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華
摘 要 本文分析開魯縣某村“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提出相關意見,旨在提高農戶收入,從而達到增加多重收益,提高集體經濟效益的目的。
關鍵詞 土地規模經營 發展 鄉村振興
內蒙古根據農業發展需求,在全自治區實施農田托管試點。2018年開魯縣A村被確定為“三權分置”改革試點村,承擔土地承包經營權股份合作規模經營試點工作。
A村轄甲、乙兩個自然村,總區域面積1.57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1萬畝,林地658.5畝,村屯占地0.15萬畝。2018年以前,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只有87眼機電井,村集體經濟收入水平較低。為提高農戶收入,特提出以下舉措。
一、土地變股權,農戶當股東
為加快改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創新農村土地經營機制,引導農民把依法獲取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化為長期股權,變分散的土地資源為聯合的投資股本,建立“土地變股權,農戶當股東,收益有分紅”的土地經營新機制,持續增加農牧民收入,A村借助自治區“三權分置”改革試點的契機,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創新和激活土地經營機制,在明晰集體承包土地權屬關系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實施農民土地托管到專業合作社,促進土地的依法合理經營和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發展“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
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按分配獲取收益的土地經營方式,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提供組織載體和體制保障,實現集體經濟壯大、企業發展、社員增收、貧困戶脫貧的共贏目標。
二、有原則可循,有組織可依
堅持“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土地托管在尊重農戶意愿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法定程序操作,不搞行政強迫命令等違反農民意愿的硬性托管。保障土地托管雙方合法權益,充分考慮農民的合法權益,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后,依股權獲得分紅,讓農民獲得長期、穩定的土地收益。
堅持“集中、連片、規模”的原則。土地托管要相對集中,使托管的土地集中連片,進行規模開發,開展集約經營,從而發揮規模經營的作用,產生規模經營效應。
堅持“指導、管理、規范”的原則。根據本村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堅持不成熟不開展,成熟一個自然村,開展一個自然村。2018年,A村的兩個自然村中,甲自然村條件較成熟,土地托管5240畝,197戶,主要以種植玉米、高粱為主。土地托管后的剩余勞動力在獲得保底收益和分紅的基礎上,通過勞務輸出又賺取了一份打工收入,人均純收入15000元以上,村集體通過合作社按比例獲取土地托管收益壯大了集體經濟。在總結經驗和示范帶動下,2019年A村的甲、乙兩個自然村1.1萬畝耕地全部托管到合作社,種植玉米9120畝、葵花380畝。
重視宣傳發動。工作開展之初,A村通過村級廣播播報、微信群通知及印發宣傳資料、召開座談會等多種方式向村民宣傳、講解有關政策,做好村干部的思想發動和培訓工作;采取入戶、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與座談會的形式,廣泛宣傳土地托管、經營權入股分紅經營模式,征求農戶意見。對于不愿意托管土地的農戶,通過與其他農戶置換土地的方式,實現托管土地的集中連片,使其適合規模經營。同時,依托土地確權登記成果,組織農戶與合作社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委托經營協議書》,農戶以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成為社員。獲得經營權后,合作社統一耕作,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割,統一購銷。
強化組織保障。試點工作開展之初,鎮黨委、政府及時組織成立深化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和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明確職責,凝聚鎮村工作合力,形成鎮村密切配合的良好氛圍,加強對改革試點工作的領導。同時,積極爭取涉農項目進行扶持。2018年與農技推廣部門協調解決了滴灌等節水物資,向農經部門爭取了合作社提升項目,與某酒業簽訂了高粱種植訂單等;2019年,與農業部門爭取實施了黑土地項目和高產創建項目等,扶持專業合作社發展,增強其發展后勁,推動改革工作有效開展。依法注冊登記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選舉合作社組織機構,制定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報縣級農牧部門及所在鎮人民政府登記備案。為增強抗風險能力,土地托管合作社完成托管登記后,會選擇合適的農牧業經營企業進行合作,將托管土地交給企業經營管理,內股外租,按合作社確定的入股分紅協議和雙方約定的權利義務進行經營,獲得收益,建立起“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農企利益聯結發展模式。
