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榮
案例:學校要求每位同學上報自己的家長的準確信息,有一名學生就上報了他媽媽的信息,而沒有上報爸爸的信息,我仔細詢問,孩子開始是不想說,后來是說不清楚,我就試探著問他,“你現在跟誰在一起生活呢?”他說“跟姥姥,還有姨家的哥哥,”我就很好奇地問他:“不和媽媽在一起生活嗎?”他說:“媽媽在長春,照顧姥爺。”我一聽就更感到奇怪了,我就試探著問:“你多長時間能見到媽媽一次嗎?”“一兩個月大約能見到一次吧!”我又問他“不想媽媽嗎?”他很自然地回了我一句“習慣了!”我再想和他繼續聊下去,他就不說了,反而給我描述了他此時腦海中的三幅畫面:第一幅是有一塊很大很重的木板從陡峭的山上滾落下來,沖力很大,在滑到一半時,被一個大樹給擋住了,最終沒有掉到山底,可大樹被撞傷了;第二副畫是有一杯清澈的水,被滴進了幾滴墨水,逐漸變渾濁了;第三副畫是有一座房子,它有好幾道門,打開一道,還有一道,打開一道,還有一道。說完三幅畫就沉默了,低著頭,也不看我。我有些不知所措。
沉靜一下,我試著跟他說,“我好像從你的三幅畫中讀出了你此時此刻的內心,想不想聽一下呀?”他遲疑了一下,抬起頭看看我說:“可以!”我說:“從第一幅我看出那塊從山坡上滑下來的木板就是你,那棵擋住木板下滑的大樹就是我,我如果想要幫助你或走進你內心可能會受挫,亦或是受傷,你試圖在告訴我這些,對嗎?”他遲疑了一下說“你怎么看出來的呢?”我一看他又開始和我溝通了,就趕緊說“我學過心理學,多少也懂一些從繪畫中了解人內心的小技巧。”此時,他沒有說話,但是面部表情告訴我,他期待我往下說。我接著說“第二幅畫告訴我,你本來是一杯清澈的水,而現在被墨水弄渾濁了,對嗎?你想告訴我的是面對家庭的現狀和周遭的環境你很糾結、很有壓力、也很無奈,對嗎?”他看我的眼神有光了,而且他有些激動地說:“你說對了,是的,是的!”我很高興,我能激起他和我聊下去的興趣。我接下來再說第三幅畫:“你是想通過這幅畫告訴我,你雖然渴望老師能走進你的內心,但你還是把自己封閉在了幾道門里,對我還是沒有真正敞開心扉,因為你還是不太了解我,所以你就把自己又保護起來了,對嗎?”這個時候他第一次對我笑了。
一直覺得這個學生性格溫和,很少見他和同學說話,也沒有脾氣,所以,我對他的關注不是很多,從這一刻開始,我覺得我應該盡快走進他的心靈深處。
正趕上第二天家長會,他的媽媽特意趕過來參加,我就和他媽媽聊起了孩子的問題。她感到很震驚,她一直覺得孩子特別聽話,從來也不犟嘴,怎么會有這么多奇怪的想法呢?
我告訴她,孩子之所有會有這樣的想法,是跟家庭環境的影響有直接的關系的,我就和她溝通了如下問題:
(1)您不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嗎?
媽媽:“我的家庭有些亂,張老師,我父母離婚了,我兒子從小就跟著我媽媽生活;我父親一直在長春,而且現在得了癌癥,需要我照顧,我會一個月回來一兩次。”
(2)我想冒昧地問一下,孩子父親的情況?
媽媽:“張老師,孩子還沒出生時,他的父親就因意外去世了。”
(3)我恍然大悟,道:“難怪我讓孩子填寫家長信息時,他沒有填父親,當我和他溝通時,他欲言又止,好像說不清楚,現在我明白了,孩子確實不知道該怎么說。”
媽媽:“是的,張老師,我從來就沒跟他說起過父親的事,小的時候,孩子也問過我,我就告訴他,爸爸去很遠很遠的地方了,孩子很聽話,就再也沒問過我這件事。”
(4)您一個月就回來一兩次,平時跟孩子電話聯系多嗎?
