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飛 ,曾凡鑫
“十三五”規劃綱要實施期間,全民健康升至國家層面。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全民健康問題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周期健康服務。社區是基礎社會領域中重要組織形式,是我國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的社會組織。在推進全民健康計劃實施中,社區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其獨樹一幟解決問題的方式,獨有千古。尤其是以社區為基點建立的衛生管理服務模式,在解決教育、醫療、保險、就業、救助等社會問題時,較其他組織機構更勝一籌。因此,本研究就社區在全民健康計劃落實中的作用、價值及內在聯系進行研究,嘗試以社區為突破口,從基礎社會領域的角度分析全民健康計劃的實現路徑,為全民健康的推進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和工作思路。
國民健康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所關注的重點問題。“健康中國2020”戰略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正式實施,使得“健康”不在停留于衛計委層面,而是一舉升至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并作為治國理念融入到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全過程。究其本源,全民健康作為健康中國戰略的根本目的,其目標基礎是解決國民健康問題,國民健康問題日益凸顯的關鍵則在于國民健康素養水平薄弱和國內健康保障政策的發展滯慢。國民健康素養水平的提高需要借助教育來完成,國家健康保障政策的完善則需要上層建筑的扶持。社區的教育功能從根本上說是對人的培養和管理,通過社區教育來培養居民的素養和文明程度,將有利于提高國民健康素養水平。另外,近年來新興的以社區為主的健康管理模式,不僅可以大范圍改善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又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常見慢性病。此等健康管理模式,極大的突顯出社區在全民健康目標實施中的地位,也將為國家醫療配置不均衡等現實問題彌補漏洞。
社區是基層社會領域中的重要組織形式,由各種不同的人匯聚而成,且社區內所有活動都是由居民主動參加,并相互協助而完成。自黨中央制定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實施以來,需要落實的惠民政策越來越多,社區治理作用在此方面可以大顯身手,特別是在針對城鄉群眾有關于教育、醫療、保險、就業、救助等政策的落實,社區有著其他社會組織不可替代的優勢。社區治理其實質是以人為根本,發展建設美麗、和諧、人們安居樂業的美好社區,并形成社區特有的文化和精神的過程。在此方面上,社區與全民健康的基礎目標具有共同性。全民健康所面臨的生態環境、社會保障、社會各要素間等方面的困境,在施展對應策略時,均可借助社區這個平臺落實。如:在人與自身和人與社會的治理方面,社區的管理模式和教育功能均可得以彰顯。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針對社區內的兒童、青少年、中老年及特殊人群等居民,進行靈活多變的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使人與社會協調發展。此外,社區健康管理作為新的衛生服務理念,共同服務于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不僅有效提高血壓控制率、患者滿意度及醫務人員工作效率,更是極大縮短門診接診的平均耗時;在人與自然的問題方面,也可從社區治理的角度入手,在政府的引領下,大力整治危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工廠建設,維護生態生活建設,讓人與自然重歸和諧發展之道。
近年來,隨著各地區分級診療政策的落實,使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門診量增幅厲害。但由于國內社區衛生服務起步晚、發展遜色,加之在落地實施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社區衛生服務對居民施展的健康干預難以達到真實水準。然而互聯網時代的降臨,以及 “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模式的推出,如撥云見日般,為社區健康管理的未來走向提供了新機遇。
“互聯網+”技術是指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將互聯網與社會各行各業緊密結合,共同打造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和新增值業務,從而提升社會各行業創新力和生產力。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運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傳感、云計算、大數據等一系列信息化技術手段,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部居民健康檔案和診療服務信息為核心,通過連接信息采集、健康風險評估、健康干預、動態跟蹤反饋等環節,提高服務效率、打破信息區域和時間的局限性,真正融入居民生活,實現健康體檢、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心理咨詢、生活方式指導等全方位、個性化的社區健康管理服務,即“互聯網+社區衛生健康管理服務”。“互聯網+”與社區衛生健康管理服務的融合,不僅可以有效解決社區衛生健康管理對居民健康指標的動態持續監管困難而造成的連續性健康數據缺失、居民健康信息共享利用不夠和健康干預不到位等問題,更是極大的為全民健康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推力。
