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文濤 李新瑤 張冬琴 周小青 周湘芝
1.北京市大興區興海學校,北京 102600;
2.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武術生根發芽于中華沃土之中,并伴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演變,根據歷史記載武與德的產生并非同時。早期時代,社會由于沒有法律條文的約束,人們在發生矛盾和沖突時,大多數會采用暴力手段解決,后來,為了對暴力實施者進行約束和控制,就有了道德規范的產生,再后來也相繼形成了武德。如果武術沒有道德層面的約束,就容易導致行為失當,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對社會治安產生混亂。在古代軍事戰爭中,軍隊中的軍規軍法使得武術中的武德得到了規范性的教化,形成了系統性和較為完善的武德形態。武德在歷史發展中其含義是相當豐富的,從最初的約束其行為演變到尊師重道、舍生取義、助人為樂、懲奸除惡、孝悌正義等方面。在現代,專家學者們對武德的含義解釋為,它是武術在幾千年歷史發展的演變中不斷形成的具有高尚品質行為的道德準則,更是不容忽視的珍貴財富。現如今,在新形勢的驅動下,武術逐漸與現代化體育接軌,新時代又賦予了武術新的內涵與新的時代特征,現代體育與武術之間的緊密聯系,為國家和諧發展奠定了堅實理論與實踐積淀,對當今時代提供了應用價值與現實意義。武德可以培養良好的行為舉止、精神面貌和生活習慣,并且通過協調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的安定和發展,而且它能夠通過陶冶情操,實現自我修養的提升,塑造理想人格。學校是武術教育的重要樞紐,對學生進行武德教育,既可以讓他們認識和了解武德,又可以培養他們的意志品質,同時還能培育民族自豪感、國家榮譽感,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儒家學派認為武德主要包含“仁、義、禮、信、勇”。在現代,中國武術協會編寫的《武德守則》則把武德概括為十個方面:熱愛人民,精忠報國; 弘揚武術,以德為先;崇尚科學,求實創新;強身健體,文武兼備;遵紀守法,伸張正義;維護公德,尊師愛生;愛崗敬業,勤學苦練;團結友愛,謙虛謹慎;誠實守信,知行統一;儀表端莊,禮貌待人。這些內容以仁義禮信勇為根基,又符合當下時代的背景,并契合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仁”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一直貫穿于中華民族幾千年倫理文化的發展之中。傳統武術,天下弟子,不仁者不教;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在古代社會,一些比武大賽中,或者歷史故事里,要求比武者點到為止,禁止搏命。這一傳統深深印在我們的觀念里,在現代,儒家思想的仁愛理念也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即在散打比賽中、訓練中都要求運動員穿戴護具,并對運動員的人身安全進行防護,禁止競賽過程中擊打禁忌部位,明令禁止使人致殘致死的事情發生。武術散打規則中有一項雙方實力懸殊時應判強者優勢勝利,保護弱者以防受傷,這些都是體現了仁的精神,體現了武者對于仁的崇尚與追求。
義,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深植于中華文化沃土之中,是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武學之人堅守的重要人生信條。孟子重義,將之與生死并論,甚至重義而更勝于生死,“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也。” 這種“舍生而取義”的英雄氣魄,一直是習武之人畢生所崇尚的精神氣概,因“義”而結金蘭,守“義”而態度凜然,見“義”而勇為之,都彰顯了“義”在武德修養中的重要程度。墨子曰:“吾義故不殺人”,孟子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武,從字形上看,由止、戈組成,而武的最高境界即是止戈為武、威而不武,這也是武德修養中的至高追求,止戈為武、威而不武正是為了避免殺戮。孔子曰:“君子以義為上。”習武之人義薄云天,從古代的劫富濟貧,到近代的保家衛國,再到當前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種義,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小義,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民族同呼吸、與時代共命運,進而上升到了國家大義、民族大義。這種大義同時也反作用于習武之人,成為他們武德修養的一堂“必修課”。
中華民族素以禮儀之邦而聞名遐邇,自古崇尚投桃報李、禮尚往來。彬彬有禮、禮尚往來、禮賢下士等與禮有關的成語傳承至今而不衰,說明“禮”歷來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早在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時候,周王朝的周禮已經比較完善。荀子《禮論》則完全破除了“禮不下庶人”的藩籬。中華武術的禮儀教育也對人格培養的育人效果十分明顯。例如武術中的招牌動作——抱拳禮,是演練拳術、器械和各種比賽開場前和結束后的動作,也是以武會友的禮儀動作。抱拳還含有謙虛禮讓和請教之意,能夠反映出練武人講禮重儀的精神面貌。武術中還有“拜師禮”“鞠躬禮”“和十禮”“舉手禮”“一字禮”等。中華民族的歷史實踐證明,必須注重禮節禮儀,以禮待人作為交往原則,才能融洽人際關系,才能更好適應社會的發展。
自古以來“信”被歷代統治者作為檢驗人品的一個重要手段,“信”體現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中國鄉土社會,以農耕文明為主的社會階層所衍生出來的重要法則,人無信,無以立,它是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的一種道德,一種文明的具體表達,更體現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一種價值。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核心的價值觀,就是人生而有信,傳統文化中能體現“信”的典故,數不勝數,其中中國傳統武術中,“信”的價值意義,更是不言而喻。師傅收徒,講究徒弟的武德,其中一個人的誠信是擺在首要位置的,這不僅是今后對本門派的一種人生法則,更是自己立足于武林,立足于社會的不二法門。作為習武之人,如何做到“信”,首先要擺正態度,將誠信放在武德的第一位。中國鄉土社會的契約精神在武術人身上得到完美繼承,“未曾習武先習德,未曾學藝先學禮”每一個武術人在剛接觸武術的時候,都是先立德、立信,這不僅是說說而已,每一個傳統的武術人更是這樣身體力行的。這些優秀品質促使信守諾言成為傳統武術的一項優良作風。而誠信更是世界上每一位公民都應當擁有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追求。
“勇”指果斷,勇敢,有膽量,有魄力。勇敢一詞在當今社會,其代表的不僅是克服困難的勇氣,更代表的是一種弘揚正能量、打擊邪惡的勇氣,代表了一種英雄氣質,中國是一個從來不缺少英雄的國家,中華兒女都是英雄的人民。古代,師傅選徒弟,也把勇敢,作為一個重要的選材標準,《史記》有云: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無論在任何時代,習武之人的身上都有一種果敢精神,不怕犧牲,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品質。這些種種說辭,不僅蘊含了一定的時代意義,更體現了一種武術人的英雄氣質。折射到現如今,我們在武術教育時,也應該對新時代學生進行英雄氣質培養,灌輸積極果敢的思想,對社會邪惡現象作斗爭的勇氣,提升他們對勇敢一詞的深刻體悟和具體實踐。
