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玲
(河北省遷安市楊各莊鎮楊各莊中心完全小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數學課程的設置是為了提升學生對社會、對生活、對創新發展的真實認知,學透數學能對學生的生活有所幫助。生活中的運動常識及建筑常識離不開數學的運用,生活質量的提升及學生科學認知的再發展離不開數學。生活中處處都會用到數學,所以數學課程實施中巧用生活素材恰能給數學課堂增色啟智,恰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認知活躍,有探究動力,更有數學的生命力。
文章著重從巧用生活素材突破概念教學難點,提升學生構建數學概念素養;巧用生活素材化解實踐教學難點,提升學生本真數學應用素養;巧用生活素材分解探究教學難點,提升學生多維數學創新素養這三點上,例談數學課程引入生活素材的有效性。
突破數學概念教學,實現準確認知確實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道難關。要想突破這一難關其實并不難,只要方法到位、理念到位就能輕松實現這個目標。長期的實踐證明了巧用生活素材就是最簡單、最有效果的解決辦法。生活素材的鮮活性和直觀性讓抽象的數學概念有了著地點,學生愿意去接觸、去認知,愿意在腦海中構建數學圖形或者公式,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實際、更可靠。
比如,在安排《認識圖形》的活動課時,教師除了利用教室內的窗戶、桌面、黑板等物體幫助學生進行圖形的認知外,還讓學生拿出自己從家里帶過來的生活素材,有圓圓的瓶蓋,有方方的卡紙、有三角形的木框等等。生活素材客觀助力了學生對各種圖形的準確辨識,還有的學生借助幾個圖形進行了拼組得出新的圖形。這樣的課型設計讓學生們把知識學活了、學準了。除此之外,教師利用屏幕播放馬路邊上的停車位圖片,讓學生通過停車位上的線條進行圖形認知。三角形的箭頭,長方形的線框組成停車方向標識,長方形的線框規定了停車的范圍等。學生在這樣的認知教學中學會了概念的自我構建概念,強化了他們概念素養的建立技巧。
數學教學的難點主要體現在學生對知識的運用上,這也正是高效完成實踐教學的硬核力。如何讓學生高效、準確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指導生活實踐和創新運用,正是數學教科研活動的主流話題。長時間的數學課程實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巧用生活素材化解實踐教學難點,讓數學應用得到應有的價值體現。
比如,在學習概念課《噸的認識》活動中,很多學生只是對噸進行強化記憶,從字面上能背出噸與千克的關系,但很難從生活中認識到多少東西夠一噸,500千克究竟有多少物體這樣的量化概念。為幫助學生從本真上認識噸、千克等概念,教師巧用大街上跑的灑水車進行教學。先通過短片介紹灑水車的水箱能裝12噸水,該型號的灑水車每小時能灑水1.2噸,這樣的灑水車灑完一整箱水需要10個小時。這樣的短片客觀明了地告訴了學生噸的大小,使學生對噸這個概念不是抽象的記憶認知,而是借助生活的感知獲得。再有就是在學習有關“速度”的概念時,教師讓學生在回家后由家長帶著孩子坐電動車或汽車感知速度的大小,并對比走路的速度來全面客觀認知速度所表示的本真含義。
創新素養培養是數學課程實施的重要目標,創新教育也是落實利用數學知識服務于生活的理念體現。搞好數學創新教育的主要抓手就在于課程的探究活動設計,充分發揮數學生活素材作用,借助探究項目推進學生數學創新素養的大提升。這里的探究項目主要是圍繞過程性數學知識形成的探究,還有利用數學原理解決項目問題的具體方案的探究等。讓學生通過探究的形式和探究的過程提升創新的品質。
比如,在組織《找規律》的探究課中,學生除了掌握了教材上的活動項目外,教師還要補充些生活中的找規律的探究項目,為學生開放數學思維,實現多元創新素養提升。如例舉了城市建筑亮化燈光系統中有規律的變化,通過所學方法探究出燈光顏色、線條走向、圖案停留時間等變化的規律。還有就是在文化廣場舉辦的盛夏之夜文化演出時,讓學生去現場觀察和探究,從中發現舞臺設計中所用的彩球的顏色、大小的搭配以及搭建整個舞臺所用的桁架的排布特點。如不同長度桁架的排布規律,圖案設計等等。這樣的課程設計有效延伸了教材界定的范圍,整合了生活素材實現探究的可視化、生活化,讓數學學習更具真實感和可用性。
總述,數學課程本真的生活實踐性和理論邏輯性都很強,巧用生活素材輔助數學課程設計與課堂活動,能讓數學課程更貼心,更具有生活魅力,更能易于學生的圖形構建與概念認知。只有科學有效使用好生活素材,就會實現數學教學的“知行合一”目標,才能給數學教學增添新活力、新起色,學生的數學素養就會得到客觀、積極的有效提升。