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華 劉 潔 呂 蒙
1.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2.邯鄲學院太極文化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5;
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踐行報告提出的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與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為我們在新時代繼承和發揚武術的優秀文化找到了最直接、最精準的著力點。武術是中國獨有的身體文化,也是中國文化在身體層面的的重要外現。[2]中國武術的拳種可謂滿天繁星,共同構成中國武術的大觀,為世界獨有。武式太極拳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中華武術紛繁浩瀚之一斑,又是現代競技體育運動中獨特的武術套路形式,更需要當代武術研究者不忘初心,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武術優秀傳統文化繼續前行。
通過以作者姚繼祖著書《武氏太極拳全書》、《永年太極拳志》和翟維傳《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等著作,及大量的學術核心期刊,客觀總結分析競賽套路與傳統套路的外形特征、身法特征、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區別和拳理拳法中的聯系。利用文獻資料法獲取大量真實有效的研究數據,間接地獲得理論知識使自己的研究方法有較高的信度。
走訪了從事武式太極拳的名家、傳承人、教授、教師,在口頭交流、攝像錄音,書面記錄等形式,聽取見解和指導并總結分析。
運用歸納、比較、推理等邏輯方法,分析所搜集到資料,進行認真的思考。梳理一條清晰地脈絡,能夠對武式太極拳的傳統套路和競賽套路有規整的認識。
武式太極拳是中國武術傳統太極拳主要流派之一。為清代太極拳家武河清(字禹襄)在原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創編:并由其外甥李亦畬進一步完善而成,故世稱“武式”。
武式太極拳典型套路108式創自武禹襄、李亦畬52式的《十三勢架》、完成與李遜之。武式太極拳身法嚴緊無隙,特別強調“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立身要求“中正不偏,八面支撐”;行功要“靜若山岳,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行拳走架靠內氣潛轉支配外形,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氣勢騰挪、精神貫注。行拳走架在松靜中暗含開、合、隱、現,走架或打手時要遵循:“開則俱開,周身骨節或肌肉群都微有開展的意思,開為發,發力的神意微現于體外;合則俱合,周身骨節或肌肉群都微有收縮的意思,合為收,把運力的神意收隱于體內”。[3]這種開合的深奧拳理,陰陽相輔,剛柔相濟是其他太極拳不能比較的。所以武式傳統太極拳在創編過程中十分注重理論的探究,深研拳學要義,借鑒陳、楊太極拳架,法度謹嚴,虛實分明,神形兼備,又舒緩靈活的套路108式渾然成為一代獨特拳架。
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是在傳統套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較完整的保持了傳統固有的技術風格,但又不拘泥原始行功走架。在中國武術院組織專家、名家精心提煉下,創編的競賽套路,它突顯了武式太極拳中正安舒、意氣相隨、松緊適度、圓活連貫、內外協調的功法特點。“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創編突出了重武德修養、重文化內涵、重基本功訓練、重理法研習的武術套路技術風格。”[4]在身法和勁路上進行了改編和創新,設計加入了一系列竄蹦跳躍和松彈發勁的動作,難度上突顯了競賽的標準。
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46式的問世,將傳統武式太極拳與現代競技體育融合,既保持了傳統韻味,體現了武式功法的精微細致,又便于組織競賽。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編排,在開始階段以基本動作為主,第二段突顯了武式太極的扣碾步法進退旋轉不移重心,動作轉換幅度大,方向變化靈活,展示了屈伸性腿法及連續性獨立支撐動作平衡控制的難度:第三段動作突出了擊拍性腿法,進退換勢圓轉,動作起伏銜接,竄跳騰躍,活潑穩健,貫穿自然和諧,屬于套路高潮的階段;第四段的編排內容充實、技法突出、難度集中、精彩紛呈,既體現了清晰變換的步法、手法和剛柔轉換的節奏。整個套路表現出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舒展大方,姿態美觀,瀟灑飄逸,穩健趁實的自然美感。
武式太極拳傳統套路與競賽套路在遵循拳理拳法的理論體系,按照身法十三要行拳走架。在行拳走架中要求做到拳法,才能對身體各處關節帶來康健的益處。十三條是提頂 、吊襠、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襠、護臀、尾閭中正、騰挪、閃站、氣沉丹田、虛實分清。這是十三條身法相輔相成,互相影響,互相參透,十分重要。除此之外,注重十三身法是也要注意身體的外三合和內三合,體會傳統武式太極拳的拳理拳法的重要性。
