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琪 李杉杉
北京體育大學國際體育組織學院,北京 100089
中國的發展吸引了眾多國際學生前來中國留學,但很多留學生在留學生涯結束后也沒有真正適應中國,或是融入中國生活。本研究將從社團活動出發,從語言、食物、人際交往等方面來探討留學生融入中國社會、實現跨文化適應的表現。這為中國跨文化適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主要采用了訪談法、個案研究法以及觀察法對近10余名留學生進行研究。10余名留學生的國籍包括了美國、韓國、印度、白俄羅斯等,這些留學生有如下幾個特征: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中國朋友多、漢語能力較好、比較適應中國生活。
社團作為一個社交場所,將留學生與中國學生聚集在一起,形成聯系,促成友誼的建立。
(轉錄文本:Some people, like you, play sports and you just click...so you just get along immediately, you guys are friends.)
通過參與體能社的活動,與體能社成員相識相知并成為朋友。友誼的建立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生活,比如中國學生帶研究對象去食堂就餐,并教他們如何使用支付寶、微信等電子付款方式。除了生活上的便利,中國學生還幫助研究對象們認識更多的朋友,接觸更多的中國人。當研究對象談到與中國朋友的友誼時表示,是體能社為擁有共同興趣的學生們建立了交流交友的平臺。參與體能社活動的同學都是因為熱愛健身健美、體能訓練。因此,留學生們接觸到許多健身健美專業的學生,和他們一起去旅游并參加健身健美大賽。可見,社團對于留學生交友及擴大交際圈發揮了橋梁的作用。
社團不僅僅是作為留學生交友的平臺,更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體現。跨文化傳播作為人的社會活動,體現了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的本質。人類歷史發展的線索表明,正是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的不斷延伸,把不同文化、地區、族群、國家的人群“聯結”在一起,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社團活動作為大學校園里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的延伸,將留學生與中國學生聯結在一起,中外學生的交流、對彼此文化的相互了解其實是跨文化傳播的一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留學生融入中國文化,對于留學生適應中國文化起到巨大的作用。
文化融入即當擁有不同文化的、群體中的個體和其他文化有持續的第一手的接觸時所出現的現象,其結果是原有個人和群體的文化模式都有變化,它強調四個方面,一是必須和異文化直接并且第一手接觸,如果沒有直接接觸,則沒有發生文化融入;二是和異文化的接觸必須持續一段時間,而不僅僅是在一個時間點上,因為文化融入是體現在接觸的過程中,最終會以個體或群體持續性的變化表現出來;三是兩種文化相互影響;四是文化接觸帶來變化,包括在文化融入過程中發生了那些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是怎樣發生的。留學生在中國的生活正是文化融入的體現,通過觀察發現,10余名研究對象已經非常適應中國生活,對中國人、中國家庭、中國文化也構建起自己的認識。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3.2.1 體能活動中的語言交際
在中國生活一年,研究對象們已經掌握了很多中國話的精華,并在實際中加以運用。具體如下:(1)稱呼: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稱呼體系,在美國,從小到嬰兒,大到八九十歲,都以名相稱。[1]但在中國,人們往往以身份相稱,而留學生們則完全領略了中國人的稱呼特色,并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社團活動時,他對陌生男人的稱呼為哥們兒,兄弟;對年齡相仿的女性稱呼為美女;在食堂打飯時,他稱食堂工作人員為阿姨、叔叔。在日常生活中,這些稱呼方式的使用幫助他們博得不少中國人的好感。(2)交談:傳統西方文化中,對于他人的贊譽一般是表示感謝,而中國是以謙卑為美德,首先中國人不會承認別人的夸贊,其次還會以否定自我的方式來回應他人的夸獎。研究對象在面對夸獎時的表現與中國人如出一轍。以下為針對兩位留學生進行焦點訪談時留學生們的表現及對話,訪談背景為兩位留學生剛完成了在中國三亞舉行的健身架沒大賽。
3.2.2 與體能活動相關的飲食習慣
雖然中國食物和美國飲食完全不同,但他現在也適應并愛上了中國食物,中國筷子也使用得非常靈活。(轉錄文本:以前,來中國,我吃水、咖啡,沒有別的,來中國,都要喝那個可樂、雪碧,我變胖了來中國,真的,我變胖了。Chinese food and drink are too much better and fat than some… of china in America.)其中,“胖”字也是當今中國人交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字,在中國社會里,大家常常說自己胖了,可見研究對象在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也學會了自我調侃最流行的方式。
Harms認為,近二十年來的交際是以跨文化為特征的。對跨文化適應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跨文化適應人群分為兩種:一種是長期移民或難民,另一種是短期的“旅居者”,如留學生等。1990年,約翰·貝里從兩個方面完善了對文化適應的理解:一是在文化層面或群體層面上的文化適應,也就是文化接觸之后在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和政治組織等方面發生的變遷;二是指心理或個體層面的文化適應,也就是文化接觸之后個體在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態度以及認同等方面發生的變化。[3]留學生只有融入了中國生活,才有利于他們學習中國文化,掌握漢語,更有利于他們適應中國環境;對于文化本身而言,有利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發展;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與信息傳播活動是跨文化傳播的過程[4],對于中國文化而言,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加了解中國,這也是研究者致力于實現的目標。通過研究發現,與其他不參加社團活動的留學生比起來,體能社的留學生研究對象們顯然更加適應中國的生活,體能社作為他們與中國學生交往的連結點,發揮了橋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