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高校研究生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程度關系到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以及民族團結。當前信息渠道多樣化,多元化的社會思潮不斷沖擊著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在此背景下,黨和政府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要戰略任務。民族高校研究生作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中間力量,其意識形態問題是關系到能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穩定發展的堅固基礎。因此探討高校少數民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勢在必行,對于實現高校文化和諧共生與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民族高校;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集體民族認同,核心內容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
民族高校的研究生群體包含了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也包含了一部分漢族學生,同時作為高等教育的培育對象,研究生群體具有更加成熟、文化水平更高、發展路線更為清晰等特征。所以民族高校研究生在維護民族團結這一課題中起著帶頭作用,其中的少數民族研究生是建設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主力軍,也是高校和諧穩定發展的基礎。因此,加強民族高校研究生群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使之成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志青年就變得十分重要。
1.民族高校研究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
1.1深化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民族高校中的少數民族研究生是各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知群體,是當地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提高少數民族研究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增強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情懷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曾指出:“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點對于民族高校來講有為重要,在民族高校中,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的交融更為明顯,對于民族高校的研究生群體來講,該群體的整體年紀相較于本科生更大,會表現出更加成熟的特征,但同時也會出現主觀想法更加強烈的情況,因此民族高校需要重視校園民族團結教育,將其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中,以便于進一步的促進民族高校學生之間的團結互助。高校對少數民族研究生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也是深化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必要環節。
1.2堅定民族高校研究生的理想信念
民族高校研究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方向是擁護黨的領導,認同中華文化,堅定共同理想信念。多數少數民族研究生在升學之前沒有走出過民族地區,受到當地文化和生活氛圍的熏陶,會表現出對于其他文化的不理解和難認同,加之研究生群體在畢業后投身各行各業,促進相關事業的發展,特別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來講,研究生群體更是帶動當地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研究生階段,不僅僅是要提升對于研究生群體的專業能力,更是要引導好他們思想上的進步,要明確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是一體的,國家的進步才能促進各民族的共同進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因此,高校要牢牢把握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重要性,把培育具有“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少數民族研究生作為自己的擔當使命。這不僅關系到高校育人目標的順利推進,也關系到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1.3確保高校安全穩定全面發展
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各民族繁榮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校園的安全穩定是高校能否專注培養人才的重要前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帶來高校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在生活態度和行為上形成更為融洽的關系,減少矛盾的產生,讓各個民族打破文化邊界,建立其共同的信仰,讓各民族既富有特色又融匯共通。同時,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下,高校各民族學生思想交流會更為便捷通暢,價值觀追求會更為接近,這樣就容易建立起擁有共同價值觀的高校學生群體,這對于高校的穩定發展,促進族際交往具有重要意義。
2.民族高校研究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境遇
2.1負面思潮的影響
目前人類正處于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獲取信息的方式層出不窮,便捷程度逐漸提高,學生群體甚至不需要自己尋找就會被動的接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同時社會思潮多種多樣,負面思潮更是披著真理的外衣,讓未步入社會的學生群體難以辨認,讓一部分意志不堅定的少數民族研究生深陷錯誤的觀點。例如當前一些西方國家打著“民主和自由”的旗幟惡意詆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些錯誤的思潮會削弱部分民族高校研究生對偉大祖國制度及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認同。他們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的錯誤觀點會影響民族團結穩定,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
2.2高校培育資源不足
研究生群體因所學知識專業性相比大學生群體又上升了一個臺階加之課業負擔相對較重,所以很多時候會更加專注自己的專業課學習,具體表現為對于思政課興致缺乏,同時研究生教育階段,學校會減少對于選修課的課程要求,這就導致研究生群體很難直接接受到較為集中的共同體意識教育。目前高校人員一般是由教師崗的教學人員和管理崗等非教學人員構成。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過程中,往往都是通過思政課堂來進行傳播,其他途徑的傳播率不高,這就造成了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過程普及途徑不足的問題。其次,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雖已做到全覆蓋,但此類課程往往由于專業課教師與學生溝通不夠、授課形式枯燥乏味、課程平臺建設滯后等原因也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的推進產生影響。
2.3“共同體”培育不足
高校校園文化本應是一個由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多元文化,它不僅包括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也包含各少數民族富有特色性的獨特文化。然而當前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針對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基本處于一個忽視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動。同時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式增長對部分少數民族研究生產生影響,使其不認同本民族優秀文化甚至出現抵觸情緒。高校各民族學生間“共同性”不足容易導致校園矛盾與沖突進而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
2.4培育體系不健全
完善的培育體系對于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高校在培育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仍舊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高校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缺乏針對民族團結教育或民族共同體培育的相關課程,僅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民族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也結合較少,導致部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對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不認同。此外,高校中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民族團結教師數量較少或者直接缺失,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開發出能引起少數民族研究生共鳴的方面,這對于部分少數民族研究生來說效果較差,不能達到意識形態教育的目的。
3.民族高校研究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3.1思想教育要融入民族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重要途徑。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設置上,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相關理論融入進去,充分發揮課程體系的作用。比如在課程內容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其編入課程體系中去,讓各民族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璀璨歷史的教育。同時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作為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核心,讓學生對民族共同體理論有更好的理解,進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工作。此外,要加強民族高校研究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團結教育,讓他們自發的認同中華文化進而不斷增強民族間的凝聚力。
3.2建立高校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體系
各高校是學生培育的責任主體,也是重要的育人平臺。因此,各個高校可以成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領導小組,由校黨委牽頭,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及相關職能部門管理干部組成。各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要明確第一責任人,找準各自定位和工作職能,同時為避免培育工作流于形式,各部門要建立相關考核制度和責任清單,根據指標對相關人員進行考核,根據責任清單追究相關人員責任。此外,從學生方面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培育細化成若干指標融入到學生評獎評優和就業中去,加強對學生思想方面的考評以促進全校上下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合力。
3.3培育榜樣先鋒
榜樣是實際學習生活中最直接的引領,樹立民族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標兵對民族高校研究生的思想引領、價值觀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要重視少數民族研究生先進典型的遴選和培育。少數民族學生典型是少數民族學生中具有堅定政治理想信念、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他不僅是聯系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關系紐帶,也是依靠自身體現的正能量影響其他少數民族學生的標兵榜樣。對于高校中年齡相仿、經歷相似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少數民族學生典型的出現會對其他少數民族學生帶來強烈的情感共鳴,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對少數民族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3.4結合高校地方優勢資源
高校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依靠學校思想政治課程的知識傳授,也應當重視其他相關活動的應用。例如高校團委可以組織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動或根據高校自身情況設立民族團結主題教育活動月,通過活動展現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促進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互動交流,相互認同各自民族文化,讓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找到存在感和幸福感。此外,各民族高校也可以結合高校所在地方民族旅游資源或城市文化內涵,推動少數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2]陳鳳林.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4):52-56.
[3]王易,陳玲.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問題及路徑選擇[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4):48-53.
[4]李靜,侯小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路徑[J].中國民族教育,2019(10):43-44.
基金項目: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項目名稱:鑄牢民族高校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項目編號CX2020SP143)資助。
作者簡介:李茜(1994-),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