三、明確經營方式,增加農戶收入
試點工作采取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專業合作社,實行土地托管方式,實現土地集中經營管理,建立農民土地租金、保底收益、入股分紅等多元機制。
確定土地等級,按等級保底收益。對農民入股的土地進行實地察看、評估,經過村集體充分的民主協商,在村民討論的基礎上,把土地分為一、二、三、四等四個等級,綜合考慮當地土地純收益、各類土地的農業一年純收入、前三年土地平均產值等因素,綜合評估作價,確定委托方保底收益。
收益分紅。秋季收割后受托方保證給付委托方一等地每畝玉米1700斤/畝,二等地每畝玉米1650斤/畝,三等地每畝玉米1600斤/畝,四等地每畝玉米1550斤/畝。如遇自然災害造成糧食減產,則一、二、三、四等地按1500斤為基數依次遞減50斤/畝,入庫后以實際檢驗為準,收割時以當天測量水分基準水分29%為準。大于此水分以中糧收購標準核算,按1∶1.2換算,最終雙方以實際水分進行結算,不足部分由受托方承擔,多余部分歸受托方所有,農戶無權再獲取索要,秋后玉米瓤歸受托方所有,柴草歸委托方所有。糧食作物收割入庫后兩個月內,委托方(農戶)給付受托方種植費用485元。國家的綜合直補和種植者補貼歸委托方(農戶)所有,其余的所有補貼歸受托方所有。
風險防控。委托方托給受托方管理的土地,受托方必須全部上保險,因自然災害(如高溫干旱、低溫寒流、暴雨雪、洪澇、臺風、冰雹、蟲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絕收的,受托方應及時告知委托方。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由政府相關機關鑒定),協調保險進行出險處理。受托方付給委托方400元保底收益,剩余部分歸受托方所有。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保底分紅后,提取一定比例的風險基金,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分紅比例為3∶7,用來保障股金發放,以豐補歉,真正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同時,為村里貧困及無勞動能力的農戶及全村公共事業的發展提供扶助和建設資金[1]。
轉移剩余勞動力。隨著土地托管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了有效解決土地托管、流轉規模經營后剩余勞動力再就業,農民再增收問題,鎮黨委、政府牽頭成立了黑龍壩鎮“彩虹橋”勞務經濟發展辦公室,吸收各村勞務經濟協理員和婦聯主席為村級勞務經濟工作站成員。在全鎮建立黑龍壩鎮人力資源數據庫和打工能人(經紀人)信息庫,將全鎮各村的剩余勞動力,按年齡、學歷、特長、需求等構成進行分類登記,為企業用工和農村求職者設立輸送通道。安樂村村民土地托管后的剩余勞動力一部分回到合作社務工,務工收益平均每人每年3000~5000元;另一部分由A村“彩虹橋”勞務經濟工作站根據其個人特長和意愿安排或引導就業創業,形成了合作社用工、經紀人、經營庭院經濟、家庭養殖、外出務工等多個勞力分流方向,“人”的活力得到全面釋放,實現了再增收。
四、多措并舉,壯大集體經濟,收獲多重效益
2019年,A村注冊成立了XX農機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采取市場化運作,投入資金90萬元,購進兩臺大型及配套農機具,向A村合作社、農戶及周邊村的農戶提供農業機械化有償服務,預計年獲經濟效益43萬元。其中,為合作社及村民旋耙地15000畝,每畝25元,年收益10.5萬元;種地5000畝,每畝25元,年收益2.5萬元;收割玉米10000畝,年收益30萬元。
A村整村土地托管11000畝,每畝向農戶收取土地托管費15元,村集體可增加年收益16.5萬元;農機購買后為合作社及村民旋耙地15000畝,每畝25元,年收益10.5萬元;種地5000畝,每畝25元,年收益2.5萬元;收割玉米10000畝,年收益30萬元。年收益總計59.5萬元。
建立扶貧聯結機制。土地托管有效解決了無勞動能力貧困戶、邊緣戶發展種植業增收問題,使土地收益成倍增長,成為穩定的增長渠道。勞動力就業轉移實現了再增收。同時,村集體經濟壯大為村級公益事業、扶貧工作注入了活力。村集體年收益中一部分用于集體積累,一部分用于扶持貧困戶,一部分用于村公益事業發展。
五、結語
生態效益聯結機制,種養業協調發展,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投資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融,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生態效益,從而推動鄉村振興發展進程。
(作者單位為開魯縣農牧業經營管理總站)
參考文獻
[1] 梁春雨.實現農村土地規模經營 推進九臺區農業轉型升級[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0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