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菲 中共唐山市委黨校
鄉村振興視角下,旅游業正在成為廣大鄉村地區從全面脫貧到全面小康最有力的內在驅動力量。尤其在近年來人民群眾日益關注身心健康、渴望返璞歸真和純樸簡約慢生活背景下,擁有綠水青山天然資源優勢的鄉村就成為城市游客的首選。不過,起步更晚、歷練更少的鄉村旅游顯然不如業態成熟的城鎮地區經驗豐富。加之主客觀層面各種缺陷或短板制約,新時期鄉村旅游發展依然存在多種待突破的瓶頸,需要各地鄉村積極探索優化、升級的路徑。
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伊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成為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的重點。從發展現代農業、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發展格局直至鄉村振興,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戰略規劃的核心與關鍵。包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加快鄉村旅游提檔升級的實施意見》等在內,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扶持鄉村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層面力度不減的扶持舉措使各地鄉村加快發展旅游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也是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旅游發展擁有的優質政策資源。
持續的政策性扶持使各地鄉村煥發全新生機,在傳統糧食產業基礎上,不少鄉村地區積極嘗試創新產業模式。包括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多種畜牧養殖、發展林下經濟等在內,多元化發展使廣大鄉村地區物質收入快速增加,經濟基礎日益牢固、扎實。日益豐厚的經濟積累也成為新時期鄉村旅游發展難能可貴的條件與機遇。
例如各地鄉村全面開花的農家樂就是經濟累積日益豐厚的客觀展示。廣大鄉村人口利用自家宅基地建設集食、宿、游、玩于一體的旅游基礎設施,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戰略從藍圖照進現實。而在農家樂旅游的帶動引領下,諸如林家樂、漁家樂等更多形式的鄉村旅游產業迅速崛起,共同構成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圖景。
經濟是基礎,旅游文化事業是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日漸雄厚不僅是保障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增效的根本前提,也是促進鄉村旅游盡早實現系統性與規范化的先決條件之一。
雖然鄉村旅游發展普遍呈現良性態勢,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實也決定了不少鄉村地區旅游發展存在各種不足之處。例如,基礎設施建設仍有薄弱環節。
這些薄弱點既表現在最后一公里出村道路硬化、旅游餐飲住宿及其關聯項目建設粗糙、原始等顯性環節,也涉及網絡信號覆蓋缺失、信息高速公路斷頭等相對隱性環節。而無論顯性或隱性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給鄉村旅游有序發展產生阻礙。
受到千百年來小農經濟形式影響,不少鄉村地區嘗試發展旅游產業時也普遍受到陳舊落后觀念的束縛。思想上的缺陷造成鄉村旅游局部性、分散化問題普遍存在,這也是部分鄉村發展旅游業始終低質低效的根源。
具體來說就是鄉村旅游各行其是、各自為政,同一地區鄉村旅游從形式到內容往往相似、雷同,造成本地區同質化競爭日趨嚴重。這不僅無助于農村人口在鄉村旅游實踐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也會給整個區域鄉村旅游全面發展造成難以估計的負面影響。
受到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化影響,不同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存在極其顯著的不同之處。相較而言,東部、南部及沿海地區經濟實力相對雄厚,鄉村旅游發展不僅起步更早,且獲得資金支持和資源投入力度更大,因而鄉村地區旅游發展已與城鎮地區十分接近。然而在更加偏遠的中部、西部地區的鄉村則截然不同。這些地區城鄉經濟整體水平不高,鄉村旅游發展時間晚、歷時短,且資金來源渠道相對匱乏、數量有所欠缺,因而造成這些鄉村地區的旅游發展普遍是小步緩行的狀態。因此,對這些后來者而言,發展鄉村旅游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分階段分步驟有條理地循序漸進。故,對大多數剛剛起步和正在爬坡階段的鄉村來說,發展鄉村旅游應當首先著眼于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比如在完善“最后一公里”進村路基礎上繼續夯實內部基礎設施的新建、改建和擴建。尤其是在國內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的大環境中,越來越多城市人口傾向于節假日期間自駕鄉村游。而私家車主最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不少鄉村旅游景點缺乏足夠停車位。倘若無法找到價廉物美且安全整潔的停車場所,私家車主將不得不考慮當日返程。這勢必壓縮城市人口在鄉村旅游的時間長度,進而不同程度縮減鄉村旅游消費的各項支出。顯然,一個停車位不足的問題將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對鄉村旅游而言確是需要著力突破的瓶頸。
