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萌 王怡



摘要:以秦巴山區丹鳳縣為例,運用回歸方程和Pearson相關系數法對2013—2019年的扶貧投入與產出數據進行評價分析,研究發現扶貧資金投入的直接效益顯著,對貧困發生率的直接作用效果大于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直接作用效果,扶貧資金投入類別對農民收入和支出結構產生了顯著影響。基于此,提出優化扶貧資金配置結構、創新扶貧資金融資模式、健全扶貧資金考評機制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和政府調整扶貧資金投入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深度貧困縣;扶貧資金;脫貧攻堅;效益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9.9;S-9?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8-016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8.033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benef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investment in deep
poverty counties:Take Danfeng county in Qinba mountain area as an example
GUO Meng1,WANG Yi1,2
(1.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Shaanxi, China;
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Abstract: Taking Danfeng county in Qinba mountain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used regression equation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input and output dat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2013 to 2019.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rect benef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investment was very significant, and the direct effect on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was higher than the effect on disposabl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The typ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investment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farmers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structur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innovate the financing mod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so as to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and the government to adjust the investment polic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Key words: deep poverty county;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poverty allevi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扶貧資金投入一直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保障。2013—2019年,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持續增長,年增幅達21%,各省、市、縣地方財政也根據脫貧攻堅和自身財力情況,逐年加大資金投入規模,有力地保障了脫貧攻堅的順利進行。深度貧困縣作為集中性區域貧困的典型,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中央政府在扶貧資金投入方面持續向深度貧困縣傾斜,為深度貧困縣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然而,隨著脫貧攻堅不斷深入,深度貧困縣扶貧資金的投入效益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呈現出邊際效用遞減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脫貧進程。基于此,對深度貧困縣的扶貧資金投入效益進行評價和分析,對政府調整扶貧資金投入政策、提升脫貧成效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文獻回顧
