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正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公民的私有財產數量、種類日益增長,人們經常參加各種形式的經濟活動,從而經常發生繼承人損害遺產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但對這些損害行為,現行法律中卻沒有相關規定予以懲處。由此,本文首先介紹繼承活動中債權保護現狀,指出債權人受侵害的原因,并就如何保護繼承活動中債權人提出相應的對策,以護遺產繼承中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繼承;遺產;債權人;問題
遺產繼承中債權人利益屢受侵犯,極大的危害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究其原因是我國現行繼承法存在不足,不管是立法宗旨,還是制度內容制定,都忽略了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當債權人利益受侵犯時缺少相關規范,導致債權人或司法部門不能做到有法可依。
一、繼承活動中債權人保護現狀
在我國,對繼承活動中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對債權人范圍和受侵害方式的界定,相比西方國家立法,我國的界定較為狹義,一個是對死者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另一個就是對繼承人侵權行為的禁止。關于債權人利益受侵害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一)生前侵權
繼承人生前為了逃避債務,降低自己遺產的償債能力,故意通過非正常途徑處理自己的財產。這一特殊侵權行為與普通侵權行為的區別表現為:第一,侵權主體為死者本人,屬其生前所為;第二,死者侵權行為意圖明顯,如若沒有不良的動機,那么這就不屬于侵權行為;第三,侵權時間于死前發生,這一侵權的后果直至其死后清理遺產時才暴露;第四,侵權手段具有隱蔽性、迷惑性,對財產并不是直接侵害,一旦侵權者死亡而債權人受到侵害,就很難再進行保護。
此外,由于侵權主體生前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導致出現多樣化的侵權方式。例如,無償贈與他人財產、非正常低價出售財產、故意提前償還未到期的債務,故意放棄自己特定的債權等等,這些都是較為突出的侵權方式和手段。
(二)普通侵權
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繼承活動中,繼承人或者其他集成法律關系主體非法侵害債權人利益。債權人利益受侵害最為典型的表現就是普通侵權,其具有侵權主體復雜、受侵害的債權人與生前侵權兩者情形相同、侵權人侵害手段復雜,從死者死后甚至到遺產債務清償還結束都會發生侵權行為。
普通侵權的形式與當前繼承制度的不足有著緊密的關系,導致侵權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利用法律的漏洞。例如,因為無遺產繼承的公示催告制度,如繼承人或遺產管理人故意不通知已經確定的債權人,或不公示催告未確定債權人,那么債權人不知道死者死亡的消息而進行債權申報。由于我國繼承法采取直接繼承的原則,被繼承人死亡后其遺產直接轉入繼承人手中,這就導致遺產的具體情況很難被債權人掌握。因為缺少相應的法律機制,就不能制止繼承人對遺產的繼續占有、使用和分割行為。
此外,我國實行自愿的概括繼承制度,當繼承人繼承遺產時,應當按照遺產的實際價值對被繼承人的稅款和債務給予繳納和清償。超出遺產的債務,除非繼承人自愿償還,否則不承擔清償責任。由于缺少完善的遺產管理制度,如果債權人利益受到侵犯時,司法部門缺乏相應的法律手段來有效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切實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三)規避侵權
規避侵權指的是繼承人或者遺產受贈人,因為自身有債務或者無償債能力履行法院生效的判決時,為逃避債務行為而放棄繼承權和遺贈權,分為單獨規避侵權和通謀規模侵權兩個類別。規避侵權的侵權主體與普通侵權相類似,不過侵權主體范圍狹窄,只限于繼承人或受遺贈人,侵權的方式也較為單一只要侵權者明示放棄繼承權和遺贈權時就已經發生繾綣行為,受侵害對象是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本身的債權人。
二、繼承活動中債權人利益受侵害的原因
當前在遺產繼承實踐中,債權人的利益屢受侵害,導致這些侵權行為的原因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介紹:
首先,公民法律觀念匱乏和法律意識淡薄。受傳統農業思維和長期計劃經濟影響,我國廣大公民法律意識淡薄,所有權、債務等法律原則沒有產生認同感,尚未達成共識;
其次,社會干預力度缺乏,長久以來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政府相關部門并不愿意介入繼承法活動,當債權人對抗繼承人群體時,缺少一個可依賴的權威組織機構。現如今遺產繼承中越來越多的債權債務成分,亟需加強國家政府對繼承活動的干預力度,以保證社會的公平、公正;
再者,家人親屬的內部傾向保護問題。我國繼承活動的社會化現象之所不明顯,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繼承過程中涉及的利益主體,除了債權人、債務人以外,還局限在家人親戚的范圍。特別是在我國一些地區,宗族勢力依然強大,遺產繼承多是由宗族的主導人來主持,于是就出現嚴重的親屬內傾保護現象。他們會統一口徑、統一步驟、聯合對外,站在債權人的對立方,此時債權人由于需要投入過多的精力、費用等,求償成本過高而有心無力;
最后,法律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國商品經濟法發展起步晚,個體經濟和私有經濟發展不活躍,同時個人資產額數量有限,而立法宜粗不宜細,這些導致法律法規過于簡單,可操作性低,關于保障債權人利益的法律條文不精細。
三、如何保護繼承活動中債權人提出相應的對策
繼承活動中,保護債權人利益,我們應積極改進和完善現行的繼承制度,積極構建一套系統的繼承法體系。
