字經》《弟子規》《傅雷家書》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場所,恰當的家庭教育即是最好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孩子身上,我們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可見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之大。“養不教,父之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多數父母,特別是像筆者一樣的年輕父母,養育孩子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照書養或是憑著本能養,好像都不太恰當,如果能將二者結合,也許會少走些彎路。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是另一本家庭教育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姊妹篇,作者是著名的家庭教育學家尹建莉。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相比,這本書采用案例寫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拓展為更多的孩子,展示了更多孩子的教育生活,寫作風格上保持了學術性與文學性兼備的特點。
正如書中序言里所寫的,在這本書中,作者的角色從家長轉變為研究者,寫作更進一步地從個體經驗拓展到群體經驗,從經驗理性進入學術理性,從個案思考拓展到對更廣泛社會教育問題的關注。
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緊貼當下教育現實,還原教育真相,讓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復雜,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樸素而簡單的。作者依據經典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對家長面臨的種種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解讀,并指出教育面臨的種種誤區,同時為讀者提供了許多可操作的方法。
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此書不是一本晦澀的純理論著作,而是理論與鮮活的案例相結合,作者將她的理念融入一個個案例中,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雅俗共賞。
通過閱讀,筆者發現這些案例有以下特點:
基于問題的提出。作者在書中呈現了大量案例,這些案例不是簡單地列舉,而是基于基礎問題的提出或理念的證明,以單個案例或一組案例的形式探討一個主題或問題。
切入點日常生活化。書中大量的案例都是家庭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甚至不可回避的事情,如胎教、母乳喂養、入園、孩子吃手、尿床、說臟話等,對于絕大多數家長而言,仿佛說的就是自己的身邊事,可借鑒性非常強。
呈現方式多樣化。書中不僅有正面的案例,也有不少反面的案例,兩方面案例與作者的評析相結合。有些案例,作者以受咨詢者的角色出現,以咨詢人的視角呈現案例,對事情進行梳理。案例呈現的基本思路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給出建議)、后續反饋。
案例的時間跨度長短不一。有些案例只是呈現一個現象或事件的某一個階段,三言兩語即可帶過;有些案例的時間跨度較長,一個案例甚至記錄了一個人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乃至工作后的狀況,篇幅較長。
案例與理念融合。作者通過分析這些日常的案例,推測多數人的家庭教育狀況,總結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或道理;同時,作者將理念通過案例的方式表達出來,案例又映襯了理念。
透過這些案例分析,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關于家庭教育理念的主要思想是尊重和自由。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是相互的,父母不能一味要求子女尊重家長,同時也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多數人都認可“孩子和孩子不一樣”,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得到尊重。可是,當家長面對一個具體的孩子的“不一樣”時,表現常常令人擔憂。
盧梭說:“孩子和成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們能夠運用他們的自由。”弗洛姆也說過:“在一切愛的關系中,自由最重要。”教育的對立面是控制,家庭教育要發展孩子的自由意志,不限制即是培養,家庭教育要減少束縛。
這本書帶給筆者一些思考:什么才是父母留給孩子的真正財富,怎樣做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觸龍說趙太后》中提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三字經》有言“人遺子,金滿盈,我教子,唯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勵”。
相信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每個家庭都會盡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都說孩子的錢好賺,各種特長班、課外輔導班,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有些家長送孩子去早教,送孩子去學畫畫、跳舞、跆拳道、武術、足球、籃球、乒乓球、書法……孩子的課程排得滿滿的,家長陪得也很辛苦。
鍛煉身體、培養技藝,家長的初心都是好的,但往往容易只關注孩子在各輔導班之間奔波、考級,疏于關注孩子的內心。有些孩子的才藝確實很優秀,但經不起挫折,有點風吹雨打,就承受不了;也有些孩子的品質堪憂,無法與才藝匹配。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三寶”,也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三件禮物—閱讀、自由、良好表率。閱讀不僅可以發展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心理品質,潛移默化地讓孩子走向優秀。自由意味著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良好表率則是家長給孩子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以身作則,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這本家庭教育著作該如何讀呢?給大家推薦幾種閱讀方法。
增加次數,多讀幾遍。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好書不厭百回讀。日子每天都是新的,生活、工作都在不斷前進,同一本書,增加閱讀次數,多讀幾遍,相信每次讀,會有不同的收獲。
對照自身,對比閱讀。書中提供了大量案例,這些案例都源自真實的家庭生活,都是我們生活中常遇到的各種瑣事,胎教、紙尿褲、月嫂、入園等。如果自己遇到會怎樣做?書中給出了什么建議?哪一種更好?針對每個主題、每個問題,作者都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法,家長還需要尋找更多可能的答案。
歸納總結,量身定制。書中提供了不少案例,但不能囊括所有的家庭生活,因為生活是豐富的,每個家庭的故事都不一樣。讀者可以從書中案例得到啟迪和借鑒,鏈接個體的生活體驗,以自己的孩子為中心,探究適合自己孩子的、適合自己家庭的家庭教育準則。適合自己的家庭的,才是最好的。
這本書不僅要推薦給家長看,也要推薦給教師看,因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緊密聯系、水乳交融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產生的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別。這本書里舉了一個例子。一個男孩的早期教育做得非常好,很聰明,記憶力非常好,從小就閱讀了大量書籍,讀幼兒園大班時,就可以自己看兒童版的《三國演義》;一年級入學,學校組織了一場智商測試,在兩百名學生中,他排第一。這個男孩被年級組長“搶”到自己的班里。年級組長非常嚴厲,對學生要求很高。男孩入學后上課不注意聽講、喜歡講話、偷偷把小說帶到學校看等,老師幾乎天天都在糾正孩子的毛病,并經常給家長打電話,甚至在家長會上點名批評。男孩的媽媽很要強,一接到老師的投訴就批評孩子,甚至還動手打過幾次。小學六年,在家長、老師的批評聲中,男孩的好習慣并未養成,各方面一路走下坡,成績從前幾名變成倒數,變得極為自卑。中學,也是在家長、老師的批評聲中度過。高考,只勉強考過了本科線。這種“天才”變“庸才”的事,時刻都在發生,悄無聲息,平常而又平靜。
家長交給學校一個可愛的孩子,幾年、十幾年后,我們還家長一個什么樣的少年、青年?
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旅途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進入學校之后,沒有比老師更高更大的“專業人士”。希望家長和教師,有時間可以讀一讀這本書,也許會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啟發。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同樂學校)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