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身法特征繼承了傳統套路的身法特征。拳勢身法緊湊,起承開合,節奏清晰,注重意念的集中,強調以意導動,意氣連貫,勁力內涵。在保持了傳統身法要求上,又突顯了進退旋轉之身法,扣碾步法的動作轉換,虛實重心,展腳下碾轉“朵朵梅花”的印形,身體靈活“八方轉換”的傳統身法風格;神情由內到外以一起導引支配外形,動作銜接按身法要求遵循上下相隨、周身一家的理法,使身法、步法、手法三者的協調統一。
武式太極拳從創始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作為中國武術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深奧的哲學基礎,它汲取了道、佛、儒三家古典哲學思想,形成了自身流派獨特的理論體系。縱觀各個時期,無論傳統套路還是競賽套路它都是時代下的產物,它們共同之處都是離不開自身的哲學基礎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例如,“虛實分明”這一身法要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滲透,相互影響,就體現這太極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發展規律。“創編套路套路離不開傳統太極拳自身的哲學依據,盲目創編則適得其反。”[5]把握與理解太極拳的哲學基礎,更能領悟太極拳的精髓奧妙之處。武式太極拳傳統套路與競賽套路都是武式太極拳百年流傳下的瑰寶,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創新和發展的成果。
武式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項目中五大流派之一,對當代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它是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載體。武式太極拳自身的理論體系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時代產物,甚至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縮影。“武式太極拳傳統套路與競賽套路對于練習者來說,長期堅持學習理論體系與思想感悟結合才能領略太極拳它自身存在的智慧與價值。”[6]了解武式太極拳的時代背景能夠使現代人凝聚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學習武式太極拳的理論體系能使我們掌握文化智慧、練習武式太極能夠培養自信心的人生態度。
武式傳統太極拳的創始人是武禹襄“1812年生,1880年卒,名叫清河,其字禹襄,號濂泉。”[7]“武禹襄是清中葉時期的一位武術大家,他以深厚的武學造詣和扎實的傳統底蘊,為太極拳理論的建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是開創太極拳理論的先行者。”[8]后有李亦畬李氏內部傳系、郝氏傳系、姚氏傳系等。
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問世。“武式競賽套路創編工作是由遼寧省太極拳協會于1995年向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提出的關于《編寫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書面意見,并由他們出資贊助后開始啟動的,于1996年1月14日在北京體育大學審定”。
武式傳統太極拳的理論經典著作最早起源于近代,祖師武禹襄名門望族,書香門第,家學淵源。“從拳理、拳法到刀桿運用。一幟卓樹,蔚然成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太極拳學派”。[9]李亦畬,是武式太極拳近代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人物。“1881年前后將王宗岳拳論、武禹襄拳論以及自己的理論成果集合成-老三本,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太極拳理論集成,標志著完整武式太極拳技術、理論體系的形成。”[10]武式太極拳的代表性理論著作有《十三勢行功歌解》(武禹襄)、《四字密訣》(武禹襄)、《五字訣》(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李亦畬)、《武式太極拳》(郝月如)、《武式太極拳全書》(姚繼祖)等。武式太極拳代表人物后繼李啟軒、郝為真、李遜之、姚繼祖等。
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書籍,市面流傳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01月由翟維傳、翟世宗編寫。更多的是90年代出版的邱慧芳演練VCD、DVD這些難得的影響教材。
武式太極拳傳統套路在外形特征上突出中架緊湊、左右分工和立如秤準的拳架要求,展露出干枝老梅的精華、立如秤準的盤架、開合有度的招式、虛實分明的姿勢轉化。
虛實分明是武式太極拳重要外形拳架特征,分清虛、實才能在行拳走架中將精、氣、神貫注到實腿中,產生穩定的重心。區分動作的虛實,用力的時候才能張弛有度。實的動作部位沉著、充實;