學術界關于扶貧資金投入效益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成果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特別是脫貧攻堅以來,專家學者圍繞扶貧資金的減貧成效和邊際效用遞減開展了深入研究。陳衛洪等[1]以貴州省為例研究發現扶貧資金投入與農民純收入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正向均衡關系。徐孝勇等[2]以四川省國家級貧困縣為例測算了中央扶貧資金及其分項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的不同影響。李盛基等[3]通過對扶貧資金與農村貧困進行理論分析,測度了扶貧資金結構的動態減貧效果。高波等[4]從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有效性視角構建績效評價體系,提出以綜合績效考核引導扶貧資金投向從而減弱財政資金的扶貧效果邊際效用。程穎慧[5]深入分析了中國農村扶貧資金的投入模式及其扶貧效果,提出提高扶貧資金績效的對策建議。劉林等[6]以新疆為例研究發現扶貧資金投入對扶貧的廣度和深度作用明顯,而對貧困強度作用不明顯。孫群力等[7]以廣西貧困縣為例構建扶貧資金使用效率評價指標體系,驗證了扶貧資金投入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賴小妹等[8]基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央扶貧資金的減貧效應,研究發現扶貧資金對農村貧困和經濟增長短期效果不顯著但長期正向影響貢獻度較大,并呈逐年遞增的趨勢。范子英等[9]運用雙重差分方法評估了財政扶貧資金效益,發現強化扶貧資金管理能有效提升農村的人力資本,有助于縮小區域差距。綜合相關研究成果發現,當前對扶貧資金問題的宏觀研究較多,微觀研究偏少,針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深度貧困縣的研究相對欠缺。因此,本研究試圖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以期達到充實理論、提供參考、指導實踐的目的。
2 深度貧困縣扶貧資金投入綜合效益評價
2.1 案例地域概況
丹鳳縣地處陜南秦巴山區,是陜西省政府確定的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屬于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經濟社會、貧困人口等因素的影響,丹鳳縣長期存在資源短缺、生態脆弱、基礎設施不足、市場發育不良、人力資本匱乏等發展困境,全縣貧困村占比57.42%,貧困發生率43.7%。根據丹鳳縣人民政府和扶貧開發局官網公開數據,2014—2019年丹鳳縣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8.6億元,累計脫貧23 313戶81 447人,8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43.7%下降到2019年的1.02%,并于2020年2月實現脫貧摘帽。丹鳳縣的貧困特征在秦巴山區深度貧困縣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扶貧資金投入效益評價和分析成果可以為同類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借鑒和參考。
2.2 模型設定和變量選取
采用一元回歸方程對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如下:
[yi=β0+β1xi+μi]
其中,[y]是被解釋變量(貧困發生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是解釋標量(扶貧資金的各類投入)。由于受到農業生產周期性的影響,每年扶貧資金投入對產出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采用2013—2018年的扶貧資金投入對應2014—2019年的各項產出指標。
2.3 數據來源及說明
選取丹鳳縣2013—2019年各項扶貧資金投入和產出的統計數據,數據來源于丹鳳縣人民政府和扶貧開發局官網。其中,扶貧資金投入數據為2014—2019年丹鳳縣脫貧攻堅項目庫,產出數據為2015—2019年丹鳳縣貧困發生率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 評價結果及分析
利用2013—2019年統計數據,運用SPSS軟件估算貧困發生率[y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2]與扶貧資金投入[x]的關系,分析結果如下:
[y1=34.437-0.995x],R2=0.990,F=284.957;
[y2=7 571.610+0.977x],R2=0.955,F=63.407。
模型通過顯著性檢驗,丹鳳縣扶貧資金投入對貧困發生率的彈性為-0.995,即扶貧資金投入每增長1%,貧困發生率相應降低0.995%,回歸方程擬合度R2等于0.990;丹鳳縣扶貧資金投入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彈性為0.977,即扶貧資金投入每增長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應增長0.977%,回歸方程擬合度R2等于0.955。以上方程較好地擬合了樣本數據,說明丹鳳縣扶貧資金投入對貧困發生率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著非常強的相關性。
從評價結果來看,扶貧資金投入對貧困發生率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解釋力都很強,說明在丹鳳縣脫貧攻堅進程中,扶貧資金投入發揮了重大作用,直接效益顯著,扶貧資金投入可以直接幫助貧困戶脫貧。但相比而言,扶貧資金投入對貧困發生率的直接作用效果更加明顯,大于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直接作用效果。
3 扶貧資金對農民微觀收入與支出的評價分析
3.1 評價方法
運用Pearson相關系數(r)來衡量變量之間關聯的緊密程度,數據來源于丹鳳縣人民政府和扶貧開發局官網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r=(X-X)(Y-Y)(X-X)2(Y-Y)2=lXYlXXlYY]
[lXX=(X-X)2]
[lYY=(Y-Y)2]
[lXY=(X-X)(Y-Y)]
其中,X、Y是變量,[lXX]表示X的離均差平方和,[lYY]表示Y的離均差平方和,[lXY]表示X、Y的離均差積和。[r]的取值為-1≤[r]≤1,[r]>0表示正相關,[r]<0表示負相關,[r]=0表示不相關。|r|表示2個變量的相關程度(表1),數值越大相關性越強,反之亦然。
運用SPSS軟件對丹鳳縣2014—2019年12類扶貧資金投入類別、4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結構和8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結構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見表2。
3.2 結果分析