由街道辦事處或居委會組織自己的健康宣傳隊,在社區內每年至少開展4次以上健康知識講座、為每戶居民發放一種以上健康教育相關資料和開展3次以上便于居民參與的健康活動,如健康家庭評選、社區廣場舞大賽、健康膳食設計比賽等充滿活力的比賽。此外,要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功能,定期開展限酒健康教育,減少居民酗酒行為。積極推進社區無煙環境建設,將青少年作為吸煙預防的重點人群,幫助其樹立良好的價值觀,防止吸煙人群的增長。著力提高居民對毒品的危害認知,完善社區戒毒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防止居民受到毒品的侵蝕。著力加強重點人群性教育,最大限度減少非意愿妊娠及不安全性行為,降低性相關疾病的傳播幾率。同時,在社區內設立多個健康教育活動室,以便于開展健康咨詢和健康指導;合理利用社區內公共場所,設立多個健康宣傳欄和大型廣告宣傳牌,全方位強化居民健康意識。在全民健康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心臟里、國際禁毒日等,大力宣傳健康教育。
健康的社會環境建設是保證全民健康目標取得成功的基礎條件,是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的基本保障。全民健康的實現離不開健康的社會環境建設。社區作為國家重點培育和居民生活及獲取公共服務的重要場所,其內部環境質量的優良對居民身心健康影響頗深,且社區環境屬于社會環境的范疇。所以,提升社區環境建設對促進全民健康目標的實現同樣起巨大作用。
在社區環境治理中,廣泛開展社區衛生宣傳教育活動,充分提高居民自身素養。加強社區環境管理工作,切實鞏固社區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同時,要提高社區居民的公共衛生意識和自我管理意識,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居民對社區環境建設維護的責任感,促使居民從被動變主動自我管理,形成大家齊治理的良好格局,努力構建舒適、美麗、和諧的社區環境。
2.4.1 發展社區健康產業
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程度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在國家提出“健康中國”發展戰略之后,大健康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此前景下,大力發展社區內健康產業,不僅可以緩解衛生資源配置不夠完善和醫療網絡不健全問題,還可以加速醫藥衛生事業體制的改革。健康產業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主要有醫藥、健康管理、醫療保險等機構。要發展健康產業,首先要將健康產業所涉及的領域緊密聯系起來,以社區為推動力,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下,促進社區內健康企業、集團的行業建設和發展,并加強與體醫體系的相互融合。大力普及居民對各種慢性疾病的醫療注意事項、及相關健康設施的科學使用方法,提高居民對健康設施的使用意識。
2.4.2 加大社區健康設施投入
加大社區內健康設施投入,緊緊抓住建設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這一總目標,積極開展社區內體質監測站聯合建站工作,以保證各社區健康設施建設的平衡性。在資金充裕的條件下,積極推進室內健身場所建設,配置多個健康體檢與體質監測儀器,充分發揮社區體制監測站及相關職能部門的各項作用。積極推進社區健身服務與醫療管理建設,促進社區內醫療結構和健身結構的相互滲透。在大型健康設施的服務中,還要配備專業的醫療救護人員,以調動健康指導員的積極性,讓居民享有更好、更安全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同時,要加大對社區內健康設施的維護,在健康設施區域周圍張貼宣傳標語,有條件的還可以布控監控攝像,使健身設施的運行更加科學健全。管轄社區的相關政府部門要定期對社區內的公共健康設施場所和民營健康設施場所進行走訪監管,以便于解決在技術、服務、醫療等方面遇到的相關問題,促進政府干預與健康設施活動能更好的融為一體。確保檢測與維護同步、需求與投入同步、健身與檢測同步,讓居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體育生活。
2.4.3 完善并優化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針對社區工作者福利待遇低、工作量大、職業前景不景氣等問題,可以從制度建設、政府支持、人才培養等方面著力,夯實社區工作者人才隊伍的發展基層,維護社會的繁榮與穩定。首先,在福利待遇方面。可參照周邊城市社區專職人員職務年限工資標準,職務年限工資實行工作職務、社區工作年限與公眾待遇掛鉤,實行崗位津貼,相應提高社區專職工作者福利待遇,并建立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與物價指數掛鉤聯動機制,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其次,在制度建設方面,科學地借鑒其他國家地區關于社區工作在法律、理論、制度模式上地經驗,結合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逐步完善有關于社區工作者管理機制、相關法律法規及保障制度,使社區工作者得到更多地社會關注度,激發社會工作者地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在人才隊伍培養方面,根據不同地區的需求,建立并完善人才隊伍培育體系。社區工作者日常工作涉及地領域較廣,需要從經濟、法律、心理、服務等多個領域加以培養,且可以定期舉辦知識交流會議,充分利用社區的智力資源,讓社區內醫學人才和體育指導員在交流中打破以往的界限,相互交流經驗,相互促進。通過交流會議可以分析并解決在實踐階段遇到的問題,也可以探討在社區引導中的一些使用經驗。
我國全民健康問題無疑是復雜的,同樣全民健康目標的實現路徑也是多維的。本研究認為:從社區視角下,以基礎社會領域為突破口建立新型健康管理服務模式、提高社區居民健康素養、優化社區環境質量、發展社區健康產業,對解決目前國民健康問題,實現全民健康目標,將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