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瑩
在學習基于敘事基礎上的生涯規劃和閱讀很多心理書籍之后,我發現,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多了一份耐心,更能聽懂孩子語言深處的心理機制,每每在面對孩子的情緒的時候更能冷靜下來,不被情緒左右。去傾聽孩子內在的需求。
某一天,小邱哭訴:“機器人太難了,我不想學了,我退出行不行?”
我:“很難對嗎?我在機器人上真的無法給你提供更多的幫助,就靠你自己了,但是你考慮好現在退出嗎?可是不太好啊”
小邱:“怎么,退出還不行?不學了還不行,沒啥不能放棄的!”
我:“你說的好有道理,我都無法反駁了,確實沒啥是不能放棄的”“但是,放棄是有代價的,你考慮好了后果沒?”
小邱:“能有啥后果,我自己不學能咋地?”
我:“機器人學習不是你自己單打獨斗的項目,是你和小朋友一起組隊進行的,你們學了有一段時間了,你現在撤退,你讓其他小朋友怎么辦?缺少成員就不能成功組隊參加比賽,不是把其他同學也耽誤了嗎?”
“確實沒什么是不能放棄的,但是在這件事情上堅持下去也沒什么,另外,所有的放棄都會有代價的,想好后果,能否接受?是否觸及底線原則?”
“你只是在學習上遇到點困難,我們找老師,媽媽爸爸教不了,還有老師呢,沒有老師不喜歡學生問問題的。”
小邱:“那好吧,我在堅持堅持”
以上的對話是發生在假期的,寒假因為疫情,應該上的課沒有了,孩子自己閉門造車確實很艱苦,同時,孩子正處在青春期,在家里憋著天天情緒大爆發,每天都要去面對孩子和父親的情緒溝通問題。我必須冷靜下來,同時去傾聽每一句抱怨背后蘊含的問題。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美好,通過這次對話,我認識到,我的孩子是個很有責任心的孩子,自己面對困難想放棄了,但是給與他責任,他也是能夠擔當的。
用敘事的語言跟自己孩子對話始終我做得不好,也是經常被情緒左右,但是這次對話我明顯的認識到了,我是在運用敘事的語言,尤其是“你說的好有道理,我都無法反駁了,確實沒啥是不能放棄的”“但是,放棄是有代價的,你考慮好了后果沒?”用這樣的話和孩子共情,認同孩子,就極大撫慰了孩子暴走的情緒,馬上感覺孩子就平靜下來了。真的就像黃錦敦在《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里說的那樣“敘事,常常在贊美生命。能進入這座敘事的花園,我心懷感恩”。
這次對話是無準備發生的,事后復盤,我覺得我應該要做得更好才行。今天我們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孩子們被以愛的名義給予的太多,而無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認為大人做得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這就剝奪了孩子發展出對自己的信念——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的機會。但我們為人父母總是會犯這樣的錯誤,因此,我們要隨時體察情形,并創造機會,讓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作出貢獻,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很遺憾,我的兒子出現了上述的情況,恰恰是我犯了這個錯。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所必須的7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對自己在重要關系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兒”,
內醒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并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人際溝通能力強——善于與他人合作,并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后果,
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具備這七項能力,一個人無論學習成績如何一定會成人并走向成功的。對照這七個能力,雖然面對困難第一選題逃避思維是男孩的思維特性,但是如果我更加注意就會有意識的培養第三個能力,讓孩子隨時都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出現畏難的情緒就退縮。
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們父母的成長不容易,業已生成的頑疾不好改也要改!當前,察覺是第一步,對我來說——體察我們言行背后的感覺比我們做了什么或說了什么更重要;我們做了什么永遠不如我們怎么做的更重要!體察并調整態度和感覺是自我改變的第一步!用什么來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態度和感覺呢?當然是我們的語氣了!
倒回到開始的事例,我的對話好像更傾向于壓力,而不是贏得孩子對自身責任的認可,孩子本來就是對自身期望較高的,當孩子感受壓力的時候,更是希望獲得愛的力量和幫助的,我給的還有欠缺。同時,我常說“只要努力就會做得更好”這個話其實很無力,同時這句話背后的態度常常是說教和失望。從心里說,這也是作為教師的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男孩時的無力感的表現。
用和善而堅定的語氣,表達鼓勵、理解和尊重的態度。為人師者,為人父母者要時刻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予孩子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這樣才會使我們在對待學生和孩子時更有效果。我們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會更傾向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