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 劉 靜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082
廣東戲曲產生于明代,當時廣東地區經濟貿易發展迅速,后至清朝時期廣州戲曲發展進入繁榮期,乾隆嘉慶年間達到頂峰。許多學者認為,廣東粵劇是本地戲班將外地戲曲聲腔吸收之后,再與本地戲曲融合,如此產生了早期粵劇。清朝咸豐年間,粵劇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點,正式命名為“粵劇”是二十世紀初。粵劇屬于南方戲種,又名大戲、廣州大戲,包含了唱做念打、服飾、配樂等元素的傳統戲劇種類。粵劇中武打是以南派拳種為基礎,具有少跳少腿、硬橋硬馬、閉氣發聲、靈活多變的特點?;泟∠群笕脒x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 “嶺南文化十大名片”。
粵劇的發展歷程正是廣府文化發展歷程的重要部分之一,戲曲中的服飾裝扮、配樂節奏、唱打結合等特點均是在廣府文化不斷更迭的過程中不斷進步的。廣東地區百姓喜愛歌舞,歷來宗族、宗教祭祀活動盛行,著名的民俗活動是演戲籌神?!按肃l有神曰真武玄帝,保障區宇,有功于民,不可具述?!盵1]在明清時期,佛山地區每年的三月初三為“北帝誕辰”,堪為當地最具有影響力的民間習俗活動。“北帝誕”儀式中除了赴祠祭拜、北帝出巡、燒大爆、祝壽開筵等活動外,“演神功戲”特受佛山民眾歡迎。佛山演戲籌神“崇尚北帝”習俗源自正統十四年(1449年)時佛山 “盜賊”黃蕭養起義事件,黃蕭養帶兵進攻佛山時遭到佛山民眾奮力抵抗,佛山 “二十二老”每次御敵時必先禱于神,憑借“北帝”的信仰精神制勝于叛軍。因此佛山民眾素來具有濃厚的尚武精神?!鞍荼钡酃笔欠鹕侥挲g稍長之人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逢“北帝誕”時拜北帝的香客均在祖廟的“崇敬門”外聚集。春節時期“拜北帝、行祖廟”是大多佛山人必備的活動。[2]歲時節日、宗族祭祀、神功誕期、建醮慶典是粵劇演出最原始、最重要的場合。此外,粵劇藝人信奉的戲神,不少也是從民間崇拜中轉借演變而來,如華光大帝。[3]
19 世紀 50 年代,洪秀全攻陷南京后,曾秘密派人到廣東舉事,準備奪取廣東等地來解決軍隊糧餉問題,并順勢打開向海外的通道?;泟∽畛醯臅^是位于佛山的瓊花會館,瓊花會館在整個粵劇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清代天地會反清組織的秘密根據地?;泟∷嚾诉^去被清政府統治階級壓迫,社會地位低下,屬于社會中“下九流”的階層,再加上天地會“反清復明思潮影響”,對清朝政府的壓迫早已不滿。因佛山粵劇戲班在船上活動,流動性和隱蔽性具有很大優勢,很多不滿朝廷的武林人士紛紛進入紅船密圖行事。1854年7月5日,粵劇藝人李文茂以梨園武行為骨干,領導農民在廣州起義,響應太平天國運動。旋經梧州入廣西,縱橫柳慶,震動八桂,予滿清反動統治以重大打擊,建立革命政權,達四年之久。雖不幸犧牲懷遠山中,而革命光焰,彪炳史冊,成為世界戲劇史上曾無前例的光輝榜樣。[4]粵劇藝人反清起義失敗以后,驚慌的清朝政府立即下詔焚毀佛山瓊花會館,解散班社,屠殺粵劇藝人,使粵劇從此禁演長達15年。麥嘯霞在《廣東戲曲史略》記載:“瓊花會館既毀于火,粵伶無所歸,抗令演劇既不能,輟業又勢將淪為餓拜;思搭串于外江班,而所習又殊流派,非旦夕所能改弦易轍,逼不得已,乃分伙冒險演街頭劇,以延殘喘,一遇官差隸役,便即狼狽飛逃,有如越獄囚犯,揣揣然不可終日。”[5]李文茂事敗后粵劇藝人難以在城內立足便深入鄉鎮或遠至東南亞國家,這加快了粵劇對外傳播的速度,培養了粵劇藝人的反抗意識和民族情結。
關于詠春拳的起源,因當時歷史環境不曾有資料記載,所以流傳了不同的創拳起源說。認為有:嚴詠春創拳說、五枚創拳說、一塵庵主創拳說、至善禪師創拳說等。[6]有文章表示詠春拳來自福建泉州永春白鶴拳,因反清復明的歷史背景,詠春拳在明末清初時期的發展呈上升趨勢。清朝初期,鄭成功因反清復明的失敗退至臺灣,福建地區百姓家中男人大多傷亡,五枚師太見眾多女子可憐便幫助他們并將一套拳法教授她們。因當地女子出嫁后沒名字,就把“詠春”作為名并繡于衣物上,逐漸她們的姓氏加上“詠春”就成了名字。清朝政府對反動勢力逐漸察覺,就對她們追殺,迫于保命,她們秘密進行逃竄 ,其中一位姓嚴的女子就逃到廣東。[7]在福建泉州發現的拳譜圖片和實物中,均能證明詠春拳與泉州永春拳有很大的關聯系。1870年左右廣東地區時局動蕩, 泉州永春拳被永春拳傳人帶到廣東,因為保密才將“永春”改為“詠春”, 永春白鶴拳是福建泉州永春縣方七娘所創,實際上詠春拳是泉州永春拳在傳播中的一個重要分流。[8]筆者認為:詠春拳的技法特點和理念均符合女性生理特點,應是由女性創拳。流傳最為廣泛的三位女性:“五枚師太”“嚴詠春”“方七娘”三人中只有泉州方七娘具有史料記載,其他兩人均無從考證。再加上清朝統治政府對武林人士的打壓的背景下,福建泉州方七娘創拳的說法較為準確,后經歷數百年的社會變遷而分化為不同地域派系的詠春拳。
清政府統治以后,明朝老官暗地結社培養勢力,以對清政府進行反抗。雍正年間,“張五”因擅長使用攤手,也是詠春拳中的一個防守動作,被人稱“攤手五”。在逃亡中躲入佛山瓊花會館避免朝廷的追捕,張五以詠春拳為主結合了多種拳法對粵劇進行改造,并教授本地班藝人。此后張五便被粵劇武生尊奉為粵劇的武行祖師。武生因受政府打壓,就以行船的方式在水上行動。武生把船只噴上紅漆以方便自己辨別,“紅船弟子”之名也由此得來。紅船弟子平日在船上練功,為克服船在水中搖擺不定導致重心不穩,運用有利于強化手上技法和綜合實戰技術的“二字鉗羊馬”作為樁功。在黃華寶、梁二娣、李文茂等紅船弟子們不斷創新、完善中,佛山詠春拳才具備了雛形,詠春拳的拳理技法和風格特點逐漸形成,奠定了詠春拳自成流派體系的基礎。1858年李文茂身亡后,清政府將佛山瓊花會館解散,全面禁粵劇達15年之久。在粵劇被禁時期,更加堅定了這些紅船弟子們以武為友、憑武求生的行為動機。由此,黃華寶、梁二娣便公開授武并將所學功夫傳給梁贊。[9]經梁贊后佛山詠春拳拳理、技法等內容體系更為規范,流傳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