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 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和日趨成熟,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經營重心轉到了網上,導致傳統貿易方式的交易數量銳減,使國家的稅收受到巨大的影響,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由于電子商務是新生事物,我國稅務部門對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工作、稅務信息化建設與電子商務的發展相比,已經嚴重滯后,導致網上交易成為“稅收盲區”,網上交易引起的稅收流失問題已十分嚴重。在電子商務稅到底征不征收、應該如何征收等問題上,我國與其他國家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存在較大差異,也缺乏切實可行的征管辦法和征管模式。
關鍵詞 電子商務 稅收 征管
本文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稅收問題進行分析,結合本國實際情況,探討一些比較合理的對策,來實現我國電子商務稅收的全面征繳,以減少稅收流失,引導我國電子商務向更加有利的方向發展,這對于維護國家稅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電子商務內涵分析
電子商務就是利用電子通信技術在互聯網絡上進行的各種商務活動。電子商務按照參與主體和客戶的不同,可分為多種形式,從目前看,B2B、B2C、C2C是電子商務交易的主要運營模式,3種運營模式的應用范圍相當廣泛。通過對其的理解程度,分為廣義和狹義。
狹義的電子商務,是電子商務技術發展在初級階段形成的基本認識。通過使用電報、電話、廣播、電視、計算機、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等電子工具開展全球商務貿易活動。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來實現商業交易流程的轉換。如阿里巴巴、淘寶網等網站,從本質來說是應用信息技術,轉換到商業交易流程的技術。目前,我國很多網站主要就是按照這樣的對電子商務概念的理解而建立的。如阿里巴巴、淘寶網等,這些是基于狹義電子商務概念而建立的,即交易技術平臺。基于狹義電子商務概念建設的網站,主要目的是通過建立一個用戶交易技術平臺,方便商業交易活動的開展,包括B2B、B2C、C2C這3種主要的交易方式。
廣義上講,電子商務是通過電子手段開展的商事活動。通過使用互聯網等電子工具,使公司內部、供應商、客戶和合作伙伴之間,利用電子業務共享信息,實現企業間業務流程的電子化,配合企業內部的電子化生產管理系統,提高企業生產、庫存、流通和資金等各個環節的效率。廣義電子商務就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商業全流程的轉換。廣義電子商務是人們在電子商務技術發展比較成熟的階段形成的電子商務認識。目前,我國按照廣義電子商務技術開發活動的企業還很少。基于對廣義電子商務概念的全面理解建立的電子商務技術,即商務技術平臺。基于廣義電子商務概念建設的網站,主要目的就是為廣大商業企業用戶建立一個商業全流程電子商務化的技術平臺,進行全面的商業全流程電子商務技術轉換,變革傳統商業模式,形成商業企業系統化、一體化、整體化、智能化的新型商業組織活動模式。廣義電子商務技術的出現,是我國電子商務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商業經濟知識化、信息化、電子商務化發展的必然。
二、電子商務的特點分析
從本質上來看,電子商務是商務活動,與傳統商務活動相比唯一的不同就在于利用了網絡通信技術,由于互聯網特征,電子商務有以下特點:
(一)交易沒有國界、沒有地域的限制
由于互聯網絡本身沒有國界和地域限制,即使人們待在家中、足不出戶,依然能夠了解市場上的商品性能、即時價格,并能夠在網上進行談判協商和交易。網絡的巨大優勢,為企業開辟出了巨大的網上交易市場,這種能夠跨越空間跨越國界進行交易的能力,能夠為企業構筑覆蓋全球的營銷網絡。
(二)虛擬性、隱蔽性
電子商務的一切活動都是在虛擬的網絡中進行的,打破了傳統市場的時間和空間界限。網上的商店是無形而又真實存在的市場,網上的產品沒有實物形態。企業在創建一個符合企業風格的網站后,可以在網站宣傳自己產品的同時,接受顧客的訂貨同時達成交易,在整個過程中看不到傳統商務中企業、商場和銷售人員,買賣雙方在網上交易時僅以網上數據存在,其真實信息并不明顯,突顯了交易的安全和隱蔽性。
(三)在線支付
在電子商務的交易過程中,各種的紙質憑證被電子數據替代,傳統的實物交易被轉換成數據,通過網絡傳輸達成交易,電子支付也代替當面支付,成為了最普及的支付手段。
(四)電子商務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分為交易前的交易成本、交易中的交易成本、交易后的交易成本。交易前的成本主要是廣告投放知名度提高的宣傳成本,交易中的交易成本主要是保證安全性的成本和網站制作成本,安全成本包含了銀行的安全性、用戶資料的安全性、用戶隱私的保護以及產品的保障期限,交易后的交易成本主要是物流安排成本、售后服務成本。
三、電子商務稅收征管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電子商務的稅收現狀
1.監管力度不夠。近幾年,我國電子商務市場快速發展,更多的人開始愿意嘗試網上交易方式。如今不少消費者已經習慣了網絡購物的便利生活。然而,網上交易的稅收法律和制度的缺失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其弊端逐漸暴露出來。網上交易是數字和無紙化操作,為交易雙方隱蔽交易內容、逃避納稅義務提供了可乘之機,監管難度明顯增大。在網上購物,很少有賣家會主動為消費者提供發票。網上開店,既不需要到工商局登記申請營業執照,缺少政府部門的監管,也不用交納高額的店鋪租金,而其中最吸引人、也許不為大多數人所注意的地方在于,可以非常輕松地逃避營業稅、增值稅等應該繳納的稅。