虛的動作要求輕靈、含蓄。動作達到定勢或趨于完成時,腰脊和關節要保持松沉、穩定。進行動作運動變換時,全身各關節要舒松、慢緩。“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分工嚴格,不相互逾越,出手高不過眼睛,遠不過腳”。[11]
例如,野馬分鬃動作,上肢動作由虛變實時,前臂要沉著,手掌逐漸撐指、展掌由到松緊;由實變虛時,前臂運轉變得輕靈,手掌略微含蓄,由靜而松。這樣做到虛實變化,張弛交替,行拳走架時外形特征就可清楚展現,一目了然。每一動作虛實分清楚,動作就能一氣貫通,身體支撐八面底盤穩固如泰山之勢。
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外型在表演或競技比賽上展現的是舒展大方的拳架,與以往傳統小拳架不同。競賽套路招式標準規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肢體的表現要與傳統套路不同。例如,傳統套路的左右分腳不過分強調起腳的高度,以與腰平上下即可;而競賽套路起腳高度越高越宜,在比賽中起腳的高度與難度的評分標準成正比,起腳的高度越高則難度分數越高,比賽選手成績越高,反之。從美觀程度上講舒展大方的外型,上肢表現為舒展挺拔、頭正頂勁、沉肩墜肘、挺胸拔背的形態;下肢沉穩扎實、步法清晰的形態。這種舒展大方整體的外型統有助于演練者培養自信和氣質的神韻,能夠吸引他人學習太極拳的興趣,學習競賽拳架“外三合”身法的表現形式。
武式太極拳傳統套路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運動過程,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體現著人體內陰陽變換、虛實相間、剛柔相濟的哲學風格特點。注重拳理拳法的運用和內氣的貫穿每招式,舉手投足間符合人體的科學要求和人體的機能運動規律。適宜人群廣泛,普及大眾化的特點受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所喜愛。
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是根據傳統套路創編而成,在原型上繼承了傳統的身法要求和技術的精華,但自身的編排著重突出了比賽規制的競技性、規則性、難度使它的普及縮短在青少年人群中。
武式太極拳傳統套路的拳理拳法的辯證真理應用于它技擊實踐的戰略中,為武術的理論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研究弱者在守勢時制服強敵的技法,例如,“以靜制動”“ 反者道之動”“四兩撥千斤”的哲學理論都是具體應用。[12]在傳統套路的演練中是含蓄的表現勁法,它的技擊則表現的淋漓盡致。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設計編排了多種躥蹦跳躍和松彈發勁動作,穿插交疊、高潮迭起展現競賽套路的比賽風格,富于動勢、發勁表現充實,實則目的為吸引眼球和觀賞感染力。
武式傳統太極拳是內外協調統一的運動,具有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醫療特點,它結合了古代的踵吸法。“踵吸法是用呵、嘻、呼、呬、吹、噓分別醫治心、肝、脾、肺、腎、膽等部位的疾病。”[13]武式傳統太極拳和醫療的結合,適合不同的人群對于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著明顯的效果,對于人體各部位的調節和改善有著良好的作用。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訓練難度較強,必須有較強的基本功。“訓練負荷適當成績效果一般,訓練負荷不當產生關節疾病機率非常高。”[14]競賽套路的編排也是順應生理規律使每個部位都得到均衡鍛煉,但是它的競技要求產生的關節癥狀的負面影響,顯得養身健體方面略有不足。
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與傳統套路的區別主要從始創起源、經典著作、難易程度、用勁方法、養身健體五個大的方面上總結出。從始創起源上武式太極拳傳統套路在歷史發展的二百年來繁榮昌盛,成為中國傳統太極拳五大流派之一;而武式競賽套路雖于90年代問世,也以迅雷之勢普及國內,走向世界。從經典著作上武式傳統太極拳的理論淵源流傳,博大精深,風格獨特;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理論創新中融入現代競技美學理念,博得一代一代年輕習武者青睞。“競賽套路的難度程度按照競技規則趨勢逐漸上升并且縮小在一定年齡的人群中、勁路的表現多應用與表演、不利于養生健體。”[15]傳統套路簡單適中普遍適合廣大練習者、勁路在技擊中廣泛實踐、適合修身養性鍛煉身體。
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與傳統套路的聯系主要從身法要求、哲學基礎、傳承價值上三個方面總結出。武式太極拳至今發展已有160多年歷史,無論是理論精髓還是典型套路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學習武式太極拳我們就要學會區分傳統套路與競賽套路,才能更直觀了解武式太極拳的概念;學習武式太極拳我們就要練習傳統套路與競賽套路的經典拳架,才能掌握武式太極拳的身法技術;學習武式太極拳我們就要閱讀傳統套路與競賽套路的經典書籍,才能補充我們練習武式太極拳中欠缺的理論精髓。我們在繼承和發揚的同時,學習傳統套路拳架、享受競技套路風格、掌握理論知識精髓,才是正真意義上的繼承武式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