(一)不斷完善遺產范圍界定
遺產范圍的界定,不僅關系到遺產償債能力、特定債權能否受償,還關系到其他繼承制度的設計,對此保護債權人利益的核心點就是要完善遺產范圍界定。不過,當前我國積極財產的法律規定不足,債權范圍狹窄,并沒有將物權、形成權及起訴權列入遺產范圍之中,更是將債務這一消極財產也排除在外。
但是遺產由積極遺產和消極遺產組成,兩者關系不可分割,繼承人在享有繼承利益的同時,還要承當相應的義務。如若將債務排除在遺產之外,于是在法律上就導致繼承人和債務人的地位并不合理,繼承人處于優勢,而債務人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將債務作為遺產繼承,繼承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限定繼承或者放棄繼承,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完善接受繼承與放棄繼承制度
繼承人對自己法律身份的定位或與債權人建立怎樣的法律關系,可以選擇接受繼承(分為概括繼承和限定繼承)和放棄繼承。目前,我國十分重視限定繼承制度并將其當作繼承法的基本原則,以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國情。不過,從繼承事件來看,現行的法律制度不僅不利于限定繼承發揮其價值,而且也使得概括繼承、遺產管理等制度的功能弱化,從而導致普通侵權行為的原因。
基于此,應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相關立法例,與我國基本國情相結合,完善現行的繼承法制度。重點設計繼承人申請限定繼承和放棄繼承的程序。例如,申請期限、提交財產清冊等。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這些內容的規定不同,我國可以將申請限定繼承和放棄繼承的期限統一規定在自繼承開始之后的兩個月,要求繼承人向有關部門提交書面報告和遺產清冊。其中限定繼承申請提交給遺產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放棄繼承的申請可以在基層人民法院或遺產管理人。申請者還應按照債權人的請求,將已占有的遺產劃分出來,倘若遺產不易被分割,應當遞交保證書或者提供相關的擔保。
完善放棄繼承制度,明確放棄繼承的限制問題,針對當前我國放棄繼承相關規定,為維護債權人利益,立法機關可借鑒國外立法經驗,只要在債權額內,允許債權人代繼承人參加繼承。
(三)設定遺產破產制度
被繼承人死后,如若遺產不足以抵償其所欠下的債務,并且沒有繼承人繼承遺產或雖有繼承人但僅為限定繼承或全體拋棄繼承,此情況下經過債權人、繼承人和遺產管理人的申請,可以由法院對被繼承人的遺產宣告破產。
遺產破產制度有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一旦死者的遺產數額不足以抵償債務額,那么債權人可通過申請宣布遺產破產,使死者遺產完全脫離繼承人的控制,最大程度的保全遺產。遺產破產與申請財產分立的功能相似,但是其無需通過遺產管理程序,在強調債權人的主動性和利益保護的有效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我國應在繼承法中增訂遺產破產制度,既滿足實踐需求,又要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并為制定個人破產制度奠定基礎。
(四)健全和完善遺產管理制度
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遺產產權依然處于不穩定的狀態,需要健全完善遺產管理制度,明確遺產管理人,界定其的地位、義務和職責,確保遺產保值與增值。相對其他國家擁有完善的遺產管理制度,我國繼承法可積極借鑒西方國家的優秀經驗,設定遺產管理人,為保護債權人利益,保證遺產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可以由法院指派遺產管理人,并明確他們的職責。
四、結論
綜上所述,由于遺產繼承活動中,債權人利益屢受侵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究其根本主要還是因為當前我國現行繼承法存在不足。對此,應在繼承法制定時充分考慮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本文分析當前我國繼承法活動中債權人利益保護現狀,針對其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就如何保護債權人權益提出對策,完善繼承法制度,更好的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確保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美俊.《遺產繼承中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8,000(018):221-222.
[2]江堯堯.《論遺產繼承中債權人利益的保護[J]》.《法制博覽》.2016,000(001):112-113.
[3]周子祺.《論遺產繼承中債權人利益的保護[J]》.《法制博覽》.2017,000(022):79-80.
[4]楊思文,孫卓.《淺論遺產繼承中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J]》.《法制博覽》.2017,000(014):268.
[5]劉慧蘭.《完善<繼承法>中遺產債權人利益保護機制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8,041(003):90-92.
[6]葉曉青.《論我國繼承制度中對債權人利益保護的不足與完善[J]》.《中國公證》.2016(2):52-55.
[7]潘棟.《論繼承法對遺產債權人利益的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6,000(009):96-98,108.
[8]梁國珠.《債權人利益保護背景下繼承法的應用研究[J]》.《楚天法治》.2015,000(004):1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