又如在食宿、如廁等滿足游人基本生活需求環節持續升級改造。盡管時下絕大多數鄉村地區的旅游發展已實現了較為便捷的食、住、行。然而隨著社會生產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如今的城市游人早已不再滿足于最基礎的吃飯住宿等生理需求,而是愈發追求舒適愉悅的旅游體驗。倘若鄉村旅游活動中產生了窘迫、不適的觀感、印象,則游人極易去而不返,這對鄉村旅游擴大受眾范圍、穩定游客數量都是十分不利的負面因素。因此,加快餐飲、住宿、如廁等基本生活設施的優化不僅關系到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完善水平,也直接影響回頭客數量、左右鄉村旅游發展的穩定性與持續性。這是不少處于上升期的鄉村旅游發展項目需要特別重視的環節。
不過,正如前文提到不同地區鄉村旅游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區域差別,在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鄉村旅游發展的主管單位、執行機構等要密切聯系實際,深入分析自身發展現狀,探索更加合理適當的建設路徑。即,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等于盲目抄襲其他相對成功的實踐案例。特別是缺乏資金投入、自身基礎較薄弱的鄉村地區在優化旅游基礎設施過程中更要避免一步到位、貪大求全等錯誤思想與行為。只有立足本地客觀現實不斷提高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針對性、實用性,鄉村旅游發展才能將有限的資金、資源用于最關鍵、最核心的部位,才能獲得性價比最高的建設成效。這也是助力鄉村旅游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不可否認,鄉村地區發展旅游業存在更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除了客觀層面各種物質、物資投入和使用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外,產業發展思想、管理理念等主觀層面也較不少城市地區更為落后、原始。這也是造成不少鄉村地區的旅游發展實踐中經常出現低端化、同質化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旅游發展突破各種瓶頸和短板還需要結合區域特色提升集約化、集中化發展水平。
以浙江海寧地區圍繞錢塘江觀潮勝景開展鄉村旅游為例。由于該地區自古以來就有錢塘江觀潮的歷史習俗,圍繞錢塘江兩岸的鄉村和市鎮紛紛開始嘗試以觀潮為賣點的鄉村旅游。然而缺乏系統性規劃設計和原始自發的產業模式導致這一地區鄉村旅游大多采取家庭式或家族式經營,不僅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而且從產品類型、服務質量等各方面均存在小、散、亂、差的不足之處。
因此,近年來該地著力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一方面,錢塘大潮的歷史文化遺存始終是沿岸鄉村旅游不容忽視的中心點,但這不表示所有項目都只能圍繞這一個中心,而是可以有所側重、各有突破。另一方面,海寧本地已逐步形成了包括種植養殖、采摘、桑蠶在內的多種田園生活與民俗文化體系,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風民情均可圍繞觀潮拓展鄉村旅游的廣度和深度。
例如在觀潮周期之前和之后可以嘗試鄉間生活式民宿旅游、田間種植親子游、野外露營自然游、桑蠶紡織農事游等。而圍繞錢塘江兩岸的堤壩也是不可多得的環江康養健身資源。諸如錢塘江沿岸健步走、自行車騎行、青少年輪滑等都是可以開展的鄉間旅游新形式、新項目。
如同海寧地區從事鄉村旅游的村民大多缺乏高等教育背景一樣,時下各地鄉村旅游直接從業者隊伍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差、思想意識落后陳舊等缺陷。這是導致不少鄉村旅游低質低效的深層次原因。因此,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旅游發展還需要加強人員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從業者整體素質。
比如縣一級旅游主管單位安排定期教育培訓的形式、內容、時間和頻率,由當地職業院校安排主講教師負責授課,由縣級財政經費劃撥一部分經費支持,再由鄉鎮、村、旅游業從業者等共同支付其余的費用。而教育培訓的內容既要涉及旅游實踐中各種技術和技巧,也要包括職業道德教育、敬業精神培養等思想層面的宣傳和引導。只有兼顧理論與實踐、思想和操作,鄉村旅游教育才能培養更高素質、更加全面發展的從業者。這也是不斷夯實鄉村旅游發展基礎、促進鄉村旅游產業持續提升的重要策略。
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不相伯仲。一方面,政策扶持力度不減、天然資源優勢客觀存在、社會發展趨勢等都是鄉村旅游快速實現規模化、擴大化的有利因素。但在另一方面,基礎相對薄弱、較為原始和自發性的發展模式則是不少鄉村地區發展旅游業無法回避的根本弱勢。加之同質化競爭加劇、缺乏創新創造性等缺陷疊加。許多鄉村地區發展旅游往往遭遇難以為繼和低水平徘徊的困局。新的歷史時期中,基于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旅游高水平發展不僅需要著眼于物質方面的持續投入,也要著力強化制度供給、教育引導、人才培養等更多環節。只有兼顧科學發展理念和現代化管理模式,鄉村旅游發展才能實現從物質到精神文化的立體式飛躍,才能大幅提升鄉村旅游業的系統性、規范化。這不僅是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旅游發展實現科學化與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時期鄉村地區以高品質的現代旅游業帶動全產業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