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政東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活態傳承是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或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和傳承,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當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傳承方式,活態傳承能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終極目的。窺探桂中地區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離不開當地民俗體育原始的生長環境和活態傳播環境。民俗體育的活態傳承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切不可張冠李戴。追溯民俗體育原始的生態環境,是指在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上進行的,自然環境資源是少數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如今一些民族地區生態保護區、民俗文化區、民俗風情園的出現也在努力挽救少數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園,注重對活態傳播環境的保護,致力于為少數民族藝術的活態傳承營造一個原生態的生長環境。本文以桂中地區的金秀瑤族自治縣為例,挖掘與闡釋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現狀、意義,為民俗體育文化遺產傳承提供拋磚引玉作用。
金秀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中部偏東地區,是全國成立的第一個瑤族自治縣,總人口15萬多,瑤族人口占34.4%,是盤瑤、茶山瑤、花籃瑤、坳瑤、山子瑤五個瑤族支系的聚居地。由于各支系的語言、服飾、習俗的不同,醞釀和沉淀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據統計,自2007年以來,金秀縣收集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信息4150項,普查300余項,實地調查采集整理190余項,并建立數據庫,先后多次組織申報國家級、自治區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現階段,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8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名,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5名。建設有4個黃泥鼓舞傳習基地,1個瑤族舞香龍傳習基地,1個瑤族過山音傳習基地,2個瑤族織繡生產性示范戶。
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穩定性和持久性的影響,現代化是一個逐步滲透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方面面的漫長歷史進程,它隨之帶來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農業的發展、工業化、全球化和城市化。當前,隨著金秀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很多項目所在地或被城市化或成為城中村,一些自然景觀被人文景觀取代,歷史遺存被破壞,原來的村民從世代生活的農村中走出來,金秀人重家族、重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宗族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緊密聯系的血緣網絡關系逐步淡化,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了更多外來新鮮的信息等,以上這些導致了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知識和技藝多停留在老一代,在向年青一代傳承中受到排斥。可以說,在現代化語境下,金秀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其原本的外部文化生態平衡正在遭受破壞,存續狀態良好的自然生態逐步縮減、社會生態發生劇變、文化生態表現出失衡,最終導致金秀民俗體育文化遺產這一物種不能適應現代語境下的文化生態環境,出現斷裂和脫節。
當前,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無論是在歷史的傳承方式上,還是在共時性的傳播范圍上,都不能與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起廣泛和牢固的聯系。傳承動力缺乏、傳承人老齡化,繼承人群數量的減少,是金秀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傳承缺乏重要因素。在原生社會環境下,民眾精神需求、生活習俗和演出收益促進了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人們從小受家族父輩的影響,耳濡目染,出于對民俗體育項目的崇拜與熱愛,自發地參與民俗體育項目技藝的學習。在傳習中,師傅處于絕對的核心地位,對弟子極為嚴厲,具有絕對的權威,師徒之間關系勝過父子,徒弟對老師畢恭畢敬,照顧師傅的生活起居,這些在當時確保了技藝的嚴格和規范傳承。但是在現代條件下,愿意主動、自愿學習民俗體育項目知識和技藝的人越來越少,隨著傳承人老齡化,真正能將完整知識和技藝傳習下去的人已屈指可數,并且即使是當下的民俗體育文化遺產項目進校園、進社區,也很難再像過去那樣拜師學藝了,就像一名代表性傳承人說講的那樣“現在的學生打不得罵不得,累了苦了下次可能就不來了,師傅很難做,要請他們來學。”
文化生態環境是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產生發展的空間載體。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受區域文化生態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同自然界的生物保護,我們保護某一個物種,要為其提供一個適合生存的區域。我們談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保護,一樣既要保護項目本身的技藝和知識體系,又要保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處的文化生態環境。一方面,應保持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保護不能僅停留在技藝的傳習,還要對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歷史譜系、古籍文物、宗祠舊居、技藝流派、知識體系和傳承群體等等一并進行整體保護。另一方面,應注重各種文化資源之間的關聯性,將區域的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的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成一個相關聯的有機整體,改變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一項目進行保護的觀念,轉向動態綜合的保護。
在開展相關傳習活動的同時,應盡量真實的廣泛收集有關民俗體育的史料、人物譜系、理論知識、技藝體系等,并探索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多種靜態留存途徑,將其轉化為書籍、影像、數字信息等進行合理的靜態保護,另外,對保護的成果可在區域歷史博物館、文化館、項目重要的傳習所、傳承人居所及電子數字庫等設立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陳列廳、展演館、展示墻和專題板塊進行項目展演。要完整保留該區域的歷史風貌、自然景觀、民俗習慣等其他生態空間,并通過頂層設計與低層設計相結合,文化保護工作與其他部門工作相結合,著眼長遠、合理統籌,編制項目保護發展規劃綱要,將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保護主動融入區域各方面的建設規劃中,提出保護訴求和具體措施,以形成一個與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文化建設、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協調互聯的完整保護體系。另外,在瑤族廣場、區域景觀等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中,應將民俗體育文化遺產作為一個特色納入整體建設中,構建有利于項目傳承發展的公共環境、社區環境和傳習空間環境。
良好的文化保護與傳承氛圍,對于保護意識的培養和文化自覺的形成至關重要。在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的背景下,想讓群眾對民俗體育文化遺產表現出喜愛,就要努力構造一個機會或者一個場合,讓大眾置身其中去感受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魅力,去關注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發展,進而在普通群眾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中留下痕跡。那么,如何尋找這樣的機會?構造什么樣的場合呢?