從扶貧資金投入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響來看,各類扶貧資金投入都對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的正向作用,其中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崗位、健康扶貧、危房改造、生活條件改善6類與工資性收入的相關度極高,正向作用最為顯著;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崗位、健康扶貧、危房改造5類與經營凈收入的相關度極高;產業扶貧、公益崗位、健康扶貧、危房改造、生活條件改善5類與財產凈收入的相關度極高;就業扶貧與轉移凈收入的相關度極高。
從扶貧資金投入對農民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來看,就業扶貧與食品煙酒、衣著、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6類的相關度極高;產業扶貧、公益崗位、危房改造、生活條件改善、村基礎設施與其他用品及服務的相關度極高。
4 小結與對策
4.1 小結
綜合扶貧資金投入對深度貧困縣宏觀和微觀效益的評價結果,扶貧資金投入的直接效益非常顯著,對貧困發生率的直接作用效果大于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直接作用效果,扶貧資金投入類別對農民收入和支出結構產生了顯著影響。其中,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崗位、健康扶貧、危房改造、生活條件改善6類對工資性收入的正向作用最為顯著;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崗位、健康扶貧、危房改造5類對經營凈收入的正向作用顯著;產業扶貧、公益崗位、健康扶貧、危房改造、生活條件改善5類對財產凈收入的正向作用顯著;就業扶貧對轉移凈收入的正向作用顯著;就業扶貧對食品煙酒、衣著、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6類的正向作用顯著;產業扶貧、公益崗位、危房改造、生活條件改善、村基礎設施對其他用品及服務的正向作用顯著。
4.2 對策建議
4.2.1 優化扶貧資金配置結構 扶貧資金配置結構的優化關鍵在于瞄準扶貧對象進行重點投放,使扶貧資金與區域精準扶貧的實際需求相匹配[10]。扶貧資金的投入和使用必須能使貧困戶真正增加經濟收入,提高其生產參與度,實實在在受益。因此,扶貧資金的投入必須從貧困地區的實際出發,以致貧原因為主要依據,合理配置短期、中期和長期資金投入項目,充分考慮貧困群體的自身能力和需求以及區域可持續脫貧的實際,使得扶貧資金始終與精準扶貧的最終目標保持一致,切實提升扶貧資金的減貧效益。
4.2.2 創新扶貧資金融資模式 深度貧困縣扶貧資金投入的主要來源是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社會資本投入嚴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扶貧開發的可持續性。因此,要保證充足的扶貧資金來源和可持續脫貧,就需要創新扶貧資金融資模式,采用市場思維,動員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以市場化手段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深度貧困縣在扶貧資金投入中要靈活運用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力求市場化競爭性配置,引入PPP創新與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創新的戰略意識,以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為引子,拉動社會資本、民間資金、商業金融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為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發力,從而形成多元共治的可持續脫貧模式。
4.2.3 健全扶貧資金考評機制 扶貧資金投入效益的提升需要科學的考評體系與之配套[11]。為了避免出現“撒胡椒面”等扶貧資金使用效率低現象,政府機構必須建立健全扶貧績效考核體系,將扶貧資金內部監管、社會監督、外部審計等機制有機結合,積極引入第三方獨立機構參與監督評價,構建問責與獎懲的激勵機制,堅決杜絕扶貧資金挪用、錯誤投向和低效使用等漏洞,以扶貧資金管理的優化促進整體扶貧績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陳衛洪,謝曉英.扶貧資金投入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分析——基于貴州省1990—2010年扶貧數據的實證檢驗[J].農業技術經濟,2013(4):35-42.
[2] 徐孝勇,姜 寒.連片特困地區中央扶貧資金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國家級貧困縣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4(10):147-151.
[3] 李盛基,呂康銀,孫 曄.中國扶貧資金支出結構的動態減貧效果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8):117-120.
[4] 高 波,王善平.財政扶貧資金綜合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4(5):86-89.
[5] 程穎慧.我國農村扶貧資金投入和扶貧效果研究[J].農業經濟,2015(9):98-99.
[6] 劉 林,陳作成.扶貧資金投入與減貧:來自新疆農村地區數據的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1):17-22.
[7] 孫群力,朱良華.精準扶貧背景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評價——基于廣西54個貧困縣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7(41):21-27.
[8] 賴小妹,徐 明.中央扶貧資金投入的減貧效應與益貧機制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8,34(24):129-133.
[9] 范子英,高躍光.財政扶貧資金管理、支出激勵與人力資本提升[J].財政研究,2019(3):14-29.
[10] 郭 萌,王 怡.扶貧瞄準的執行偏差與路徑優化[J].商洛學院學報,2019,33(3):6-11,73.
[11] 王 怡,周曉唯.精準脫貧與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于2010—2017年扶貧經驗的理論和實證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6):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