2.電子商務交易行為難以確認。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管理網上交易的納稅方法,在納稅管理上存在監督真空。早在2005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就提出要抓緊研究電子商務稅收方面的問題,盡快提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意見。2007年5月,北京市通過《北京市信息化促進條例》,將原本只需注冊賬號便可擁有網絡商店的規則改為需依法辦理營業執照。2008年8月1日起,北京營利性網店必須先取得營業執照后才能經營,且經營者要對外公示“身份信息”,而個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網店則不受上述約定。但這也只是一個地方性法規,無法約束整個網絡。很多人甚至認為,在網上經營不需要辦理營業執照與納稅登記。但從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和國家稅收征管的角度,強調不管通過何種形式,發生交易行為就應當征稅。
(二)我國電子商務稅收流失現狀
1.交易憑證難以衡量。盡管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但因為電子商務的虛擬化、交易主體不固定、交易憑證數據化等特點,稅收條件的確立、稅收征繳的設定以及稅收繳納的形式都難以規范。隨著電子商務市場的迅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許多跨國公司)紛紛設立網站,并將各自的交易業務轉移到互聯網上,導致傳統交易市場的交易額大幅減少。如此快速發生的巨大轉變使稅務單位來不及制定出稅收對策,更缺少有系統性的法律來監督企業的網上貿易行為,由此出現了稅收繳納的真空和缺位,使國家失去了大量稅收。另外,由于進行網上貿易的企業之間可以直接進行交易,而不需要通過中介機構,所以傳統的代扣代繳失去了作用。
2.漏稅現象嚴重。2012年,網絡購物漏稅現象已非常嚴重。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6月,中國網購的用戶規模達2.14億人,同比增長23.7%。預計到2012年底,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將達到2.73億人。2012年,電子商務零售市場的交易規模為5119億元,但是,網上交易依然采用現有的稅收政策,即生產經營型企業在網上交易應繳納17%的增值稅;如果只是買進賣出的店家,也要繳納4%的增值稅。如果按4%的稅率計算,2012年我國網絡購物的“漏稅額”將達到204.76億元。這無疑是縱容電子商務企業的漏稅行為。
四、電子商務稅收流失的原因
(一)稅收繳納存在的困難
1.納稅主體不容易確定。電子商務在進行的過程中,交易雙方不會直接見面,而只是以虛擬賬號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流完成交易,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消費者可以匿名,商家有必要隱藏消費者的住址,他們的真實身份無法確定,這就使得納稅主體不清晰。納稅主體的清晰將影響納收申報工作的開展,使稅收征管完全不能進行。
2.征稅對象不容易確定。在電子商務中,企業將許多交易轉化為數據通過互聯網傳遞達成交易,商品從有形變為無形,模糊了商品的存在形式,使傳統的以產品實物形式確定征稅對象的有關規定在這里失去了作用,稅務單位難以通過現行稅收制度來區別銷售所得、勞務所得和特許權所得,進一步更難以確定適用的稅種和稅率。比如,購買實體書報的消費者,可以在互聯網上購買數字版的書報,這里征收增值稅還是營業稅難以判斷,使用現有的規定進行稅收征管勢必導致混亂。
3.納稅地點不容易確定。在傳統貿易中,納稅人的納稅地點比較容易確定。但電子商務具有虛擬性、無形化和高度流動性,往往沒有交易場所,納稅地點的流動性、隨意性太大,導致稅務單位不能確定納稅人的經營地或納稅所在地,從而無法正確進行納稅。
4.納稅期限難以界定。在電子商務中,很少開具紙質發票,加上交易行為可以在瞬間完成,隱蔽性使得現行稅法中按照交付方式確定納稅時間的規定喪失了效用,不管是按照取得收入的時間征稅還是發出貨物的時間征稅,都會因為取得收入或發出貨物時間的模糊而變得難以操作。
5.納稅環節難以界定。在哪個環節納稅和征幾道稅是巨大的問題,關系到由誰來繳稅、繳納多少稅等問題。傳統中介環節的消失,使電子商務的交易環節減少,商品往往從生產者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導致納稅環節減少,直接跳過傳統的商業中介的稅收扣繳。再加上流動性、隱蔽性等特征,使得銷售、流通等各個階段難以確定。
(二)稅收管理存在的困難
傳統稅務管理包括稅務登記、賬簿、憑證管理、發票管理、銀行賬號、納稅評估、納稅申報等環節,但電子商務可以完全脫離這些稅務管理范疇。
1.稅務登記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實施管理、掌握稅源情況的前提和基礎、依據。電子商務對稅收登記方式形成了沖擊,因為企業只要在網上建立起自己的銷售網站,就能進行交易,不需要經過稅務登記。此外,電子商務市場交易可以隨時開展、停止、變更,交易方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使得傳統的稅務登記失去了約束作用。
2.電子商務對賬簿、憑證、銀行賬號管理也產生了沖擊,使得稅務監管工作難以開展。稅務機關難以獲取納稅人的經濟信息,使得稅收核算和稅務管理難以進行。
為了維護電子商務交易安全而使用的數據加密技術,使稅務單位掌握納稅人交易內容及財務信息變得極為困難,比如為保護網絡安全所采取的安全防火墻措施,以及在加密技術和用戶密碼的雙重保護下,使稅務單位即時獲取有關賬簿、憑證變得不現實,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稅務機關既要執行法律對納稅人的知識產權和隱私權的保護規定,又要搜集納稅人的交易資料,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稅務管理工作的難度非常大。
(作者單位為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尹麗英,單肅.電子商務稅收征管問題的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27):137.
[2] 朱婷玉,劉莉.電子商務稅收政策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當代經濟,2008(5):62-64.
[3] 張繼彤.國際電子商務稅收立法趨勢與啟示[J].經濟工作,2008(1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