一方面,我們要從現代人體育生活方式的關注點和“跟風”點中去尋找。如:大眾關注健康,關注養生這一熱點,經常被人們談論和搜索,利用這一點就可主動做文章,將民俗體育項目同健康和養生聯結在一起,充分挖掘項目的相關內涵,進行多角度宣傳,營造出帶有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特色和韻味的氛圍,這樣一來群眾就會產生了解的意愿,就會帶來對其關注群眾的主動參與。另一方面,我們要借文化遺產日、傳統節慶、文化交流、體育賽事、大型活動、研究論壇等領域內外的各種平臺,給民俗體育文化遺產提供一個能夠集中展示和多角度宣傳的場合,讓越來越多的群眾籠罩在濃郁的傳承氛圍之下。如:在文化遺產日和傳統節日,組織項目進行專場表演,向群眾發放項目宣傳手冊;在國內外體育競賽和文化交流活動中,進行技藝的展示、切磋與研討等。文化場合的搭建,需要各級政府的領頭和引導,需要項目宗族組織和社會團體的自我管理和自我運營,需要多方的支持與配合。
留住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傳承之根,是為了防止民俗體育文化遺產徹底消離,是為了讓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偏離科學發展的正確軌道。采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多渠道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和解釋,真實留住項目的文化基因,避免傳承只流于形式和表面,是當前民俗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十分急迫的。當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后,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逐步發展,出現了網絡、手機和數字電視等新媒體形態。在當下,各種各樣的信息鋪天蓋地呈現于人們眼前,人們往往選擇那些便捷、有趣、形象的信息,如:精簡的文字、圖片、動漫等,而在調查走訪中發現,大多數項目的傳承傳播方式還局限于過去人與人之間的小范圍傳播和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只有少數項目建立了自己的網絡、微博、微信等平臺,更沒有利用人們讀圖的特點而專門設計的圖片、動漫等等。當下,已經入新媒體和讀圖的時代,這要求我們積極轉換項目的傳播方式,要采用符合大眾口味的美妙文字、形象圖片和動畫等形式,結合項目文化和內容體系,設計出一些能夠吸引大眾眼球的項目來。為此,面對民俗體育文化遺產面臨即將或可能失傳的危機,堅持正確的保護觀念,首要開展的保護工作是要先將民俗體育文化遺產完整地保留下來。
首先,保護部門應全面收集項目的原始資料,包括反映項目的歷史、文化內涵、傳承譜系、理論知識、制作過程、技藝內容的文字、圖片、影視資料,特別要保護好、保存好能證明項目原始存續狀態的古文獻、古籍。資料收集的過程要本著整體、真實的原則,使真實的文化基因得到留存。
其次,應拓展資料收集的方式方法。當前,金秀博物館中有關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資料一般是由代表性傳承人在申報時所整理出來的部分資料。這些由單一途徑獲得的信息難免片面,為充實原始資料信息,獲取更多的項目素材和線索,接下來應采取更多的方法和途徑對原始資料進行收集。如:采用民間征集的形式,擴大資料收集的范圍,面向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內外流傳區域內的群體傳承群體,公開征集反映以往的項目傳習故事和個人記憶;記錄生活史的方法,特別是對那些基層老藝人的化會生活史的敘述,留存多年前的項目的日常面貌,推進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研究記錄工作的開展。
最后,為保留項目的根與魂,建立起專項資金的扶持與幫助,科學利用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緊急搶救項目的優質基因。地方政府應該建立起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研究的財政專項資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資金支持列入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同時,建立財稅保障與監督制度,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資金能夠用到實處。此外,選擇具有代表性傳承群體,采用文字、圖解、視頻信息的方式提煉出項目的展現形態、技藝要素、文化內涵等,保存項目的優質基因,使項目在今后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有所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