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波 孫洪敏
(吉林省白山市渾江區河口小學 吉林 白山 134300)
校本研究是一種基于“問題解決”和“學校發展”的研究。
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起點,它以“解決實際問題,改進實際工作,優化教學效果,提升教學經驗”為直接目的,以“轉變教育觀念,強化理性意識,端正研究態度,提高研究能力”為間接目的,以“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共同發展”為終極目的。簡言之,校本研究的目標指向在于通過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為教育教學提供更有價值的指導,促進教師和學校的發展,而不是為“研究”而“研究”。
這些年隨著對大家對校本研究意義認識的逐步加深,學校對校本研究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比如要求校校有課題,人人有課題.....然后是開題儀式,結題匯報等活動轟轟烈烈,形式也是不斷翻新。不過靜心思考,這些課題到底研究了多少,解決了多少問題呢?就像專家們說的“課題不少,研究不多”“成果不少,效果不多”,一個個課題順利結題了,老師們的課堂還是一如既往。也因為如此,老師的研究興趣也在這形式化,表面化、虛化的校本研究中消失殆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校層面沒有找到有效的抓手,缺乏對研究過程的引領,指導和監管,導致校本研究東一榔頭,西一掃帚,沒有章法,不成系列,最后無效而終。
校本研究是用來解決問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發展的,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做給自己用的,所以校本研究一定要腳踏實地,潛心專注。那么究竟該如何提高校本研究的有效性呢?專家們給出了很多論述,再結合我校多年來校本研究的實踐經驗我歸結為三點:
3.1 確立恰當的研究主題。這是校本研究的第一步,也是統領全局的一步,校本研究的管理者給老師提供一個共性的,被廣泛認同的具有研究價值的主題,給老師指出明確的研究方向是校本研究的基礎條件。選取主題建議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教學當中的瓶頸問題,二是教學當中的優勢問題。有了科學恰當的研究主題可以增強校本研究的凝聚力,帶領教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凡是踏上研究列車的人都不掉隊又各行其是,享受“前進”的樂趣。
3.2 以課例研究為載體。這是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重要形式,符合研究規律和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律。對于教師來說課堂教學是自己親歷親為的教育事實,有話可說;課例所體現的思想也是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思考生成的對策;用課例研究過程中發生的“教育事實”描述研究效果,保證了教育科研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課堂教學案例是學校課題的“研究軌跡”,隱含著課題研究基本主張的“理論和實踐的混合物”,不僅會提高科研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而且會促使教師自覺地將這種教學理論轉化為自己的品格和教學風格,在實踐中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
3.3 全程跟蹤落實過程。很多校本研究實施方案中的實施過程制定的嚴密周詳,但操作過程中卻只有布置,沒有管理,或只有管理,沒有指導,導致研究過程形式化,這也是校本研究低效的主要原因。下面就以我校校本研究為例談談實施過程。
我校“十三.五”校本課題研究具體推進過程如下:專家引領,實踐解讀——研討論證,統一思想——年組實驗 以點帶面 ——跟蹤指導 全面推行——活動推動,交流提升。實驗伊始,為了幫助教師整體感知,深刻理解研究主題的內涵,我們邀請區域專家用一周的時間為全校教師做了課例示范與理論講座相結合的系列專題培訓。然后組織教師交流研討,論證可行性,統一思想。之后為了避免實驗的急功近利,我們首先選定了一個年級做為實驗點,備課——聽課——磨課全程跟蹤。最后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在全校全面推開,全面鋪開的過程中我們依然是備聽評全程跟蹤。這種自上而下的示范,這種管理層的全程跟蹤參與使得我校校本研究落到了實處,教師研究積極性空前高漲,研究能力及課堂教學技能顯著提高,校本研究現在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理想成果并在區域內召開了交流現場會。總之,校本研究領導必須先行,校本研究要穩扎穩打分層次有步驟的開展,校本研究領導一定要全程參與,校本研究管理是關鍵。
無數名師的成長經歷證明,校本研修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豐富教師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更有效地教育學生,提高教育質量。校本研究管理的重點就是要引導教師走上研究之路,提高教研能力,實現專業成長。學校要做到教育科研一體化,做到課題研究和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堅持以教科研服務教育教學,以教科研促進教育教學,促進教師發展,促進學校發展。教師、學生同步發展、學校教育質量持續提高,是校本教研的價值追求,是學校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學校管理者追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