媽媽:“幾乎不聯系,就是有事時,打個電話。”
和他的媽媽溝通到此時,我知道了孩子給我描述三幅畫的原因了,是因為孩子太需要溝通和交流了,他平時生活的環境,沒有一個可以交流的人,媽媽也很少電話和他溝通,他已經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了,所以當我和他交流時,他一直帶有警覺,想讓老師了解他,又怕老師了解他,他很糾結、很矛盾。
我坦誠地跟媽媽說:“希望您從今天開始,無論有事沒事,都要給孩子打個電話,關心一下他”媽媽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議。
后來我一直想找一個合適的機會,給他提供一個平臺,讓他走出封閉,碰巧機會就來了。一次學生網上注冊信息,進行生涯測評,但在注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學生就在群里問我該如何處理,這個孩子看到后,就在群里發了他正確操作的截圖,他的這個舉動,被我及時捕捉到,并在群里表揚了他,然后我就私下里問他愿不愿意幫助老師完成這項任務,他欣然接受了。
在他完成任務后,我在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并且很隨意地和他聊天,“當同學們都在群里感謝你的時候,你什么心情呀?”他很靦腆地說:“當然高興了!”我又問他,“想不想繼續幫助同學們完成網上生涯測評任務?”他毫不猶豫地說:“可以!”我很高興,孩子不僅接納我了,而且愿意指導班級同學完成網上測評。回到班級后,我當眾宣布他成為課代表,他當時感到很突然,因為事先我并沒有告訴他,就是想給他一個驚喜,但我能感覺到他有一種深深的自豪感。
通過這個課代表的工作,我和他接觸越來越多,越來越熟悉。課間,他時常會來我的辦公室坐一坐,有一次他突然跟我說:“老師,我的眼前又出現了兩幅畫面。一個是我騎著自行車在一塊圓形的大石頭上繞了好多圈,就是繞不出去;第二個就是我在柔和的燈光下,坐在一個大床上玩著游戲。”我聽完之后,并沒有馬上回答他的問題,而是想了想說:“這兩幅畫應該是你最近心情的一個寫照吧?”他用放光的眼神看著我,“你怎么猜出來的?”我故作神秘地說:“別忘了,老師學過心理學,還懂讀心術。”接著說:“圓形的大石頭既是你心中的壓力,也是你最近糾結的地方,你在很努力的騎車前行,但就是繞不出這塊大石頭,因為他是圓的;說明最近在你的學習或生活中你在負重前行,有壓力、有糾結、但你一直很努力,沒有放棄”聽我說完,他使勁兒地點頭。我鼓勵他說:“這塊大石頭就是對你最好的考驗,只要你堅持住,找準方向,用對方法,一定會從它上面順利出來的,可能需要時間和耐性,你有信心嗎?”他非常堅定地說:“必須有!”我又告訴他:“你的第二幅畫已經告訴你了,你特別渴望家的溫暖和愜意!柔和的燈光是溫暖的,你坐在大床上玩著游戲,這又是愜意的,所以說你特別渴望媽媽能每天都陪在你身邊,對嗎?”他又使勁兒地點著頭:“對!對!!”我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媽媽現在每周都能從長春回來陪你,已經很不容易了,希望你也能理解媽媽的辛苦和不容易,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對嗎?”他有些失落,但還是很懂事地點了點頭。
通過這次溝通,這個孩子的變化特別大,他每天都很早就來到學校上早自習,經常跟我主動說起他媽媽對他的變化,明顯能感覺到他的快樂和滿足。我用生涯敘事的療法,改變這對母子的關系,更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不斷強化,讓孩子樹立起了自信,引導他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建議他選擇了美術專業;他現在的專業課學的特別好,還被專業學校作為美院班的苗子生重點培養。
在上述的案例中,我主要抓住了孩子的幾個支線故事去幫助孩子不斷突破自我;并能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由主動問話,到他說我傾聽,再到相互順暢地交流的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最終依靠我、孩子與家長三方的合力,讓孩子在生涯教育的浸潤下,不斷認識自己、突破自己、最終成就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生命的專家,讓自己不斷遇見更加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