“德、智、體、美、勞”是評價一個人素質的標準,是為黨和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才的重要標準,也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和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在素質教育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表明道德是公共的,是體現一個人進入社會并在社會建立立足點的關鍵,它可以很好地體現一個人的性格,并指導本人的實踐行為。自古以來,武德教育一直貫穿于武術教育中,是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習武先習德”,“使用武術來捍衛道德,先于技能先于道德”等都對武術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要求。將武德教育融入學校武術教育中,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教育,是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良好教材,能夠在武術教學中發揮積極作用。將武術教育納入學校體育素質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身心素質、道德素質和個人修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思想觀念和道德素質,有利于學校體育的全面發展,有利于推動國家教育深化改革。
作為武術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武德可以說是中國武術內涵的精髓,是習武者尊崇的道德標準,它的主要思想內涵和本質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其基本功能是更有效地塑造適合當今時代發展的武術人才。因此,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建設一個道德、才智和全面發展的民族,就需要武術工作者和習練者領悟武術的內涵,繼承武術文化,傳承發揚武術精神。
武德是習武之人的最低標準和要求,要求其具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的和平發展,追求高尚的人格魅力。在練習武術的人群中推崇道德約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公民素質,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發展,進而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推崇道德約束在弘揚武術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幫助人們提高個人和集體的榮譽感,推動國家文明社會的發展。
終。傳統上,學校教育中存在忽視道德教育或者道德教育實效不強的現象,理論上的教育只會使人們感到麻木,缺乏指導學生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不應僅停留在德育理論的水平,應具有在實踐中德育升華的能力。在武術教育的過程中,歷史上許多武術家都是我們學習的優秀榜樣,他們身上的知行合一、孝悌正義、德藝雙馨等優秀品質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精神財富。武德促進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有利于中國向文明社會發展的步伐。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作為一名武術教師,承擔著傳承、傳授武術技能和武術文化知識的重任。武術教學直觀性較強,注重言傳身教,所以在武術教學中,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學高為師,行為示范,若要培養學生的武德修養,老師需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榜樣示范,在課堂和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升自我修養,用口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授學生武德修養。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灌輸學生武術精神和武術文化為基本,以武術技能為導引,讓學生深刻理解武術既能修煉身心,更能以德潤心。引導學生首先掌握武術技能動作,又要做到技能與理論的融合貫通,最終形成德藝雙馨的優秀品質,充分發揚傳承武術文化中的武德精髓。
學校武術協會是宣傳武術、弘揚武術的有利載體,學生入會具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性,且入會學生懷有更多的熱情與求知欲望,更容易接受武術文化,協會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武術學習、技能交流等活動。協會開展活動時,要注重內外兼修,不僅要傳授武技,更重要的要把武術文化及武德武禮教育貫穿始終,使習練者通過練習武術學會為人處世道理,培養良好個人品質。另外學校要大力支持社團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學校有關管理部門要對武術社團的發展與管理給予必要幫助,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社團也要不斷提高社團管理人員的理論素養及專業水平,使教育者受教育,讓教育者傳授的武術文化和武術精神更純粹、更正宗。
在校園中傳承、發展武術文化,我們要積極利用大眾傳承的方式,例如:微信公眾號、學校廣播、校園網、校報紙、學校武術比賽等。還可以利用各種功夫劇、影視劇和大型舞臺山地渲染的舞臺劇進行傳播。最后通過武俠小說、武俠電影、武打影星里面的英雄人物形象等多樣化的形式激勵感染學生。而大眾傳承則需要權威媒體與現代技術手段有機結合,運用兩者的優點將武術文化和武德精神傳播到學校各個角落,促使傳播范圍最大化、發展空間最廣化,促使更多的人接受武德精神甚至是武術精神的熏陶,從而弘揚我國武術文化精髓,即達到強身健體效果,又能達到弘揚民族精神目的。進而讓我國國粹更好的傳承發展、服務社會,為提高全民素質、實現健康中國貢獻自身獨特的魅力。
學校是武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樞紐站,將武德修養融入到學校教育之中也是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引力。通過武德的傳承內容來完善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通過武德的價值功能來提升廣大學生的個人修養,使青少年在學習武術過程中不斷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規范其行為。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有利于人文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